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加,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获取的知识也不断增加。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的融合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目标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泛在学习环境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未来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合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泛在学习环境;大学英语;思政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李万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0-1300)。
序言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将立德树人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效融合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的提出,让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立德树人的概念进行了充分的反思,对思政教育的融合模式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善。所谓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门单独的教育活动,也不是一项特殊的教育目的,而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教育概念。它是指学校所有的教学科目和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与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要坚持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将思政教育纳入其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的功能,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和价值统一的有机结合,也能够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大的提升。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及思政融入的必要性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特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在所有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大学英语课程的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大。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他们的知识面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也对其他国家的人文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要立足当前国家的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够明白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职责,能够更正确地看待外部世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2.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政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进行全面的阐述。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形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必须进一步改革,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根本要求。泛在学习环境下,课程思政也受到了大学教育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思政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对思政教育的理念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化的阐述。就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英语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多,而且课程跨度比较广,跨越整个学期,学校的重视程度也较高。
但是由于各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教师往往更加重视英语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泛在学习环境下,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交流技巧等,同时要将思政教育与科目教学有效融合起来,重视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很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对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联系,还没有得到全面的理解,更发挥出大学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势。第二,英语教材中也包含着较多的西方元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肯定会受到文化的感染和影响。英语是当前国际通用语言,而且也是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语言。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大學生要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同时大学生也要拥有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没有对我国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的传播。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显示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融合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二、泛在学习环境及其优势概述
1.泛在学习环境概述。泛在学习又可以称为无缝学习,这是指学习过程是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取一定的知识或者技能等。泛在学习概念的提出,最初是源自计算机的泛在计算的概念,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学习是普遍进行的,也体现出及时性和场景性的特征。学习的过程要将学习者作为中心,发挥出学习者的主导作用。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是海量的,而且这些资源能够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泛在学习具有持续性特征、可获取性特征、直接性的特征以及交互性的特征等。学习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意愿,他们自愿进行学习,而且保持学习状态的连续性。学习者能够通过各种有利的途径访问和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等。学习者不论处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借助相应的网络进行相应的学习,获取相应的信息。
2.泛在学习环境的优势。泛在学习环境也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环境有效地融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多方位地获取知识,也能够发挥学习者作为中心的积极作用。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非常多,而且利用一些便捷的移动终端,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而各种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便利。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之间能够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在沟通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灵感,让他们的知识获得进一步拓展,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总之,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方式、内容等都有了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路径
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成为一种必然。下文将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途径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1.构建跨校共享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作为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泛在学习是当前以及未来教育体系关注的重点内容,它能够将学校的围墙有效地打破,也能够推动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中,要加强高校之间的有效融合,充分打破学校的界限,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跨区域开展。高校不仅要完善原有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起来,选修课和必修课要做好有效的搭配。另外,不同的高校和园区要建立统一的评分和认证体系,学生要充分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教育资源的学习和评价,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自主开展学习,从而完成学分考核,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拓展与融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的过程中要将英语教学内容和思政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有效融合。课堂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必须先做好传统课堂教学工作,并结合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有效的对比,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自己的民族意识。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多方面进行糅合,要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保证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合理。教师要以中西方文化的内涵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
3.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教学。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当前泛在学习环境下,线上教育模式的优势更为突出。因此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或者学校的范围,应该充分地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让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有效地拉近。泛在学习环境能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提供较多的途径和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学生进行随时的沟通和交流。为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可以建立一些班级群或者微信群等,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融合相关的素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外时间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讨论,提升了学习效率,也能够加深相互理解和认识。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理念,泛在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应用泛在学习理念,这也为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校必须认识到当前泛在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也要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进行分析,充分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理念,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要积极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拓展,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邓瑶.泛在学习环境下英语专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14-117.
[2]黄怡凡.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文教资料,2018 (5):209-211.
[3]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4]王卉.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4-55.
[5]胡軍.“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外语课程的生成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9(2):30-34.
[6]于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8(16):189-190.
[7]Hourigan T, Murray L. Using blogs to help language students to develop refl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towards apedagogical framework[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Technology, 2010(2):20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