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

2021-01-07 09:12汪希成谢冬梅
关键词:总成本玉米成本

汪希成,谢冬梅,段 莉

(1.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611130; 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管理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71)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目前,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品种。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的变动会对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和市场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在需求拉动和政策刺激下,中国玉米总产量从2008 年的17212.0 万吨增加到2015 年26 499.2 万吨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历史高点,增长了53.96%,同期玉米总消费量增长了14.70%②根据布瑞克农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计算。,玉米生产总成本增长了164.84%。同时,连续多年的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导致中国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不断增加,引发了中国玉米市场的剧烈震荡,玉米价格暴跌。2016 年,国家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全国玉米连续三年减产,2018 年玉米产量为25 717.4 万吨,比2015 年减少了2.95%,同时,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农户亏损严重①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2019 年)提供的数据,2017 年和2018 年每公顷玉米生产的净利润分别为-2636.85 元和-2450.10 元。。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玉米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玉米生产成本的快速抬升和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玉米价格下跌的双重挤压,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中美两国均为玉米生产大国,研究中美玉米生产成本和收益有利于较直观地分析我国玉米生产成本高、收益低的原因。

学术界对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成本结构及演变、影响因素、成本与价格的关系、区域以及中外粮食生产成本收益比较等方面。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进入快速上升期[1]4-12,而经济和收入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飙升是导致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2]4-9,110。粮食生产成本的提高又是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力[3]20-26。中国玉米进口增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外价差,主要因为中国在价格方面缺乏竞争力[4]。农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价格和成本,而生产成本是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控制生产成本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5]41-44;[6]12-14。

中美两国都是玉米生产大国,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规模、生产方式、科技应用、金融服务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呈现“高成本,低产出,低补贴”特征,美国呈现“低成本,高产出,高补贴”特征。中美玉米种植成本的差异,主要在于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科技含量和保障手段的不同[7]37-42。在中国玉米总成本中,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的提高使得总成本不断提高[8]80-84,而且中美玉米单位面积生产的总成本差异还在进一步扩大[9]220-223。中国玉米单位生产成本的优势正在丢失,单产水平和价格不具有优势,亩均收益也正在缩小[10]39-41。

现有文献对玉米成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居多,但将成本与收益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还较少。研究玉米成本收益的主要目的是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中国玉米从低成本优势走到如今的“玉米困境”,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有必要及时跟踪其发展变化并分析原因,为玉米降成本寻求突破。这对政府加强对玉米生产的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玉米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美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比较

(一)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

自1953 年起,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核算工作,目的是为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产品价格。从1984 年开始,各地物价部门陆续组建了各级农产品成本调查队,建立了以农产品成本调查点日常登记数据为原始资料来源的成本调查核算制度。1984 年到1998 年应用的核算指标体系虽有小幅调整,但是变化不大。随着农业经营制度、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农产品成本收益指标也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很多指标和条目变更、合并或删除。2004 年,国家对指标体系的结构、名称及其之间的关系、指标的含义和调查汇总办法等方面作了重大调整和修订(见表1)。

表1 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变化

续表1

从指标体系的设置来看,2004 年版的指标体系与1998 年版的主要区别是不再设置“其他收入”“期间费用”“税金”“含税成本”和“成本外支出”等指标。其中,“期间费用”中的土地承包费归于土地流转租金,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归于“间接费用”。因为从2004 年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税直到 2006 年农业税全面取消,2004 年版不再核算“税金”和“成本外支出”指标,而且总成本的指标涵义也不相同,2004 年版总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构成,并从当年开始明确核算土地成本,而之前只是核算土地承包费。在收益方面,不再使用“净产值”“减税纯收益”和“成本纯收益率”指标,改用“净利润”“现金成本”“现金收益”和“成本利润率”等指标。

(二)美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

与中国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同,美国的农业生产是大规模农场式经营,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其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与中国也存在一定差异。

美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指标如下:

