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辉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0064)
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在旅游中寻求文化享受已经成为旅游者的一种风尚,体现了公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与期盼。2018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开启“诗与远方”的文旅融合远航。文旅融合的总思路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全方位、多角度、无缝链接、跨领域、跨行业、跨组织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携手进入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是文旅融合中的一环,主要是以文化资源的形式呈现,其文化资源包含了图书馆建筑、馆徽、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文创产品等特色文化元素,与旅游服务深度融合,突出及丰富了旅游景区(点)的特色文化内容和深厚文化内涵,彰显了旅游服务产品的文化品位。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典型的表现为总分馆参与文旅融合项目的实践活动,原因在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可以打破空间界限,将文旅融合拓展至馆外,延伸到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开展图书馆总分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满足广大公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向往、新期盼和新需要。可见,文旅融合下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从图书馆角度考察,不但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商业价值,而且可以深入旅游地向游客直接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价值。从旅游服务角度考察,分馆、亚分馆等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当地文化的休闲娱乐场地,而且也提升了旅游服务的品牌与经济效益。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是统一管理的、具有服务规范的“公共图书馆群体”[1]。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秉持优质均衡发展理念,走体系化发展道路和文旅融合发展道路,这是新时代的新命题,也是其找准自身定位与寻求未来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前,学界围绕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已经展开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理论方面如基于价值链模型、公众形象感知、5G+智慧文旅等[2-4],实践方面如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鞍山市图书馆研学基地、陕西省图书馆“智能文化云地标”的建设实践等[5-7],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目前针对公共图书馆与文旅融合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民宿”如浙江省青田县、桐庐县等[8-9]。这也得益于2019年7月19日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在青田召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创新”交流研讨会[10],激发了学界参与这方面研究的热情。总体来看,关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创新研究还很薄弱。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与文旅融合两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文旅融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是兼具文化深度和旅游广度的创新型文旅融合体。从形式上看,文旅融合通过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这两种路径来完成,体现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体”与“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旅游为文化提供渠道,“体”与“用”协调统一;但从本质上看,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是旅游者个体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裁的过程,是文化旅游主体与作为象征意义(符号)系统的文化旅游装置(客体)通过个体文旅消费行为进行创造、转换和连接的过程,是客体与主体之间“唤醒”与“沉浸”的统一、“索引”与“凝视”的统一,体现为“吸收符号及被符号吸收”的互动过程[11]。文化到旅游,解决市场化的问题;旅游到文化,解决内容化的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联系,彼此依存,共同发展,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以及新的增长点[12]。文化依托旅游服务,能够彰显文化元素价值;旅游依托文化,可以凸显其服务品位,激发持续的活力,形成旅游文化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文旅融合不等于图书馆旅游,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如以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图书馆,或在图书馆中成立以旅游为主题的阅览室、书库、展览室。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正在顺应用户需求,不断创新服务和改变发展方向。
