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斌
(南平市建阳区杜祥斌三片半建盏陶瓷工作室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盏文化发展中,与茶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宋朝早期,逐渐由煎饮转换为点饮的茶文化,民间逐渐产生斗茶活动,并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在点茶以后,茶面上会形成泡沫,而斗茶活动中,就是看哪一方的色白、泡沫最为持久,最久的就是赢家[1]。在宋代也因此产生了独特的茶色尚白的习俗,因此,在建安地区的建盏文化中,所生产出的黑釉茶盏可以便于人们对茶面的浮沫进行观察,这种器具也逐渐成为了衬托茶色的最好选择。在宋代时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都将就建盏作为最理想的斗茶器具,也视其为陶瓷中的珍品,更是在当时上升到了第一茶器的高度,并且也为许多文人提供了写作的灵感,一些广为流传的诗词歌赋也逐渐产生并流传到后世。在著名诗人黄庭坚笔下,就曾在与好友品茗斗茶以后赋诗一首,在清朝初期,著名诗人曹溶,也曾写下《兔毫盏歌报陈若水》这首诗,可见在我国古代建盏文化中,彩光釉面的建盏很早就已经开始盛行,并且十分瑰丽漂亮,十分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2]。
斗茶习俗开始盛行以后,在古代社会中对建盏的喜爱之情逐渐高涨,并且逐渐出现斗茶成趣的现象,建盏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各个地区逐渐开始陶瓷生产,在当时我国福清市、武夷山、江西、浙江、河南、山东等地都开始进行建盏生产,并且开始对建窑风格的黑釉陶瓷进行仿制,由此逐渐形成了以建窑为主的建盏体系。
在我国宋代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人们生活也相对稳定,由此而逐渐出现了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当时也逐渐成为了我国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时期,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福建泉州港、福州港等快速兴盛起来,并且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而当时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就是建盏瓷器。在我国南宋时期,我国建窑所生产的建盏产品,就已经开始向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大量销售,在海外也逐渐流行起来,在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中,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建盏历史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建盏的主要特征就是,在釉色方面存在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等特点,相比于其他陶瓷,这也是建盏的特色。在建盏中主要包括乌金釉、油滴釉、曜变、兔毫釉、鹧鸪斑等代表性的釉色,并选择碗、盏等作为主要的器型,另外少量窑还会生产高足杯、瓶、罐、灯盏、钵等器型。建盏拥有厚重的胎体和古朴的造型,以及灰黑的胎色。同时还具有肥厚的釉汁,胎釉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质地致密。在整个建盏文化中,最为针对的建盏就是曜变建盏,在十六世纪前期,日本室町幕府时代,曾写出《君台观左右账记》这篇中国美术史著作,其中针对建盏划分了不同的等级,更是将曜变视为建盏中的神品,视其为世上不可多得的珍宝,曜变的质地呈现黑色,具有星星一样的斑点在釉面表面,并且这些斑点中间围绕着玉白色光晕,在当时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而对建盏文化有所了解的人们,通常都知道曜变的珍贵,在绘画界甚至可以媲美《蒙娜丽莎》,在书法界可以媲美《兰亭序》,可见曜变当时在建盏领域的珍贵程度。
在宋代对曜变建盏有着许多文字描述,在建盏釉色方面也留下了许多的诗词描述,比如宋徽宗所描写的“玉毫条达”以及蔡襄所描述的“兔毫紫瓯”以及晁补之所描述的“鹧鸪金盏”等等,可见在当时的建盏产品中,有着包括银色、金色、紫色等丰富多样的釉面光泽,但是针对具有彩光的建盏,却很少有诗词进行描绘。在日本贞治二年所著的《佛日庵公物目录》,最早提出了“曜变”一词,另外,在我国《扶桑鉴宝记》这一著作中,这本著作由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显秋所写,对曜变进行了这样的定义:“曜变汇聚了日月星辰的光辉,其中的变代表着色彩的变化”[3]。通过对曜变建盏进行观察,可以在黑色底釉上看到,分布着诸多不规则圆点,虽然整体波澜不惊但实际却蕴含着波涛汹涌的气势,在光线变化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带给人一种深邃、幽秘的感觉。在建盏中,通常在内壁中分布着大量曜斑,随着观看的视角改变,这些斑点的色泽也会发生变化,在垂直观察时,呈现出蓝色,在侧面进行观察时,就会呈现金色的色泽。
在曜变建盏的烧制过程中,需要经过采料、碎土、淘洗、陈腐、炼泥、制坯、修坯、素烧、配釉、上釉、装窑、焙烧等多个烧制工序,经过这些工序才能够成功烧制色彩变幻绝伦的建盏。需要对建盏铁胎、高温等条件予以满足,并采用纯天然的矿釉,经过一次上釉和烧制完成,在曜变建盏烧制过程中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工艺,在这种传统烧制工艺中,充分遵循了敬畏自然的原则,并且需要精准控土和控火,从而保证建盏烧制以后可以形成理想的外观效果。其次,还需要充分关注坯体湿度、釉水粘稠度、烧制温度、胎土加工粗细程度、釉料加工程度等等,这些都会对窑变产生直接影响。在现阶段对曜变建盏的研究工作中,普遍认为彩光形成主要是由于上面那一层薄膜,针对彩光釉面的建盏,在进行不断烧制以后发现,在烧制建盏期间,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窑炉中的气体,比如还原剂种类、剂量、还原时间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膜的形成,从而对建盏彩光的形成带来影响。在曜变建盏中,最为基础和必要的条件,就是能够形成彩光釉面,在对建盏工艺难题进行研究过程中,以及挖掘建盏美学价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研究建盏的彩光现象。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这一观念也充分体现到了曜变的烧制工作中,这需要对土与火之间的完美配合,而大自然在其中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配合者,在曜变建盏的烧制工作中,通常都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遗憾,想要得到稀世珍品,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烧制,因此古代艺人也一直秉承着谦卑之心,依靠自身信念和工作经验的同时,对自然所赋予的丰富美感进行体验[4]。
在我国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建盏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曜变建盏则是建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珍品,其中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也可以看到当时所盛行的文化特点,对我国历史文化和经济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