1.产值合计(Gross value of production):为主产品产值和副产品产值之和,这一指标与中国相同。

2.运营成本(Operating costs):主要包括种子费(Seed)、肥料费(Fertilizer)、农药费(Chemicals)、作业费(Custom operations)、燃料动力费(Fuel lube,and electricity)、修理维护费(Repairs)、排灌费或水费(Purchased irrigation water)、财务费用(Interest on operating capital),即利息。运营成本对应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指标体系中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在下文的分析中中国和美国统一为直接费用。

3.分配开销(Allocated overhead):包括雇工费用(Hired labor)、家庭用工折价(Opportunity cost of unpaid labor)、固定资产投入(Capital recovery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土地成本(Opportunity cost of land )、 税 金 及 保 险 费(Taxes and insurance)、一般农场开销(General farm overhead)。为了更好地对中国和美国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进行比较,把间接费用中的未付费劳动机会成本和土地机会成本分离出,并与中国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进行比较。

4.总成本(Total Costs):为运营成本和分配开销之和。

5.净利润(Net Profits):为总产值和总成本的差额。

美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了现金成本和现金收益,现金成本是指购买或租用各种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成本,运营成本都是现金成本。而非现金成本是指自有生产要素用于生产所应负担的成本,也就是机会成本,农场主所有的土地和自有劳动都属于机会成本。一直以来,美国政府都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补贴,但在成本收益核算体系中并没有补贴收入这一指标。因此,农户的实际收入要大于核算的收益。

(三)比较分析

由于中美两国在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的方式方法、指标体系上有所区别,无法用以直接比较,所以先对各项指标进行重新归类,结果见表2。

在对中美玉米成本收益的比较中,对核算体系的相同指标予以保留,包括种子费、肥料费(中国玉米肥料费为化肥费、农家肥费之和)、农药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排灌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税金与保险金、管理费等。将美国项目中的固定资产投入费、一般农场开销(相当于管理费)纳入物质与服务费用中的间接费用。中国的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美国包括雇工费和未付劳工的机会成本。未付劳工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的影子收入,相当于中国的家庭用工折价,因此将其纳入人工成本中。中国的土地成本包括土地流转租金和自营地折租,美国则是土地的机会成本,相当于中国的自营地折租,将其视同土地成本。

表2 中美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比较

三、中美玉米生产总成本比较分析

(一)中美玉米生产总成本变化趋势比较

2008—2018 年①因中国从2008 年开始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故本文的对比分析时间从2008 年开始。,中国与美国玉米的单位面积总成本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但是中国的增长幅度更大,美国则相对平稳(见图1)。中国玉米单位面积总成本从7 851.75 元/ 公顷增长到15 672.32元/ 公顷,共增加了7 820.57 元/ 公顷,增长了99.60%,年均增长率为7.16%,远高于同期美国2.00%②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将中美玉米成本比较的单位统一换算成元/ 公顷,单位换算:1 英亩= 0.40 公顷;1 蒲式耳玉米= 56 磅= 25.401 千克;汇率为每年平均汇率。的增长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玉米单位面积总成本出现快速上升趋势并于2010 年超过美国。2013 年起,在国家粮食生产政策和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型取得成效的情况下,中国玉米单位面积总成本的增速明显放缓,2016 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玉米单位面积总成本已开始下降。如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伴随玉米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但遗憾的是,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成本较2017 年出现反弹,虽然涨幅仅有1.79%,但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前提下,已经反映出降成本的压力。

(二)中美玉米生产成本结构比较

中美两国玉米生产成本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在单位面积生产成本中,中国占比最大的从物质与服务费用变为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从2008 年的33.81%上升到2018 年的41.49%,上升了7.68 个百分点;物质与服务费用则从2008 年的46.48%下降到2018 年的36.73%,下降了9.75 个百分点(见图2)。美国玉米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最大,一般在70%左右,人工成本占比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4-5%。中美两国玉米生产的土地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均小幅增长,分别从2008 年的19.71%和20.28%上升到2018 年的21.78%和23.73%,分别提升了2.07 和3.45 个百分点。

