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泉,张维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355;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是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 四个关键元素的有机组合。其内涵分别代表“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EPIP,是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工程实践创新项目)首字母的缩写。“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即是EPIP教学模式(以下简称EPIP)。
EPIP是中国的教学模式。它以中国职业教育实际为研究起点,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的立场主张,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彰显系统性、专业性的实践特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自身特质的院校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标识品牌概念,形成职业教育的EPIP教育论、EPIP专业论和EPIP课程论。
EPIP首创者深度挖掘转化了墨子的“行为本”“亲知”“名实耦”朴素唯物思想及素朴反映论,转化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平民教育思想,发展创新了黄炎培的“建教合作”、教育与实业联为一体,以解决生计、开发产业职业教育思想,亲历探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创立了适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EPIP首创者及团队,参与完成了“十国两地”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开展了近30个国家与地区考察学习及项目进修。EPIP首创者,从事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实践近30年,参与中西(西班牙)两国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实践近20年,组织实施中加(加拿大)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实践近10年,深度参与了欧洲(包括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等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盟(新加坡、泰国、印尼、柬埔寨等国)、非洲(埃及、埃塞、吉布提等国)及台湾地区的实地项目考察及现场项目交流,对国际教育理论、模式、体系、话语、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鉴别、梳理、提炼、试验、总结,以20余年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基础,创立了适合中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EPIP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是围绕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理论、模式、话语、标识、体系领域的一个成功探索。
第一个“鲁班工坊”,2016年在泰国落成。目前已建成泰国、英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尼日利亚、南非等10余个“鲁班工坊”,遍布亚欧非三大洲。鲁班工坊是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为核心,构建起国际化的专业标准、实训装备、教学课程、师资队伍,提供适应合作国的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包括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师资培训、教材资源和国际品牌,为合作国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程(中、英文版)》、《EPIP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造我们的学习》、《EPIP教学模式-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以及英国新经典出版社《TEACHING MODEL OF EPIP》、《KEY PRINCIPLES OF LUBAN WORKSHOP》等教程、论著和专著的相继出版,一批高质量的EPIP应用论文的公开发表,都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深度分享提供了基础,增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以葡萄牙洛卡斯教授为代表的EPIP国际专家教授、专业教师,以工程实践项目为导向,正在世界各地开展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及实践创新。2019年,在首届“鲁班工坊”与“产教融合”国际论坛上,来自15个国家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完整演绎了EPIP应用成果的交流“大剧”。
2017年5月,EPIP国际教育联盟(Alliance EPIP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成立,由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2019年5月,第三届EPIP国际教育联盟学术论坛在天津举行,近400位代表参加论坛活动。泰国、印尼、葡萄牙、印度、吉布提等国家相继建立了EPIP应用中心、研究机构或推广中心。中国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泰国大城技术学院、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体验中心”和“EPIP教学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中外EPIP教学研究的集散地。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衔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正在顺利推进。
2015年7月,教育部与天津市启动共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把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示范区“升级版”建设的重要任务。同年8月,天津市教委牵头,正式启动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的前期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明确了鲁班工坊的发展定位、主要任务,研制了建设原则、实施路径、核心内涵和保障措施。
鲁班工坊建设以EPIP应用为主线,以EPIP话语体系为中外教师教研基础,以EPIP核心内涵为概念标识,职业院校应用EPIP开发了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并公开出版了《高职高专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应用EPIP开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0余套赛项装备,并促其成为东盟十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定装备,成为鲁班工坊选用的国际化教学装备载体;应用EPIP开展了标准化进阶式鲁班工坊EPIP师资培训,推进了国内外项目教师的深度融合;应用EPIP开发了EPIP规划教材40余册(中英文版),全面提升了鲁班工坊建设品质。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代表鲁班工坊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二商学校英国鲁班工坊教学资源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明确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同年5月6日,孙春兰副总理考察坐落在海教园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9月8日,李克强总理听取天津市政府副市长曹小红情况汇报,高度肯定鲁班工坊建设成果。10月28日,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李鸿忠出访柬埔寨,并见证柬埔寨鲁班工坊揭牌启运。
2018年12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里斯本见签葡萄牙鲁班工坊建设协议,时任天津市市长张国清出席葡萄牙鲁班工坊揭牌启运。12月20日,以印度鲁班工坊建设成果为主线,在中印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期间,举办“中印职业教育合作论坛”。
2019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塞西总统提出,将在埃及建设鲁班工坊,提高青年人就业能力。同年3月28日,吉布提总统盖莱、总理及十余位部长出席非洲第一个鲁班工坊建成揭牌启运,天津市委常委陈浙闽代表中方出席。5月10日,首届“鲁班工坊”与“产教融合”国际论坛在津举行。
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工程大国。工程大国,决定大国教育要面向工程。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三个面向,用今天的话语来表示,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面向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工程,面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未来生活新期盼伟大工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向人人,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面向社会,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强国。
EPIP的“工程”,是指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现实生活。EPIP“工程化”,是生活化,生产化,现实化,社会化。EPIP的“工程化”核心是“真实”。教与学基于真实,实践真实,创新真实,项目真实。离开了真实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也不是成功的教育。
EPIP的“工程化”,是指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世界、现实生活中得心应手地工作、生活。为“真实”教,用真实工程教;依“真实”学,在真实工程上学;凭“真实”考,借真实工程来考。
“工程化”是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的根基。“工程化”是EPIP“实践性”、“创新型”和“项目式”的初始和开端。没有“工程化”,EPIP无从谈起!
