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新区实验幼儿园 章明鹏 陆 晨
人们对于“环境即是课程”这句话的理解随着深入的实践不断地清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此阶段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是为了迎合成人。也是以往很多幼儿园的做法。环境创设的“招”就是教室里的环境创设,墙上贴满图画,不留一丝空间,并以此唯美。基本上是为了迎合成人的视角来美化教室,为了应付领导上级检查,这样的环境并不具备“意”。
第二阶段环境创设的目的是迎合幼儿需求。根据《环境质量评估量表》,从教室整体布局、材料提供等方面对教室的环境进行调整,撕掉高控标签和观赏性装饰,把限制幼儿游戏的条条框框统统清除,使教室的环境更加适宜幼儿生活。可以说,这样的环境为课程的生长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了,但教师的“招”越来越少。
此阶段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其实是支持教师主动发展。回归到主动学习的三个要素: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的心理环境、学习的外部条件,基于此,我们认为该阶段支持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需要实现:能唤醒儿童内在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充分的信任与激励,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观察和支持。
环境创设是一门专业的学前教育学问,基于“环境即是课程”,教师的专业性即体现在让环境成为有张力的课程。任何课程的起点(核心)是:以幼儿为中心,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课程的张力不是教师无意识的行为,而是基于教育本质基础上的能动选择。以大班幼小衔接课程为例,教师应在环境创设中把握2个关系:1.教师主导和幼儿主导的关系;2.把握幼儿兴趣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师应站在这个立场,以幼儿为本,可以立足教育本质,根据幼儿灵活调整课程环境方法。
1.基于《指南》目标重新审视区域设置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幼儿的发展与区域环境、材料的投放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区域的设置可以立足于《指南》。从实践层面来看,支持幼儿5大领域发展的材料有几个方面,比如艺术领域感知与欣赏、表达与创造,所以教师在美工区里要设置供幼儿欣赏的画。当然它可以是大师的画,也可以是大自然的画。实现教学区域设计的全面性并不意味着要一时间投入很多材料,而是要立足于幼儿的整体发展和实际需求,有时一小块的空间、一张纸、一支笔,都能有效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2.立足整体的视角审视班级区域环境
以往教师在改造班级环境的时候,都是一个区对应一个区,只关注教室的中间部分,把变换区域位置当作所谓的布局调整,导致走道和班级内环境产生冲突。因此,现代教师应该思考,从幼儿踏入教室开设,我们应该为他们准备怎样的环境。这也是课程环境创设的伊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幼儿已有经验(有延伸价值的);第二,当下开展的主题活动(如幼小衔接、新生入园适应等);第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教师支持幼儿学习的事物。所
以,教室里的角角落落都可能是课程的一部分。3.立足园区幼儿的实际情况
教师以往在教学环境中投放材料时,习惯于单纯地照搬照抄其他园区的经验,忽视本园区幼儿的实际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在环境创设前做好三点探究:第一,哪些教学材料是可以全面投放的?第二,哪些材料是分年龄层投放的?第三,哪些材料是根据课程投放的?教师在梳理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本园幼儿的实际状况,逐渐把握每个领域目标的核心本质,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应利用自己创设的环境,引导幼儿带着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索材料,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美工区为例,教师不再是孤立地投放材料,或者绞尽脑汁地去思考一种材料可以怎么玩,相反,教师会更多地思考材料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思考怎样的环境能使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换言之,材料投放的数量、形式、玩法以及收纳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选择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材料。
墙上要不要贴?应该贴什么?这是在实践中长期困扰着幼儿教师的问题。
以往幼儿园的墙面装饰物单一,部分幼儿园的墙面仅以简单的图画或者卡通人物做装饰,极大地浪费了良好的墙面空间。因此,现代幼儿园应着手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在墙面上张贴幼儿的绘画作品、班级照片等,丰富墙面设计。此外,在各大传统节日,园方也可协同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设计墙面,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总之,让环境成为有张力的课程,需要幼儿教师做出专业的判断和专业的支持,立足于幼儿实际创设课程环境,从而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做到环境支持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