文旅融合强调在旅游服务中注入文化元素,文化内涵丰富的行业多隶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较强,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文化文物单位。这些单位借助旅游产业得以提升与发展。相应地,旅游产业迎合游客的文化需求,注重对旅游地文化元素的培育,可以吸引游客在自然风光、大美河山中领会与感受当地特色文化,充分享受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体验活动。名山大川、遗迹、古迹、村落等旅游地,大多数隐匿于山区、古城、乡村,景色优美,也不乏有古老的习俗,但是缺失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氛围的融合,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一般是市县级图书馆的延伸,具有全面、多级和多模式的特点,肩负着教育、文化传播和文化素养培育等重要使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总分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遵循“建设主体上移、服务重心下移”的工作方针。区域总馆是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负责对分馆的统一管理,承担区域文献信息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物流配送以及本馆和分馆工作人员的统筹调配等职责,形成以市为中心馆、县区为总馆、乡镇(街道)为分馆、乡村(社区)为亚分馆,辅助农家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流动站等实现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总分馆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化和均衡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13]。各个分馆、亚分馆已下沉到基层,而旅游产业也正在进行深度开发,走进基层旅游地,推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与旅游产业的碰撞与交融,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呈现出文化旅行的新态势。文化旅行强化文化的作用,是图书馆总分馆旅游功能发展和实现的核心[14],不依托文化,图书馆总分馆和旅游就无法产生较强联系。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以其文化理念为核心,以丰富馆藏为依托,通过向本地用户、游客提供文旅服务,将文化和旅行结合起来,可以让社会大众更加便捷地体验到传统文化、民族历史、地域风情等,提高图书馆文化精品的传播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肩负的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以及文化素养培育的使命[15]。海量的馆藏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县区图书馆为总馆,为总领地,分馆、亚分馆为全域旅游的基本单元,遍布区域内各个角落,促进图书馆全域服务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亚分馆与农家乐、自然风景、独特的地方文化等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根据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需求,总馆馆藏与辖区内特色馆藏资源被分配到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度身定制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有助于满足游客、当地民众等不同读者群体的真正需求。同时,总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应将重心下移,在旅游地设置展区,推广销售,方便游客选购,这也是吸引游客的一种有效手段[16]。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积极参与文旅深度融合,具有促进社会文化教育、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图书馆自身影响等重要意义,对于挖掘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彰显旅游文化品牌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17]。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运作形式分为中心馆—总馆—分馆(主题分馆)—亚分馆四级,或总馆—分馆两级等,不同运作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文旅融合模式,因此,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呈现出多样性。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补充形式主要包含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房、图书流动站、阅读类App等,它们逐渐被嵌入旅游景区、住所、交通服务区域等相关场所。如重庆市武隆区图书馆与武隆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了白马山旅游度假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天尺情缘分馆,为游客与当地群众提供了休闲学习的场所。福建省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在全省文化景区、旅游景点配备“文化一点通”数字服务设备以及设置统一标识的“清新书苑”阅读休闲空间,方便游客使用[18]。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资源和图书馆特色文献,“走出图书馆”,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让城市书房进景区、景点,联合打造景区书房[19]。如河南省栾川县鸡冠洞景区的旅游驿站书房,通过图书馆与多部门的精心打造,成为景区的一个特色文化景点。公共图书馆在景区开展“文旅e家助力美好生活”服务活动,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文旅e家App,享受图书在线阅览以及在线观看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品展示等。
亚分馆主要是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室)等。文旅融合背景下,亚分馆以农家书屋为代表获得强势发展。农家书屋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基层图书馆为建设主体,为当地农民提供文献信息、信息咨询、科技普及、阅读推广等服务的一项农村文化惠民工程[20]。2019年2月26日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助力农家书屋发展[21]。为促进农村书屋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方面,县级公共图书馆总馆继续加大基层图书馆如乡镇(社区)分馆对农家书屋的业务管理;另一方面,区域政府机构如乡镇文化站等积极引导与协调社会力量(企业、社会组织、书店、馆配商等)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农家书屋进景区。凭借乡村景观别致、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等优势,乡镇分馆、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党群活动中心、村文化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应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乡村特色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如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等,以村落早期书院建筑遗址为原型,原址或异地通过遗产活化成为可视化的文化阅读空间,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着力恢复成具有乡村记忆的农家书屋。同时在秀美乡村建设背景下,“农家书屋+农家乐游”“家庭图书分馆”等模式陆续出现,如温岭市图书馆推出家纯公益性质的家庭图书馆“海山生活石屋度假”,为当地居民提供精神食粮[22]。
