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2021-01-07 09:26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子万物文明

刘 慧

(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价值底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沃土,为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提供重要的思想补给,更是人类社会安身立命的重要价值诉求,为化解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提供了哲学理念、教化方式等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1]。就以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旨趣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既在本体论层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给予准确定位,又详细分析了人僭越自然行为背后的诱因,并指明了避免人的僭越行为出现的种种方法。这对以培养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目标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及日常生活化特质

《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是集本根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体的系统性思想,是道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具有明显的日常生活化特质。

在本体论层面,《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明确了人与自然万物在 “道” 的语境下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作为万物本源之“道”,对万物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最终复归于 “自然” 的本质特性。《老子·二十五章》中对此如是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自然” 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和本然状态,老子的 “自然” 生态思想,就是在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性的前提下处理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不同的事物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质和功能,彼此间相依相存、不可分割,最终构成有机统一的有序世界。

在认识论层面,《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指明了人类要想认知世界万物的自然本质,根本上在于要抛弃智巧之心。所谓 “始制有名”《老子·三十二章》,“制” 也是人为之制作,区别之义。王弼注:“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3]。也就是说,区分之名的制定是为了识别各种差异,从而确定尊卑高低之分。在《老子》看来,人类将自身置于万物之上,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前提去制定标准,要求 “自然” 无条件为人类服务的标准,恰恰是人之智慧之弊病,是人为虚构出种种文明之伪,区分势必要和大道之流中万物的本然状态相背离。因此,《老子》提出 “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 的认知原则,只有认知到人类的行为要符合自然大道,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 “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

在方法论层面,《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提出了克服人的僭越行为、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系统性办法。首先,要摒除杂念以静心 “观于天地万物”,去感悟和体会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及彼此间相生相依、互为因果的总体性存在规律。正所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离开了万物间相互依赖的总体性存在样态,人也就无法生存。在明白自然万物总体性存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 “知足寡欲”、“抱朴俭啬”、“慈心爱物” 等在对己和对物两个层面上避免僭越行为产生的系列方法——就对自己而言,要知足节俭、清静寡欲;就对外在的事物而言,要仁慈有爱、平等对待,最终完成对自己行为的管理和约束,从而实现 “道法自然” 准则下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共存的大美境界。

此外,为了能够将《老子》“自然” 思想让世人充分理解和把握,注重从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素材和事例入手,形象生动地描述和阐释不同事物在各自特质和规律下相生相依的图景及违背“自然” 准则所引发的不良后果,这使得《老子》“自然” 的生态思想具有明显的日常生活化特质。如《老子·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运用 “水” 的慈柔和无私类比人类也要学习 “水” 的特质,不能强制性霸占自然资源,无止境为满足人类的物欲而服务,而应当学习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老子·十章》 的玄德。《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的日常生活化特质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万物有机统一的内在关联性,更容易让人领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2 《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价值

2.1 注重阐释人与自然有机统一价值准则的形象性和生活化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月星辰、蝼蚁、蝴蝶、螂蛆、大鹏、骐骥、鸱鸺(猫头鹰)、大椿、秋水、山石等耳熟能详的事物,都是阐释《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的重要素材。如,“大柱可以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骐骥可以奔驰千里却不

能像狸猫一样抓捕老鼠、猫头鹰夜能抓蚤却不能在白天看见山丘” ,充分展示了在自然万物固有属性维度内物无贵贱、齐一平等的价值思想。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人违背事物固有属性和规律后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从而让人很容易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进而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中从熟悉的素材、事例入手,形象生动地引导人去尊重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之间价值准则的做法,让生态文明教育更具成效性。

2.2 注重人与自然有机统一价值准则的系统性分析

尽管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有机统一是世界存在的应然样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僭越自然的行为却大量存在,最终导致生态问题的产生。如何解决因人对自然的僭越而引发的生态问题?《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对此有系统性阐述:从僭越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人无休止的贪欲出发,详细论述了克服僭越行为的办法——“知足寡欲”、“抱朴俭啬”、“慈心爱物” 等等,最终指向实现 “天人合一” 的价值目标。这一系统性阐述不仅能够让人了解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更能够让人明白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从而清楚地知道如何践行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价值准则。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中解决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方式,让受教育者不仅明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更知道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目标。