1915年9月,在美国求学的陶行知,从伊利诺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由攻读哲学博士,转为攻读教育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受到约翰·杜威教授的赏识。他完全沉醉于杜威的工具主义(或译为“实用主义”),第一次接触到杜威正在研究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包括“有用的就是真理”,第一次看到以社会为中心的职业学校取得的成就。后来,陶行知经过经验总结、思考整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影响他一生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社会生活是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转化发展了这一思想,是EPIP“工程化”的缘起。
1917年开始,陶行知在他所任职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观察到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主张要将学校里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倡导、坚持并身体力行了两年多,在1919年,他以专修科主任的名义,将学校全部课程的“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看似一字之差,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学法的重要,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学呢?他提出做中学!这就有了教、学、做,而教学做一体的中心,是“事”,即“现实生活”,也就是“战胜现实中实际的困难,解决现实中实际的问题,生实际之利,格实际之物,爱实际之人,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溯实际的既往,改造实际的现在,探索实际的未来”。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发展了这一思想,是EPIP“工程化”的架梁。
1921年开始,陶行知多次提到: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它;如不适用的,就回避它。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它;如不适用,就除掉它。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和旧。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就发扬它。这个适合,是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基本方法论,也是EPIP的“工程化”基础,“实”事求是,以“用”立业,名实耦“合”。
1922年,陶行知指出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世界以为中国没有教育犹为事小,若中国真无教育可说,那就真要惭愧了。我们一定要参与国际的教育运动,一是靠着自有的成绩,二是靠彻底的自明。自己有成绩,才能和人家交流;自己明白自己,更是和人家共同解决问题的初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在中国扎根耕耘,在世界播种结果。对于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国家,EPIP的实践、模式、方案走出去要靠其效能,也要靠自明、自立、自信。
1927年,这一年的3月1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是晓庄学校开学典礼。陶行知发表了热情演说。当时的晓庄一无校舍,二无教员。校舍,盖的是晴天,踏的是大地;农夫、村妇、渔民、樵夫都做指导员。在随后的日子里,陶行知与晓庄师生一起盖房子、建厨房、挖厕所,一起挑粪、挑水、种田、种菜、养猪、养鱼,什么都自己干,盖起了一座座茅屋:图书馆、办公室、会议室、音乐室、陈列室。一切都有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有了;晓庄精神,也有了。陶行知将其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做!陶行知说:“做”弄通了,其余疑问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工具,使这件事做到最好。我们还要想到这件事和那件事的相互影响。我们要从具体想到抽象,从视相到共相,从片段想到系统。”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讲,是为学生寻找、营造适合的工程目标和工程环境(真实世界、现实生活),并在工程目标和工程环境下“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做;对于学生来讲,是要了解工程,掌握技术、构造、工具、手艺,养成工程思维和工程素养。在实践中,“学”学习,“学”应用,“学”创新。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强调“改造我们的学习”,改变重“教法”轻“学法”,更轻“做法”的旧习;改进教师学生只认“假”,不识“真”,只会“技”,不知“用”的常规;用“工程化实践”代替“封闭式训练”,用一个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工程情境和载体,完整、真实的培养学生。EPIP的“工程”强调“做事”。EPIP的“工程化”,就是生活化,生产化,现实化,社会化。
“工程化”是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的根基。“工程化”是EPIP“实践性”、“创新型”和“项目式”的开端。没有真实的“工程化”,EPIP无从谈起!
