基于微课的英语精读课词源文化信息导入探究

2021-01-07 09:31詹晓慧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词源词汇微课

詹晓慧

(嘉应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梅州 514000)

文化(culture)是个内涵既丰富又复杂的概念。从词源上讲,“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词cultura,原指土壤培育(cultivation of the soil),到了19世纪早期其词义进一步扩大,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意思文化(cultivation of the mind,faculties,or manners)[1]。在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萨丕尔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文化环境中处理语言现象和在社会背景中研究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4]作为语言重要范畴之一的词汇是最能直观体现语言与文化密切关系的领域。[5]由于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搭配均带有源语文化的印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了解词源典故及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刻领会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度。

当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外语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本文将以词源文化信息为主题的微课资源应用到英语专业精读课中,以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提高精读课的教学质量。

一、研究现状

(一) 词源信息在外语学习中的意义

etymology(词源)一词源自希腊语词étumon,意思是“true sense of a word(词的真正意义)”。据《美国传统词典》释义,etymology(词源)意为“The origi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 linguistic form(词的来源和历史发展)。”英语词源的研究是对英语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习俗、认知特点和审美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6]

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引入词源信息将对学生的词汇学习起到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在词法层面,英语词汇的长期演变发展决定了英语构词法的多样性。学生查阅词源内容,即可对词汇的构成方式有一个直接清楚的了解,这有助于词汇的有效记忆,也能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猜词能力。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选自威廉·戈尔丁的作品“Thinking as a Hobby”,文中有这样一句话:I wasirreverentat the best of times.判断irreverent一词的词义是准确理解这句话语意的关键。从词的构成上看,irreverent由三个部分组成:否定前缀ir、词根rever(e)和形容词后缀ent。词根revere源自拉丁语词revereri,其中re-作为前缀表达语气加强,vereri意为“害怕,恐惧(to fear)”,其词源信息传神地表达对人或物诚惶诚恐的崇敬。irreverent作为带有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繁文缛节的不屑一顾。其次,在词义层面,有些词语可通过词源信息发现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和降格等变化。了解一个词在某个历史时期的意义对于阅读当时的作品很有帮助。以中世纪英格兰民谣“The Wife of Usher’s Well”第一节为例:There lived awifeat Usher’s well,and a wealthywifewas she.诗中的wife并非指妻子,而是指woman(妇人),这是因为“woman(妇女,女人)”原是wife一词的本义,但由于历史变迁,其现代词义已缩小为“a married woman(妻子)”。再次,在语用层面,词源信息可提供词汇使用的规范性,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用词更为得体。来自弗朗西斯·培根的名篇“Of Studies”中的名言:Craftymen contemn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原文中的crafty men是指“有一技之长的人”,而如今的crafty一词则带贬义色彩,形容人的狡猾和诡计多端。最后,词源信息向学生展示所学词汇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譬如,威廉·赫兹列特在其散文“On the Ignorance of the Learned ”中谈到: An elderly country gentlewoman will often know more of character…than the bestblue-stockingof the age will be able to glean …句中的blue-stocking一词源自18世纪中叶,伦敦一个文艺协会在开会时,女会员不穿传统的黑丝袜而穿蓝色呢绒长袜出席,因此blue-stocking一词用来形容女学究或女才子,但通常带有贬义。此处仅举数例,但词源信息在外语学习中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

(二) 微课与外语教学的研究

微课是教师以微视频为载体进行知识讲授的教学短片(一般为5-10分钟),视频内容通常以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类教学活动为单位,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概念的学习理解。微课制作的工具和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具备拍摄功能的设备直接录制教学视频、快课工具+PPT录制、录屏软件等,实践中应根据微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录制方式。[7]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视频和音频文件、图片等。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微课的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8]。这一举措是将教育技术内部以及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之间进行融合与重构的尝试。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线,发挥面对面讲授、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的混合式学习和无缝学习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随着移动通信电子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在外语教学研究中与微课相关的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教师们研究的热点,例如,卢海燕认为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目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化的推进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潮下各高校逐渐完善的硬件设备都能很好地满足实施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行具备可行性。[9]林秀瑜设计了“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过程设计——个性化学习设计”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为泛在学习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微课资源开展教学将有力地促进教与学的变革[10]。马爱梅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英语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微课教学,将大学英语教学由传统的单模态向多模态转变,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图片、网络、幻灯片、视频、角色扮演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此培养学生多元识读的能力。[11]张海会探究了通过微课形式学习词源以促进学生词汇习得的可行性,认为微课与词源文化学习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将词汇背后的文化与词汇本身相联系,进而促进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促进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微课与词源文化学习的结合对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12]这些研究为本文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启发性的实践参考。

