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 关学萍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应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多样化设计、系统化建设、生活化实施的原则出发,调整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使其获得新的价值认同与实践突破。
部编版新教材在选文类型的跨度和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方面都超越了老教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在熟习大量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且对单元人文主题有更深的理解,是对高中语文教师的巨大挑战。跟进式写作练习顺应文本多样化的深度阅读要求,能较好地处理后两个教学任务。
(1)课文的跟进式写作训练
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组织核心,课文在文体、时代等方面跨度很大,跟进式写作练习紧扣阅读目标设计写作任务,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与规律,引领学生进行深入解读。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为例,其为小说课,可以设计写人物小传、改写故事、续写结局、拟写人物内心独白等写作活动。如,人物小传的写作任务驱动学生依情节梳理人物描写,结合时代背景完成情节与人物形象的把握,领会解读小说的方法。而诗词课,可以在写作专题——“谈本单元诗歌中意象的青春涵义”的统合下开展群文阅读,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读写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去解读诗歌内涵,享受诗歌之美。
(2)单元的跟进式写作训练
在考试重重的教学现实中,怎样才能避免新教材的单元教学被打回以往的单篇教学,避免烦琐的知识点学习割裂课文间的主题统一性呢?尝试开展单元的跟进式写作训练,组织基于单元主题的写作活动,可以有效统整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写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人文主题,除了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的练习外,还可以设计写微型辩论稿等写作任务。如,以“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适合当今的我们”为论题,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儒、道思想的当代意义等。
新环境下读写结合中的“读”要力求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方式灵活。
(1)重构课文组合方式的助写阅读
从写作教学目标出发,重构教材文本的组合方式,组织为写作提供示范的“读”,以此代替空洞的写作技巧讲解和抽象的写作标准描述。
如,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如何阐释观点”,其中的重要一点是训练学生分析论证的逻辑性。为此,可以把《劝学》和《反对党八股》作为一组助写素材进行学习。这两篇课文不仅显示了层进的论证力度,而且呈现了递进式思路在具体运用中的不同变化。从这两篇课文中提炼的论证思路,为初学议论文写作的高一学生搭建了思路支架,使说理有法可循。
(2)“本周读写”活动的常态化
“本周读写”是以教学周为单位,围绕不同主题筛选课外文本、设计读写任务、交流写作成果的读写结合活动。以常态化的优质阅读来化育思想精神、积累语言经验、提升写作能力是指导思想;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并使活动常态化是实施原则。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方向拟定“本周读写”的主题。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型不断变化,但是题目涉及的思想主题相对稳定,几乎每一道高考作文题的立意都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有关,基本涵盖了高中生精神成长的方方面面。据此拟定主题,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成长。
选文和写作任务的多样化。活动的选文以千字左右的中外散文、通讯或专访、时评、演说稿等作品为主,也包括诗歌、浅易古文以及微博和微信原文、广告词、节目开场白等新媒体作品。写作任务可以是阅读批注、短评、读后感、演讲稿等。这样的活动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特定主题,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同时能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读写结合的方式要大胆创新,过程则需要循序渐进。除了阅读素材的篇幅长度、内容复杂度、主题深刻度要结合学情渐进外,还应在写作方面构建微写作和仿写两个教学体系,从写片段到写整篇,逐步增加篇幅和难度,尊重学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由浅易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微写作方式灵活自由、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包罗万象,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构建微写作体系,可使读写结合系统化。
记叙、描写、抒情类微写作可以结合小说、散文等的阅读教学来开展。如,《哦,香雪》中语言描写的练习:选取特定情节——香雪换来了铅笔盒,在西山口站下车,独自往回走时“又想到了明天”。由此给出写作要求:设想第二天上学时的情景,写一段香雪和同学的对话。这样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仔细研读作品,使其更能领会“个性化”语言的魅力。
议论类微写作可以结合议论性课文的阅读教学来开展,对阐释关键概念、多角度深入分析、辩证思考等不同能力点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反对党八股》的教学中,如何解决长文阅读与课时有限、学生理性思维薄弱与课文论证逻辑严谨的矛盾呢?可以尝试给“党八股”下定义的方法,既完成了课文的整体把握,又学习了概念阐释,同时体会到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的特点。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上看,仿写是语文学习中有永久生命力的方式,因为它使学生在语言中学习语言,向表达学习表达。
仿写体系可以从语句段落的仿写和篇章结构的仿写两方面建构。前者用来学习语句和段落的组织方式,后者用来学习谋篇布局的艺术。
构建仿写练习的双重体系,主要是为了便于读写教学中有清晰的思路,并不是要将两者割裂,因为课文的学习不可能句段与篇章分离,所以仿写练习也要融合运用。如,以课文《赤壁赋》中“人生的江月”、《我与地坛》中三处景物描写及感悟为参照设计“自然的触动”写作任务,要求把写景与抒情、哲思融合,学习描摹并感悟、思考自然,写出物我交融的有灵魂的作品。再如,仿照《故都的秋》的总分对比篇章结构,以“家乡的……”为题写作。有微写作的练习做铺垫,学生已经在景物的选取与表现、情感的酝酿与抒发、哲理的思考与提炼方面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再进行整篇的仿写练习就会更有实效。
在语文学习中,从知识的接受到能力的养成,需要大量语言实践的积累,仅有课内学习远远不够,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让课堂面向生活,打造课内外结合的学习空间。
利用比较阅读、主题阅读、跨媒介阅读等方式开展读写结合活动,立足从课本向课外拓展,使读写学习有源头活水。
在比较阅读活动中,选取特定比较点引进课外文本,以文学短评写作作为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以深化认识、丰富语言储备。如,以思想主旨为角度,设定“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逸’”的比较点,引进梭罗的《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研读心得。
主题阅读活动围绕一个主题筛选、汇集一组文章,通过对不同文章的阅读和专题写作,达成对同一主题的深入理解。如,当学生完成《苏幕遮》(周邦彦)、《菩萨蛮》(韦庄)、《乡愁》(余光中)和王鼎钧的小说《失楼台》、散文《明灭》后,以“悠悠乡思古今情”为题写作。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一种新说法,但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新现象。所谓“新”,在于它首次作为任务群进入必修课程,同时有当下发达的媒体技术支持,可以整合更多的学习资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在组织方式上必然突破教材甚至跨越文本,极大地丰富了读写教学资源,更符合新时代对阅读的要求。
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读写活动,可以使读写学习和生活现实密切结合,给语文学习注入更多的生命体验,并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