3.3.1 旅游景区设立分馆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赋能全域旅游正在兴起,以旅游业为主,辅以文化相关产业,系统优化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区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的县级图书馆也应有所作为,在旅游景区成立分馆,助推区域全域旅游发展。例如,攀枝花市米易县图书馆推进图书馆分馆进景区,2020年3月12日米易县图书馆设立泛亚电竞图书馆游客集散中心分馆,随后又在颛顼龙洞景区游客中心设立分馆[23]。
3.3.2 主题分馆+旅游
主题分馆,又被称为主题图书馆,是指通过特定领域的专藏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专类知识和专门主题信息需求的图书馆[24]。主题图书馆也应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主题分馆走进旅游景区,特别是5A级景区,既为景区增添文化亮点,也延伸了图书馆服务,实现主题体验与旅游体验、阅读推广和旅游推荐的完美结合。主题分馆+旅游模式多见于城市景区或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厚重的5A级景区等,具有明显的主题化、社会化、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选址独特等特点[25],以主题分馆形式整合区域文化名人作品和地方信息资源,达到“主题分馆+旅游”的融合。“主题分馆+旅游”模式多种多样,每种模式都有其鲜明特色。如上海的傅雷图书馆、金融人士集聚的陆家嘴图书馆、既具黑科技又有高颜值的张江科创分馆等。杭州图书馆主题分馆建设较为成熟,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风俗习惯、旅游文化、市民聚集密度与文化层次等因素,创设风格各异的主题分馆。例如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毗邻天竺三寺、灵隐寺等佛教圣地,秉承平等、免费、无障碍理念,立足于发掘佛学文化与杭州历史文化渊源,传播多元文化,倡导禅意生活,以谦和包容的姿态迎接所有来客,为佛学文化爱好者及杭州地域史文化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和研究的平台。目前佛学馆馆藏图书近万册,有佛教经典、学术文集,也有佛教艺术、禅茶、素食等佛学文化类图书,可满足不同读者对佛学文化相关图书资料的需求。读者除了阅读,还可以参加沙龙、讲座、小型展览等活动,或研习翰墨金石,或感受禅修禅茶,体味中华文化。正所谓“天竺山房金经藏,流虹桥畔妙莲香”,2013年7月,佛学分馆被众多网友誉为“最美读书地”[26]。
3.3.3 图书馆分馆+民宿
民宿是国家倡导的旅游住宿新业态。2019年7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明确规定了旅游民宿的定义。旅游民宿是指充分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2,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按照所处地域的不同划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本文主要是指乡村民宿。旅游民宿更加注重文旅融合、城乡统筹、乡村振兴,向更加综合化、具有带动性的产业方向发展[2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分馆+民宿模式是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将服务延伸到农村的理想模式,也是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最佳结合点[28]。各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积极探索“图书馆分馆+民宿”模式,在民宿点建设图书馆分馆,为游客与当地群众提供休闲与阅读场所,也为民宿点注入文化元素,以此提升旅游品质。例如浙江省云和县图书馆的“民宿+阅读”项目,大力发展民宿书吧如 “云上5天”“茶舍生香”“云栖书咖”“e创园”“崖壁仙居”“牧云居”等民宿书吧[29]。丽水市青田县图书馆坐忘阁分馆和莲都区图书馆下南山分馆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案例。坐忘阁分馆以书屋为主要特色,文学类、地方文献类等图书繁多;开通掌上移动图书馆和“你点书 我买单”服务平台;阅读区和兼具活动功能的自习阅览室别具一格;采用手机扫码自助借还书的方式与总馆通借通还,既推广了全民阅读,又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下南山特色分馆创设了“南山讲堂”品牌,不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非遗体验课、读书沙龙等活动。丽水市图书馆分馆推进了行走阅读、休闲阅读、全民阅读和文化传播,丰富了旅游服务模式。同时,公共图书馆将农家书屋、服务站点、“24小时城市书房”、图书流动站等分馆与民宿相结合,为游客搭建了一个个阅读、交流、休闲的平台,打通了图书馆与游客、阅读和旅行、书香梦与美好田园生活的“最后一公里”。但是“图书馆分馆+民宿”模式的互融意识、合作意识、特色化理念与品牌意识有待增强,未来应树立互融理念、合作理念、特色化理念,以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相互促进与发展[30]。可见,“图书馆分馆+民宿”模式推动了阅读推广服务下沉,文旅融合的触角深入基层,焕发出新的活力[31]。
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总馆依托自身文献信息、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不但支持分馆、亚分馆与旅游服务融合,而且将总馆作为旅游景点,开展“图书馆总馆+”模式,参与旅游服务,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内容,也为旅游地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总馆以建筑、雕像等作为旅游景点,如国家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总馆+旅游景区”,即总馆与旅游景区共建分馆、亚分馆,如浙江图书馆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共同打造5A级景区信用书吧;“总馆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服务”,总馆将文化创意产品在景区、景点、游客集散地、酒店、高铁站、机场等场所进行展示销售;“总馆+研学旅游”,各地图书馆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将总馆嵌入研学旅游,推出“阅读+旅游+研学”的研学游活动。此外,“总馆+”模式还包括“总馆+酒店”等多种模式。