1.EPIP的应用层级
从应用层级来讲,EPIP主要有三个层级,即所谓三观:宏观、中观和微观,对应教育论、专业论、课程论。其时,还有另外两个层级,或另外两观,即:更大的宏观,我们叫“达观”,或“宇观”;更小的微观,叫“纳观”。
达观,或宇观,是指中国的职业教育要结合中国实际办,要围绕重大战略办,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办,要为青年成才就业办,要为人人有出彩的机会办。EPIP的达观,也是院校办学思想、办学策略层面的东西,是院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套认识论、方法论体系中的最高层次。EPIP的达观,不仅是理念和思想,还是路径和方法,重点是提供实现目标的“道”。这个“道”,就是要真实的“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要真实的“紧贴”中国需要办职业教育。
EPIP更小的微观,“纳观”,是指课程中每一个教学单元所含的一个一个知识点、技能点和素养点,也是院校的每一项细小的工作,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每一处细致的环境。每个知技素点的教学也应该遵循EPIP的“工程化”进行组织。
2.“工程化”的三谛境界
我们讲EPIP遵循“学而知其用,用而知其所,所而知其在,在而知其代,代而知其原,原而知其衍”,即“六递进”原则。
在EPIP的“四元”(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四个关键元素)中,“工程化”强调的“在”,是“学”的落脚点,是“学”的实化具化的所处所在,是真真实实的“扎根”,是实实在在的“实际”。“实践性”主要针对“原”,是依据“原”,根据事物本身的真实状况、发展变化实施教育教学,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知技协进、德技并修、全面培养。“创新型”针对“衍”,是事物真实与代替之间的不断地“回象”与“营造”,不停地“升华”与“拓展”。而“项目式”针对“用”,就是干事创业、干活做事的“完整”和“完成”。
学而知其用,知其所,知其在。前三递进,强调无论是学习知识、练就技能、掌握技术还是熏陶素养,都要以真实应用领域、真实世界为背景,要知道学的东西如何用,用在哪,在真实世界中具体的、真实的存在形态,所处位置、所起作用、所生效果。“工程化”的“在”,是真实的、具体的、有相的、完整的,是落地生根的“在”。
在而知其代,知其原,知其衍。后三递进,强调在教学中,很多情况是在高度仿真、虚拟情境下具体的学习,它是一个代替真实世界的情境、载体、项目,是一种“代”;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始终知道这个“代”是什么,这个情境代替、这个载体、这个项目代替什么,而且,要不停地不断地“回象”到现实、“回象”到真实;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营造了、使用了这个非“纯”真实的情境、载体,我们的脑中、心中有“衍”,我们可以去探索、去尝试高于真实的更加丰富的工程实践,去体会“工程实践创新”的乐趣。
进一步讲,“衍”是EPIP的灵魂。“衍”的过程和结果,是“原”作为“实谛”境界,与“代”作为“名谛”境界的相耦与圆融,进而生成“衍”的“合谛”境界。《墨子》讲,以名举实,名实耦,谓之合。“合谛”境界的生成,不是自然而然的,须经过“教”与“学”主动的、积极的、不断的努力才能达成,须我们行为主观动机的“志”和实际行动的“行”。这就是墨子讲的“为”的含义,也是“名”“实”“合”“为”的达成合一。“三谛”境界的达成,通过“为”生成“合谛”境界,就是知行合一。
“衍”,基于“代”,“代”可以是办学空间、教学场所、工作情境、实践项目、训练装备、名词概念等要素;教学中以“代”为基础,通过“为”的努力,与“原”进行不断比对、演进、升华,形成在学生心中的,或者说是在脑中的,介于“原”与“代”之上的概念、空间、场所、情境、项目、装备。“衍”是源于“原”,生于“代”,介于“原”与“代”之间,是“原”与“代”的耦合与圆融,而又高于“原”,高于“代”,是比“原”与“代”更丰富,更具活力的“念”在脑中、心中的意识反映。
“衍”的结果,是“合谛”境界的生成。在“合谛”境界中,学生看待学校内的办学空间、教学场所、工作情境、实践项目、训练装备、名词概念,就不再是简单的代替,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假象、虚拟或理论、概念,它们已经被“激活”。在“合谛”境界中,可以让我们到达见虚知实、遇假思真、理实一体、名实相耦的境界,可以让我们去发现,去辨识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现实生活中缺陷、弱项、不足,并在此境界中生发创意创新和创想创造。
一念生三千,融涵真世界。此一“念”,就是“衍”。
“合谛”,源于“实谛”,生于“名谛”,介于“实谛”与“名谛”之间,是“实谛”与“名谛”的耦合与圆融,是真实与虚实的“耦”在心脑中的“放飞”。我们说的“境界”,不是一个点、面,是一个“体”,是立体化的情景空间。
这样的“衍”,当然也源自学,源自用,源自所、源自在(六递进原则的前三递进),是在此基础上,对“代”透彻、透底、透视理解,对“原”深刻、深度、深潜把握;是通过“教学做”反复回象真实、不断比对虚实、时时演进名实、步步圆融名实的“合谛”生成。
实谛、名谛、合谛“三谛”境界,是我们理解EPIP精髓的重要途径,它是《墨子》主张的“名、实、合、为”认识论和逻辑体系的挖掘转化及传承创新。
《墨子》第一篇《经上》提出名、实、合、为。“为”是认识的目的和检证,它包括:“志”,即行为的主观动机;“行”,即实际行动。“合谛”境界的生成,是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灵魂,是EPIP“工程化”的升华。
圆融三谛,衍生三千。这个“三千”,就是万事万物,万方世界,也是无数创意创新和创想创造。
3.教育教学实践的“工程化”