二、课堂教学实例

(一)教学目标

本文研究对象是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使用教材是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该套教材的选篇有较多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学题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课时限制或师生重视不足,教学语篇的文化内容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本研究选取教学单元课文内容中有研究意义的语词词源,制作成小而精的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的跨文化能力。

(二) 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以教材单元课文内容为教学背景,选择具有挖掘价值的单词进行词源分析并制作成微课,通过课堂上的微课播放、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中理解相关单词的词源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文词义和语境的理解;其次,教师围绕词源信息,提前设计与之相关但视角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图书资源或电子资源搜集资料,在课堂上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展示,拓展和延伸所学知识;最后,学生课后可以在“超星平台”的讨论区发表评论或分享体会。所有教学活动设计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实践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A Dill Pickle”教学活动设计和实践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流程展示

课文选自新西兰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A Dill Pickle),文中第14段出现了tea(茶)一词,它涉及到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开始盛行的下午茶文化,因此了解其词源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文化涵义,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在讲解这个段落之前,教师需要利用图书和电子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将汉字“茶”和英文单词“tea”的历史来源制作成微课,以此为切入点引出学生后续任务在课堂上的展示。另外,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与afternoon tea(下午茶)相关的一系列学习任务,例如搜集与tea相关的词组表达;搜集介绍英式下午茶礼仪的书籍或视频;搜集与英式下午茶场景相关的英文电视剧或电影片段;搜集与中国茶文化相关的书籍或视频;搜集其他国家茶文化的书籍或视频等,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并严格限制各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的时长。

在课堂上,首先由教师引出tea的话题,通过微课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到这是具有深厚历史沉淀故事的单词,引发大家探讨其背后故事的浓郁兴趣。其次由各小组派代表依次展示作品并进行讲解,并通过列举句子实例要求学生整理和归纳与tea相关的词组表达,如tea bag(茶袋)、tea break(茶歇)、tea caddy(茶罐)、tea ceremony(茶道)、high tea(高茶)、 low tea(低茶)等,让他们明白词义除了本义也可以蕴含文化意义。例如,low tea和high tea虽然只相差一个字,意义却大相径庭,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low tea是上层阶级在下午四点享用的下午茶,有特定的一套礼仪,例如,要准备精美茶壶和茶杯,要有专用于取用糖块的镊子。点心有蛋糕,还有小块三明治、司康饼等糕点,另外还有水果。high tea则盛行于普通大众。通常在下午五至六点享用,作为一天劳累后补充体力的餐前小食,high tea其实已经很像一顿正餐了:除了必备的茶之外,还有肉类、土豆、面包、蛋糕、馅饼、奶酪、蔬菜等,因为有肉类食品,所以也可称为meat tea,通常用以取代简单的晚餐。这样学生就可以透过词组了解和学习下午茶的形式和礼仪,引导学生探讨饮茶习惯背后隐藏的社会阶层概念,组织小组讨论课文故事主人公的阶层差异和认知差异,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观看完不同国家茶文化的视频后,在“超星平台“讨论区发表自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四) 教学反思

微课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将语词词源通过微课形式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辅助无形中减少了词源信息严肃的学术性气息,让词源学习更具趣味性。依据教学目标制作的微课视频时长短而针对性强,多模态语境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教学内容的信息输入和学习互动的信息输出更加深刻。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录制好的微课视频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安排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集中学习某一个知识点。

小组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搜集和整理资料,学会在小组成员间相互分享和交流,进而增加学生在集体中发言讨论的勇气和自信。通过各个小组的作品分享,学生可以学习从不同角度理解某一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与反思,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运用并内化相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拓宽知识面,从而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与分析中培养和提高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教学材料和录制微课视频,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则需要转变学习理念,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和参与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关系的实质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形式、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其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14]Ackoff & Greenberg(2015)提出,自主学习受到习者内在动力的驱动,是记忆效果最好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天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学习内驱力。[15]基于微课的课堂学习以微课资源为辅助手段,将新型的网络化教育载体和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互动,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教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词源词汇微课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