2.3 注重个人修为和内在精神的积极作用和功能

生态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人对自然的僭越行为所致,与无边物欲下人的精神贫困息息相关。因此,要有效解决生态问题,尤需充实人的精神世界。《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高度重视个人修为和内在精神的塑造,如老子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通过个人的不断修行,充盈内在的精神世界,让人明白包含人在内的自然万物有着各自的属性和规律,彼此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有机统一体,从而改变执着于物欲层面的认识偏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存在样态。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需要借鉴道家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在精神塑造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的精神环境,加大对受教育者的文化价值引领,让受教育者成为精神丰裕、内心强大的人。只有精神世界的丰裕和强大,才能让受教育者源源不断地获得抵制物欲羁绊的动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目标。

3 《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对《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了解的缺失是认知因素

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起,中国传统文化就开始了被边缘化的厄运。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西方文化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强势席卷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国人普遍陷入西方文化所鼓吹的重个性、重自由、重物质的价值陷阱中,传统文化被彻底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4]。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断层,让包括《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在内的价值精髓遗留在历史长河中而无法被世人认识。就新时代正在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而言,《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始终未能进入教材,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更多借助西方社会的某个生态理念和几本译著,绝大多数的教育者对《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缺乏系统认知。教育者对《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不了解,也就不可能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充分借鉴其价值精髓,更谈不上运用《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3.2 条块分割的碎片化教育模式是结构因素

《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是日常生活化的系统性思想,在生态问题的解决上遵循从生态问题根源、到化解办法、再到实现目标的整体性思路。这种系统性的生态思想,需要系统化教育才能发挥功效。所谓系统化教育,是指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知识的传授以便让他把握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同时还要对僭越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背后的种种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克服反生态行为的方法和途径。让受教育者在已出现的生态问题上,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知道如何去践行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价值准则。然而,现今中国社会的教育普遍采取以学科、专业为边界的分科式教育模式[5]。生态文明教育通常被归属到生态学学科或教育学学科,生态文明教育普遍陷入条块分割的碎片化状态之中。生态学学科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教育通常成为普及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而教育学学科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往往流于要求人尊重自然的空洞说教。受教育者根本不能系统性地认清生态问题,更不会自觉践行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价值准则。实际上,《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涉及到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包含了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内容。充分借鉴《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就要打破条块分割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转变。

3.3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功利化价值环境是精神因素

在已出现的生态问题上,《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充分认识到是人的行为僭越自然这一根本原因,应高度注重个体的自我修行和精神塑造在化解生态问题上的诉求和作用。然而,人的行为和精神的自我塑造却常常受到外在价值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就现今中国社会而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不断提高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逐步改变着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功利化价值环境中,人的精神世界被牢牢束缚在物(商品) 的关系中,很难静心思考 “道法自然” 生态思想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统一的价值准则,更不会认识到对物(商品)的无限追求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4 《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有效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分析

4.1 积极传播,为《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前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安身立命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依据,其中的《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更为化解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生态困境提供了智慧和启示。然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普遍不为世人所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封存于历史典籍中。为此,现阶段一方面,充分发挥对传统文化有专门研究的相关科研单位和部门的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中的《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和完善,去伪存真、提炼精华,认真做好《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的现代诠释工作,让其以有利于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国人。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介和平台的导向功能,做好推广和传播工作。与此同时,在各级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中的《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机制,使得《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能行之有效地落实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4.2 构建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为《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路径支撑

《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是一种涵盖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的有效发挥需要整体、连贯的教育实施,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系统化转变。现阶段,要构建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必须要打破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界限,整合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优势资源,让包含具体生态知识、生态原则、生态问题的背后原因、化解生态问题的办法等内容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中,同时积极探索与系统性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有效方法,既要避免因缺乏生态认知而空谈生态责任、又要避免因无视价值引导而机械灌输生态知识,同时还要避免因缺少对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化解方法的探析而简单传授生态知识和生态责任,让《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能够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运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4.3 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价值环境,为《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价值保障

除了要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系统化教育模式外,现阶段要有效地运用《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还需要净化社会价值环境,克服功利主义对人的控制。市场经济下不断蔓延的功利主义价值思潮让社会普遍陷入价值物化进而引发人的精神贫困化。精神的贫困化让人丧失了自我反思和修为的能力,使得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借鉴《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成为空中楼阁,为此,需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详细分析功利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寻求化解功利主义影响的有效办法、遏制功利主义价值的蔓延。同时,积极挖掘和传播各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优秀文化,营造健康有序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人能够不断摆脱价值物化的禁锢,始终保持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强大,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取自我反思和修为的精神动力,为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借鉴和运用《老子》“自然” 生态思想提供价值保障。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文明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