EPIP宏观教育论的“工程化”,涉及院校整体的办学思想,深度的产教融合,紧密的校企合作问题。EPIP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组成部分,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EPIP突出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产能布局的协同;EPIP特别注重,基于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现实生活的全面育人。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专业(群)服务产业的运行机制;分析所服务区域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发展趋势,面向实际需要,优化办学与需求匹配度,探索构建“服务-累积-孕育-优化”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EPIP中观专业论的“工程化”,是“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学校、企业双方共同调研寻找、研讨确定专业的核心技术技能,通过“四个一体化”实施,保证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要素全程、全面融入专业建设,为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协同教学、培养人才、共赢发展提供合作发展平台、命运共同载体。专业核心技术和技能的搜寻、提取、遴选、确定过程,保证了专业建设的“以用立业”,就是“工程化”过程。
EPIP微观课程论的“工程化”,课程所含的知识、技术(技能)、素养都要以工程为基础,源自工程,瞄准工程,服务工程。这个工程,是一个由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需求构成的世界。课程实施主题的确定、项目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地从真实世界中去寻找,其整体就是真实世界、现实生活。
同样,教育科学研究、教学教研改革也要基于“工程化”,克服理论与实际脱节,教研与教学脱节,“空对空”现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也应该避免“泛、浅、散”,向现实问题聚焦,向教学实践开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轫于1866年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
1866年,左宗棠连续上奏《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详议创设船政章程购器募匠教习折》,得到朝廷批准,成立了福建船政局,奠定了中国轮船制造和海军建设的基础,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学堂。厂中校、校中厂,成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
可以说,船政学堂建立,是基于“工程化”。这个“工程”,是“义理为本,艺事为末”的真实中国现实,是“民族危亡、御外图强”的真实中国需要;这个“工程化”,是向法国学习,精修造船,向英国学习,深究驾驶;是“尽其制造、驾驶之术,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150多年过去了,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大发展。从“工学并举”,到“半工半读”,从“两种制度”,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再到“产教融合”,直至“知行合一”,我们的理念是先进的,认识是深刻的,方向是准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此。这些理念层面的,肯定是正确的;如果变成是口号类型的,就不一定正确了。中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其落地,需要让其扎根,需要EPIP的“工程化”。
我们的职业院校许多时候喜欢“大而统之”,“一喊了之”,习惯“想”、“说”,好像“想过了”、“说过了”,就已经“做了”、“干了”,甚至自认为“成了”。毛泽东主席讲过,想过河,却不去造船;只看对岸,永远过不了河。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想法,更要找到实现“想法”的“方法”,即“路径”,也就是要找到实实在在的“道”。
EPIP,是方法,更是路径。EPIP是方法,是谋教育事业、做院校管理、干实际项目、当教师、做学生的方法。EPIP是路径,是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推进知技协进、德技并修、全面育人的路径。它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院校办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创新实践和理论创新实践,举旗以彰理,举中国特色之旗,彰中国职业教育之理;落地以取效,落中国职业教育之地,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效。
面对旧中国,陶行知曾说,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进入新时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走对了路!前路是什么?就是建设扎根中国大地、适合中国实际、造福中国人民的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新职教”。
墨子讲,“行为本焉”。EPIP的“工程化”,就是那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