文旅融合背景下,游客不再单纯满足于休闲、游览、观光,而是追求“吃、住、行、游、购、娱、商、服”,各地应该以特色美食、产品、文化、景观吸引与留住游客,突出文化引领,开展旅游全方位文化体验。长期以来,文化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与旅游产业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文旅融合推动下,图书馆与旅游产业将实现跨界融合,图书馆员和旅游从业人员难免出现思想认识上的波动,参与文旅融合的意识不足,这也说明了“诗与远方”需要以理念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文旅融合背景下,从前看似互不相关的图书馆和旅游结合到一起,成为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和阅读推广的新方式。但部分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形成“文化+旅游”的理念,缺乏自发动力,甚至将旅游服务视为“不务正业”,以“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态度看待服务创新,导致公共图书馆在旅游服务方面的各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样,这种情况在旅游服务中也存在,旅游从业者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公益性图书馆的认知与理解会出现一些偏差。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建设目标不明确、组织结构松散,存在重建设、轻实用的问题,缺乏后期管理与维护的支撑,难以为总分馆服务旅游项目提供帮助。以“分馆+民宿”为例,民宿图书流动服务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县图书馆总馆委托民宿负责人管理,管理者重心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疏于管理,容易在人员配置、图书整理、借阅管理、阅读推广、开放时间等方面出现纰漏,或与总馆联系不主动,或将“图书馆+旅游”看作简单加法,把分馆引入民宿即可。“分馆+民宿”仅依托县图书馆总馆委托管理,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及组织建设,缺乏权威性,难以对民宿图书流通点进行有效管理,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的发展。另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较为零散、孤立,缺少可供借鉴的全方位、系统化的成功案例[32]。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推进过程中中心馆、总馆、分馆、亚分馆等不同层面的人力资源配置复杂。如图书馆编制内人员、非编制人员、临聘人员、兼职人员、新进人员的资质要求不一,一线工作人员多数学历不高、知识结构狭窄,缺乏对文旅融合的认知,参与文旅融合建设的能力不足。同时,传统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主要为文献加工整理和读者服务,面对文旅融合服务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所拥有的高端策划人才、运营管理人才及设计体验课程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另外,分馆、亚分馆参与文旅融合的服务重心不够明确,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尤其是旅游淡季,分馆、亚分馆处于关闭或半开放状态,薪酬福利无法保证正常发放,势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与文旅融合相关宣传薄弱,人们总认为总分馆是一种制度,与文旅融合联系不大,加上学界、社会重视不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正面宣传稀缺。
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为“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旅游有“热点”,关键靠“文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如《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分馆或亚分馆深度融入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应有所作为,在持续维持中心馆与总馆将自身作为景点或与景区合作,或开展景点景区研学旅行、或推动文创产品展览与销售等基础上,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将重心下移,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工作理念,寻求分馆或亚分馆与乡村旅游的平衡点,争取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突出文化旅游特点,让游客享受自然风光、乡村文化、阅读休闲,达到“诗与远方”相融的理想目标。因此,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应该将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的重要理念[33];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总馆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中枢作用;以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阅读推广为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县级总馆为基本单位,以乡镇(街道)分馆为纽带,以乡村(社区)亚分馆为重点,开展资源统一调配、人员统一培训、服务统一规范、绩效统一考评等管理,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首先,公共图书馆应成立总分馆文旅融合服务中心。图书馆与旅游服务实体属于两个不同系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走到一起,需要在保证公益性基础上组建以中心馆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商业生态链。中心馆多为市级公共图书馆,有些中心馆本身作为旅游景点,可由原有部门负责总分馆文旅融合项目;有些中心馆成立文创开发中心或文创商店,也可依托这些组织开展总分馆文旅融合项目;有些中心馆以前没有相应组织,需要考虑组建。