1.中美玉米生产的直接费用比较

为了便于对中美两国玉米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将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其中直接费用包括种子费、肥料费、农药费、农机作业费(包括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排灌费和利息)。对比发现,2008—2014 年,美国玉米生产的直接费用高于中国,但差距逐渐缩小。2015 年和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的直接费用超过美国,但2016 年和2017 年,美国玉米生产的直接费用仍高于中国。中美玉米生产的直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美国玉米生产的直接费用占比一直高于中国(见图3)。

在直接费用的构成中,中美两国玉米生产的肥料费占比均为最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的肥料费①中国玉米生产的肥料费中以化肥费为主,农家肥费占比较低。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的化肥费和农家肥费分别为2062.95 元/公顷和195.90 元/ 公顷,占比分别为91.33%和8.67%。占比从54.73%下降到40.52%,美国从47.07%下降到33.02%。2008—2014 年,美国玉米生产的肥料费高于中国,但是差距总体上呈现波动缩小态势。从2015 年开始,中国玉米生产的肥料费超过美国且差距逐渐扩大。这主要与中国的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有关。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中国农作物每公顷化肥用量328.5 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公顷120.0 千克),是美国的2.6 倍,欧盟的2.5 倍②农业部:《到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5 年2 月。;玉米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2%、25%、43%③农业部:《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报告》,2013 年10 月。,而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50%。

种子费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水平的高低,美国在良种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2008—2018年,美国玉米生产的种子费用一直高于中国,中国玉米生产的种子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美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态势,而且美国增长更快。美国玉米生产的种子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从2008 年的20.30%上升到2018年的29.13%,上升了8.83 个百分点;而中国则从2008 年的11.91%上升到2018 年的14.99%,上升了3.08 个百分点。美国是世界第一种业大国,全球十大种业公司美国占据4 家④分别是杜邦、孟山都、道化工和Delta & Pine Land。。为了保护种子公司的合法权益,美国出台了《联邦种子法》《植物品种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严格的法律保护了种子公司的合法利益,确保种子公司有足够的动力研发新技术、新种子,并且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玉米生产的农机作业费⑤中国的农机作业费包括机械作业费、燃料动力费和修理维护费;美国的农机作业费包括燃料动力费和修理维护费。增长迅速,主要因为中国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农户一般会选择租用农机或者人工方式种植。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的快速推进,也相应推高了农机作业费。美国是大规模农场种植,机械化水平的作业效率高,农业机械对人工的替代相应降低了作业成本。2008—2018 年,中国农机作业费从666.30 元/ 公顷增加到1 783.65 元/公顷,增长了167.69%,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从8.49%上升到11.38%,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美国从995.70 元/公顷增加到1 060.20 元/公顷,增加了6.48%,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从10.96%下降到9.58%。

2008—2018 年,在玉米生产成本中,中国的农药费从143.85 元/ 公顷增加到256.80 元/ 公顷,增长了78.52%,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的农药费从342.30 元/ 公顷增加到556.35 元/ 公顷,增长了62.53%,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周期性波动。

2.中美玉米生产的间接费用比较

中美两国玉米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差异很大。中国玉米生产的间接费用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但总体变化不大,从2008 年47.55 元/公顷增加到2018 年47.70 元/ 公顷;而2008 年美国玉米生产的间接费用为1 145.40 元/ 公顷,是中国的24.01 倍,2018 年上涨到1 839.75 元/ 公顷,是中国的37.57 倍(见表3)。

表3 2008—2018 年中美玉米间接费用变化 单位:元/ 公顷

美国玉米生产的间接费用之所以远高于中国,主要因为固定资产折旧的费用高,并且差距逐年扩大。中国玉米生产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基本稳定。2008—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的保险费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美国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税金与保险费、综合管理费略有上升。主要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异,中国以散户种植为主的部分地区,一般会选择租用农机或者人工方式种植,相应增加了农机作业费,而固定资产折旧费相对较低。美国玉米生产的综合管理费与保险费也远高于中国,主要因为中美两国保障手段不同。美国玉米保障方式逐渐从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转向以金融保险为主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中国玉米生产的主要保障方式是政府补贴,金融保险的发展还有待提高。

