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 张 华
空间与图形知识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一项内容,也是对逻辑性和空间思维具有更高要求的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教材内容的重组,他们在小学时期学习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思维的培养者,应加强对该部分教学工作的重视,积极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教育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授课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良好空间思维意识以及图形学习能力。
想要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并运用数学知识为社会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培养他们的三维空间意识必不可少,空间与图形教学恰好对此有着一定帮助。在小学阶段向学生讲授空间与图形知识,引导他们认识位置、形状等,能够让他们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现空间图形与现实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能力。与此同时,新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还将略有深度的几何内容融合进来,添加了位置变换、体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内容。
对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要简单地观察、认识和记忆,还要更深入地思考和运算。毫无疑问,这能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空间意识、逻辑思维等数学素养的发展,对他们的空间观念形成以及思维成熟大有裨益。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正视当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优化该部分教学结构,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重点完成的一项工作。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阻碍了整体教育工作的推进和他们的个人成长。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当、学习体验不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教师局限在“应试”思维模式中,只是围绕教材理论内容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空间图形知识,并未引导他们自主感知相关内容,这与空间与图形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动态特征相违背。久而久之,学生对该部分抽象内容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中,他们无法很好地调动抽象思维分析知识本质,自然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最终,必然是学习兴趣的逐步减弱和学习效率、质量的大幅降低。
小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结果不尽如人意和兴趣不佳的表现,与教师采取的手段过于刻板、未带给他们良好的学习体验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因此,以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为目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设计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教学活动,创设直观情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创设直观情境,将抽象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以更加具体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原本就更愿意凭借直观观察理解知识、思考问题的小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无疑可以大大促进他们对新知的学习和接受。更重要的是,面对直观情境,学生能够更游刃有余地结合自身在生活类似情境中接触相关知识的经验,对空间知识、几何图形背后的数学本质展开思考。这自然能够促进其对新知的发现和理解,使其在获得一定学习收获的基础上产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最终在良性循环中形成更积极的学习状态。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为例,面对思维处于较低层次的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该方法,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上展示由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拼组而成的小房子、小汽车、轮船、火箭等趣味图案,创设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和趣味图案激发他们“找图形”的兴趣和“探索图形是什么”“思考在生活中是否见过这些图形”的积极性。如此一来,伴随着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引导他们自主观察趣味图案的组成结构,教师的教更容易落实,他们学的效果自然也会更理想。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教师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一项学习能力,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学习质量提高的关键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感知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够在自主分析和感受的支持下,跨越自身思维与抽象知识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对图形、空间知识的表象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空间与图形知识时,也可尝试构建“学生自主型”学习模式,让他们自行感受图形的组成过程,尤其是立体图形的形成规律。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板,或将长方体打开得到的形状不同的纸片等材料,鼓励他们自主根据教材中的长方形图形,拼组、折叠新的长方体。这样一来,拼组和折叠的过程,就是认识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必然可以通过这一亲身操作,加强对“长方体有六个面,相互对着的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等知识的把握,为后续更深入的表面积、体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拼组、折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平面认识”走向“建立空间模型”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思维也能在这一环节得到发展。
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外,新课程改革还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借助讲授理论文化知识的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而不可否认的是,通过构建“合作探究型”学习模式,可以弥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易遗漏知识的不足,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更迅速地理顺知识脉络、掌握相关内容。因此,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教师有必要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新知。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对称的心形、“囍”字、字母A以及由两个等腰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小鱼等图案,不对称的转弯箭头、音符等图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对比分析两类图案的差异。紧接着,在他们发现“对称”与“非对称”之间的关系后,鼓励他们继续寻找“对称轴”。如此,学生的学习是完全自主的,他们对合作探究得到的知识往往能形成更深刻的记忆,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合作学习、探索知识的能力,这在无形中促进了他们的成长。而伴随他们成长的,自然就是空间与图形教学、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数学之所以一直都在基础教育体系结构中占据不可动摇的位置,与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有信心地应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而反过来,若是将生活元素融合在教学和学习环节,也可以让他们更轻松地实现高质量学习目标。因此,从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同时将其与“解决问题”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而言之,空间与图形知识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还是数学核心素养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承担起优化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责任,不断寻找更加合适的教育方法,如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学习,同时鼓励他们自主感知图形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其更深入的空间思考能力和以空间逻辑思维为支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促进其在数学领域积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