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462300)陈艳辉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50000)肖晴
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引入中国,由于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插管过程中并发症较少、术后易固定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1]。目前主要给予早产儿、危重新生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注有刺激性药物与静脉营养,但由于新生儿刺激耐受度较差,促使穿刺置管操作难度增加,因此影响一次性置管操作成功率[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德尔菲法指导下的临床护理路径(CNP)模式对PICC输液新生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PICC输液新生儿114例(2018年5月~2020年5月),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n=57)。常规护理组男34例,女23例;日龄2~18d,平均(11.13±3.29)d;体质量4.0~5.3kg,平均(4.82±0.18)kg;早产儿37例,足月儿20例。德尔菲法组男36例,女21例;日龄1~21d,平均(12.29±4.59)d;体质量4.2~5.4kg,平均(4.88±0.16)kg;早产儿41例,足月儿16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经临床症状、血尿常规、病史等检查证实需静脉输注;无先天性心脏病;无血管疾病;无药物过敏者。排除:血液系统严重性疾病;遗传性精神病;伴心、肝、肾等严重性疾病。
1.3 方法
1.3.1 常规护理组 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评估穿刺血管,按照操作流程置管,后给予常规维护措施。
1.3.2 德尔菲法组 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给予德尔菲法指导下的CNP模式。①置管前:建立护理工作组,确定新生儿静脉输液护理路径。选取我院15名本科以上学历且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进行两轮CNP模式PICC输液新生儿病情问卷调查。第一轮每名专家均通过查看新生儿资料及病情,并提出建议。根据第一轮每位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整合,所有专家均参与讨论,共同商议出最优护理路径。掌握药物相关指标(浓度、pH等),根据新生儿承受情况给予合理用药方案。②置管中:选取护理资质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PICC置管操作。确认穿刺静脉及部位,穿刺前测量穿刺点与上腔静脉间距离。将新生儿放置于已预热的远红外辐射台上,对其穿刺肢体给予消毒处理,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调整消毒范围,并给予无菌巾铺垫。操作者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手术衣,使用穿刺针穿刺入外周静脉,成功后拔出针芯,使用无齿镊子将导管经导入鞘缓慢送至所需长度,确认导管通畅后退出导入鞘,使用无菌纱布行压迫止血,采用3M-1624透明敷贴固定,并于穿刺点周围4cm范围涂抹喜辽妥。术后拍摄X线片,确认导管顶端位置。③置管后:加强护理人员巡视、培训及制定应对方案。输液前向家属沟通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注意事项,指导家属保护留置针。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②置管并发症(感染、脱管、导管堵塞)。③家属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价:非常满意为95分;满意为76~94分;一般为57~75分;不满意为38~56分;非常不满意为19~37分。非常满意、满意计入总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 德尔菲法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6.49%(55/57)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4.21%(48/57)(χ2/t=4.930,P=0.026),德尔菲法组留置时间(18.65±2.73)d长于常规护理组的(15.28±2.46)d(χ2/t=6.924,P<0.001)。
2.2 置管并发症 德尔菲法组置管并发症为8.77%(5/57)与常规护理组的12.28%(7/57)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3 家属满意度 德尔菲法组家属满意度92.98%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3.68%(P<0.05)。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常用疗法之一,但由于新生儿易躁动不安,加之皮下组织较薄,血管壁内皮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对局部刺激防御能力较差新生儿易引起皮肤红肿、静脉炎及皮肤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与常规护理相比,德尔菲法指导性强,护理路径目标明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避免出现医疗资源浪费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德尔菲法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6.49%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4.21%,留置时间长于常规护理组(P<0.05),表明德尔菲法指导下的CNP模式可提高PICC输液新生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德尔菲法指导采用整理专家意见形成新的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不同新生儿病情选择合理穿刺部位,从而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于穿刺前后进行药物处理,一定程度上减轻穿刺对新生儿局部损伤,从而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最大程度减少输液残留药量,延长PICC留置时间[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德尔菲法组置管并发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常规护理模式与德尔菲法指导下CNP模式与常规护理均能改善PICC输液新生儿置管并发症,安全性高。此外,德尔菲法指导下制定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以专家为信息索取对象,具有一定可靠性,提高新生儿家属信任感,同时提前与家属沟通穿刺中及穿刺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并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家属对德尔菲法指导下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认识,指导家属对输液新生儿保护及简单处理,使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提高新生儿后续治疗,提升护理满意度[4]。本研究结果显示,德尔菲法组家属满意度92.98%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3.68%(P<0.05),表明德尔菲法指导下CNP模式可提升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德尔菲法指导下的CNP模式在PICC输液新生儿中可有效提升一次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减少置管并发症,提高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