3.中美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比较

美国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所需劳动力少,人工成本基本在500 元/ 公顷上下波动。与美国相比,中国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偏低,因为土地规模等原因,部分地区、环节无法实现大范围机械化,所以劳动力投入较大。

中美两国玉米土地规模、生产经营规模、机械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中国玉米生产中的人工成本显著高于美国。2008—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大幅度上升,中美两国的差距不断增大。2008年,中国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为2 654.70 元/ 公顷,是美国的4.63 倍,到2014 年,差距扩大到15.80倍,2015—2018 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依然很大,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是美国的9.92倍。这主要因为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生活必需品和服务消费增加,相应推高了劳动力价格。同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出台,劳动者法律意识增强,也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部分学者认为,在中国农产品核算中,人工成本被低估。现行的2004 年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中对家庭用工折价的计算方法是:劳动日工价= 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 全年劳动日天数(365 天)。这种计算方法只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价值,没有体现农业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到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农民希望接受教育培训提高技能的需要等。劳动日工价计算公式分母为全年劳动日天数(365 天),这忽略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民一般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劳作,存在很大的灵活性,这种对家庭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计算,大大压低了劳动力价值。正是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农民的非充分就业。

4.中美玉米生产的土地成本比较

中美两国的土地性质不同,中国的土地成本核算的是土地流转租金和自营地折租,而美国的土地为私有性质,核算的是土地机会成本(地租)。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加速了中国土地成本的上升。2008—2018 年,中国玉米生产的土地成本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1 547.40 元/公顷增加到3 413.10 元/公顷,增长了1.21 倍,土地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也从19.71%提高到21.78%,土地成本的增加成为中国玉米生产总成本增加的强大推力。美国的土地成本从2008 年的1842.75元/ 公顷增加到2018 年的2 717.40 元/公顷,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从23.21%提高到25.87%。

综合分析,中国玉米的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工费、肥料费、土地费、机械作业费上,这些费用约占总成本的90%;美国主要集中在肥料费、土地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种子费、燃料动力费、农药费、修理维护费上,这些费用占总成本的92%以上。其中,美国玉米生产的种子费、化肥费、农药农膜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固定资产折旧在绝对值和相对比重上,都高于中国的玉米生产;而在土地成本、机械作业费、人工费用方面,中国在玉米生产中均高于美国。

四、中美玉米收益比较分析

农业生产收益是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一般可以用农业总产值、净利润和现金收益等作为衡量指标。其中,农业总产值能够体现整个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质量,但不能体现出经济效益的好坏。净利润反映了农产品生产中消耗的全部资源的净回报,而现金收益反映了生产者生产该农产品所得到的实际收入。农产品的收益高低取决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和单产水平。

(一)中美玉米产值比较

2008—2018 年,中国玉米单位面积产值在价格的影响下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特征,2014 年达到17 185.65 元/ 公顷的最高点,比2008 年增长了67.83%,2015 年和2016 年快速下降,2017 年和2018 年缓慢回升(见表4、图4)。美国玉米单位面积产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2011 年达到13 371.45 元/公顷的最高点(见表4、图5)。总体来看,中国玉米单位面积产值高于美国,2014 年差距最大,为8 030.10 元/公顷,近年来由于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产值差额缩小。

(二)中美玉米生产的净利润比较

随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价格波动,中国玉米净利润波动较大,2011 年后快速下降。2011—2016 年,中国玉米净利润从3 946.35 元/ 公顷减少到- 4 495.485 元/ 公顷,减少了213.92%;2017 年和2018 年随着玉米价格的回升净利润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总体来看,在大多数年份美国玉米的净利润低于中国,并且2014 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逐年减少,并且2015—2018 年的净利润远高于中国(见图6)。美国玉米之所以可以在亏损状态下继续经营,与美国一直对农业实施巨额补贴政策有关。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对农产品生产实行直接补贴、反季节补贴、收购价保护等一系列政策。中国政府虽然也在从政策上不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的力度,但由于农业支持保护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等问题,导致本来数量不足的农业补贴难以释放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表4 2008—2018 年中美玉米成本、单价、总产值比较