以上种种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公共图书馆应当与时俱进,统一规范,在中心馆成立以其自身为主体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服务中心,使图书馆兼具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展现其商业价值。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服务中心应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指导方针[34],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作为责任主体全方位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等,形成政府主导,总分馆建设的领导、推进、保障、管理、评价等管理体制。各区应统一编制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专项布点规划。总馆、分馆、亚分馆各司其职,与旅游地农家乐、民宿、党群活动中心、民间艺术表演组织等跨界合作,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等嵌入景区与景点,作为文旅融合的补充,形成“总分馆+旅游地”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其次,公共图书馆应拓展思路,切入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增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综合服务能力。公共图书馆总馆可以尝试开展人文地理馆(文旅融合的服务阵地)、读行天下(文旅融合的服务品牌)、酒店中的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服务网络)、地铁里的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服务路线)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服务[35]。当前,城市中有主题图书馆、城市书房,而县级图书馆总馆、乡(镇)分馆缺失,随着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总馆、分馆、亚分馆旅游地也要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图书馆、书吧等,如石雕主题图书馆、华侨主题图书馆、红酒文化主题图书馆、咖啡文化主题图书馆等,让乡土风情更有书香气息。
人才队伍肩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源,中心馆应根据总分馆发展的情况,结合区域旅游实际,认真规划好图书馆和旅游服务两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队伍建设质量。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深度融合不但要求有厚重的图书馆文化元素和丰富的资源,如馆藏特色文献、地方景观、古老村落、风俗习惯等,而且需要大量文旅工作人员加以谋划、设计与实施。文旅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图书馆员、导游、创意设计与策划人员、营销人员、产业管理人员等,除了图书馆员是体制内的人员,其他人员往往通过社会招聘形式引进。因此,图书馆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工作,引进高端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的工作人员开展不同培训,分馆、亚分馆工作人员侧重职业道德、精神面貌、价值观、文旅融合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中心馆、总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注重产业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能力、不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如依托中心馆网站,设置“文旅沙龙”栏目,开展在线课程培训,或线下组织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拓展训练等。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留住人才,通常情况下,体制外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服务中心要制定激励措施,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机制,保障核心队伍建设和发展,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行业自信;立足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和优化激励机制,包括激励对象、资金来源、品牌类型、工作重点等,建议在保障人员基本薪酬、福利的基础上,拿出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项目产生的利润作为额外奖励,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不应一成不变,要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政府相关部门、公共图书馆都要重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参与文旅融合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政府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力度正在逐渐增加。公共图书馆包含总馆与(亚)分馆两个层面,以总馆为主、(亚)分馆为辅。公共图书馆总馆参与文旅融合的宣传渠道多种多样,如嵌入旅游地开展主题宣传,主题宣传活动自上而下全面铺开;分馆参与文旅融合服务模式有利于宣传工作下沉,深入民宿、农家乐等,发掘景点、景区的特色文化。公共图书馆总馆根据相关景区、景点的特色馆藏,制作宣传册,发放给游客,或将特色馆藏放到景区、景点展览,或开展特色文化体验活动,或举办具有文化特色的比赛、讲座等宣传活动。公共图书馆总馆参与文旅融合服务的线上宣传活动丰富,如图书馆与地方文旅部门联合制定线上宣传方案,包含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广告,网络互动如贴吧、互动群、社区、论坛等。通常情况下,公共图书馆总馆参与文旅融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推广与营销图书馆服务,阅读推广是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文创产品是其销售对象,旨在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全面阅读常态化、规范化、特色化,以及销售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进而提升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参与文旅融合的知名度。
(来稿时间: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