(三)中美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比较

2008—2010 年,中国玉米投入产出比小幅下降,之后便快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总成本增长速度大于产值增长速度,并且逐渐扩大。2016—2018年,随着玉米单位面积产值的增加,投入产出比有所下降。美国玉米投入产出比的变化趋势与中国基本相似,但2014 年以来缓慢下降(见图7)。

(四)中美玉米成本利润率比较

成本利润率反映的是生产中所消耗全部资源的净回报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2008—2010 年,中国玉米成本利润率呈现上升趋势并高于美国,最高值达到37.89%,之后快速下降,2016 年为-28.13%,与最高年份相差66.02 个百分点(见图8)。美国玉米成本利润率同样也呈现较大波动,但2010 年后的多数年份高于中国,说明从2010 年以后,中国玉米生产成本超过美国并不断上升,盈利能力减弱。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2010 年以来,中国玉米生产成本超过美国且差距不断扩大。近年来伴随着粮食生产政策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玉米生产成本增速减缓,并于2016 年出现了近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尽管降幅不大,但如果改革措施进展顺利,配合玉米生产技术的进步,成本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2.中美玉米成本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玉米生产的成本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物质与服务费、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占比大约分别在70%、25%和5%左右;而在中国玉米生产的成本结构中,物质和服务费用占比下降较快,而人工成本占比上升较快并于2016 年后占比最大,2018 年人工成本占比为41.49%,而美国仅为4.87%。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快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机械作业成本增长较快。在人工成本中,雇工工价和劳动日工价的快速上涨推高了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折价。

3.在成本和价格影响下,中国玉米生产的总产值、净利润、投入产出比、成本利润率均经历了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尤其是2014 年以后上述指标降速加快。这主要是受到成本上升和价格快速下降的双重挤压,玉米生产亏损严重。

(二)对策建议

1.缓解玉米生产成本上涨速度

不断上涨的玉米生产成本是制约收益增长的重要原因。其中,影响中国玉米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用,所以抑制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用的上涨是玉米生产节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第一,人工成本中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的上涨是必然趋势,基本属于不可控成本。但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玉米生产环节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减少劳动力人数,相应减少雇工天数和劳动用工天数以降低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等形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玉米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成本效率。

第二,物质与服务费用属于可控成本,通过严格实施《到2020 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同时加大对农资生产企业的转移支付、税收减免、财政直补等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还可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精准配置玉米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减少过度消耗,提高玉米种植的投入产出效率。

2.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创新能力

玉米单产和质量的提高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玉米生产的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育种和种植的科学化管理上。

第一,通过推广使用良种、良技,减少种子损耗、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物质资料投入品支出。在选种、育种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结合中国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等情况,推广和选用适合当地的优质品种。同时,发挥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玉米品质。

第二,加强玉米种植先进方法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免费向农民传授先进实用的玉米生产技术,包括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降低损耗,从而降低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投入数量。

3.建立玉米保险制度

建立和完善玉米保险制度,可以保护农户从事玉米生产的积极性。一是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鼓励广大种植者积极参保,提高玉米保险参保率;二是在玉米主要产区,根据玉米的生产成本制定出一个较为科学的风险补偿方案,并以此推广;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玉米保险,积极拓宽农业保险融资渠道,建立科学、完善、可行的操作规程,积极引导各种商业保险的介入,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未来,采取合理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保险,可以切实增强农民种植玉米的信心和积极性。

4.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

加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玉米增产潜力;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扶持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加快玉米种植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三是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后,根据玉米价格的波动合理测算并相应加大补贴力度,确保农户的种植收益不下降且能相应增加。

猜你喜欢
总成本玉米成本
收玉米啦!
2020年中国棉花种植成本调查
我的玉米送给你
数据驱动下的库存优化模型研究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在TBM隧洞工程中的应用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关于煤化工生产企业成本管控的思考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