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施与受之间

2021-01-06 04:13余蜀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大树男孩绘本

余蜀蓉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09

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小男孩是大树的玩伴,他爬树、摘树叶、吃苹果,在树荫下乘凉,在树干上荡秋千。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快乐。可是,男孩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朋友,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男孩长大后,希望获得金钱,大树便把苹果给了他;男孩需要建立家庭,大树把树枝给他造房;男孩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出去远航,大树把树干给他造船。许多年过去,男孩已经变成垂暮的老人,疲倦地回到大树的身边。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只是让男孩坐在自己的树墩上,好好休息……树并未因为男孩的各种要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还是满心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下“M.E.+T.”那些甜蜜文字时,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一、激趣导入,激发读的兴趣

今天的阅读课,教师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绘本故事,在分享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出示)

这本书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本书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

这本书有30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是美国大学生必读书目。

设计理念:这段书评极具诱惑性,无论是里面的数字,还是“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目”等句子,都能引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极大的读书欲望。

二、读懂封面,学会提取信息

每一本书的封面都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信息,你能从这本书的封面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呢?

(一)关于书的作者和译者

谢尔·希尔弗斯坦: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于一身,同时,他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在美国有童书的地方就有谢尔。”

傅惟慈: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是世界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二)关于书的名字:这本书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中文名,爱心树;另一个是英文名,The Giving Tree

1.你如何理解这个英文名的意思?“Giving”意为:给予。说说你所理解的给予是什么意思?(将你的时间、你积极的想法、你的善心和你所能拿得出的所有东西慷慨地带给周围)

2.封面上有给予的意思吗?(绿色的封面,封面上一棵粗壮的树,一个红红的苹果正从树枝上落下来,一个小男孩站在树下,双手准备接苹果。)大树给予孩子的仅仅是一个苹果了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封面是很多人常常忽视的地方,所以它上面隐含的信息往往被孩子忽视。指导孩子读懂封面既可以了解作品主题,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也是对作者和译者及那些幕后工作者的尊重。

三、讲述故事,邊读边思边想象,丰富绘本内容

(一)文图对照,感受树与孩子之间相互的爱意

1.教师讲述这个故事的第一部分(快乐的童年时光)。孩子爱这棵树,他是怎样表达他对大树的爱意的?(拥抱大树,在树上刻一个爱心)大树爱孩子吗?

这个绘本最巧妙的地方是作者把大树对孩子的爱藏在图画里,如果你看得不仔细,往往容易忽视,现在我们把这段故事再回放一遍,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大树,对照图上的文字,想想大树是怎样爱着孩子的。

2.提炼出写大树的内容与写孩子的内容,男女生对读,体会大树与孩子之间相互的爱意。

(女)从前有一棵树,她喜欢上一个男孩。

(男)从前有一个孩子,他喜欢上一棵树。

(男)孩子每天都会跑来,收集树叶,把叶子编成王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

(女)树每天伸开双臂迎接孩子的到来,抖落一些树叶,看孩子把叶子编成王冠,为他鼓掌喝彩。

(男)孩子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累了的时候,就在树荫下睡觉。

(女)树常常让孩子钻进她的怀里,抱着他荡秋千,给他吃香甜的苹果,同孩子捉迷藏,孩子累了的时候,让孩子在她的树荫下睡觉。

(男)孩子爱这棵树

(女)树爱这个孩子

(男)很爱很爱

(女)很爱很爱

(女)树很快乐

(男)孩子很快乐

设计理念:绘本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来讲述故事的书,这段故事特别能体现绘本的这个特点。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是显而易见的,但图画所表达的内容却是容易被忽视的,设计该环节,既可以深化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感受大树的孤独

1.师讲述: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1)孤独的大树,枝叶交叉着下垂,那么落寞,底下的树干上,分明是男孩小时候与大树最亲密时刻画的爱心,然而爱心仍在,却唯独不见男孩的踪影。孩子到哪去了?他为什么不来了?

(2)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图,你发现了什么?这颗心和那颗心表达的意思是一样吗?

(三)品味“给予”与“索取”

1.师生共同讲述孩子前两次索取。在故事的叙说中感受大树的无私及孩子的自私。

2.看着这棵光秃秃的树,你想说什么?你的心情如何?可是大树的心情呢?

3.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你觉得孩子还会来吗?如果再来,是来做什么的?大树可能会失去什么?你这样猜的理由是什么?讲述孩子的第三次索取与大树的第三次给予。

4.大树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这样快乐?除了快乐,大树的心里还有些什么呢?

(四)续编结尾,思考人生,揭示绘本的主题

1.请你凝视画面,这棵曾经风华正茂的大树,现在,那红通通的苹果没有了,碧绿青翠的枝条没有了,挺直的树干也没有了,它只剩下一截矮矮的老树墩了。大树已经一无所有,孩子也已经远离,故事却没有结束。大树还会像从前那样期待孩子的到来吗?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请给故事續一个你想要的结尾。

2.交流各自续写的故事,并说说你这样安排结尾的目的。可能出现的结尾有:

结尾一:孩子回来了,他已经老了,他向大树忏悔以前的种种过错,祈求大树的谅。大树一如既往地爱着孩子。他们又拥抱在一起。

目的让孩子终于懂得感恩,终于知道爱他的人其实一直就在他身边,最终又回到大树身边,和他依偎在一起,陪伴着大树,如同童年时一样。

结尾二:孩子回来感恩大树时,大树在等待中枯死。

目的是告诉人们爱与感恩的表达要及时,否则就会后悔莫及。

结尾三:大树死了,孩子也去世了。这里又长出了一棵大树,又来了一个孩子,他们像以前那个孩子一样,在大树上刻爱心,开心地玩耍。

目的是想说明生命可能轮回,故事可能重演。

设计理念:设一个悬念,续一个结尾,让学生融入故事,在续写中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碰撞,教师根据学生续写情况进行恰当点评,提炼核心观点,写与评相结合,丰富了绘本故事的内涵。

3.对照原文,师生对读。

(1)如大家所愿,很多年后,孩子又回到大树的身边,在他和大树的对话中,“我很抱歉”这句话出现了三次,你们猜猜,可能是谁对谁说的?

(2)师生对读结尾。

故事结束了,画面定格了。男孩已经是白发苍苍,一身疲惫;他又回到大树身旁,大树满心喜悦地拥抱着他,就如同童年时一样。此时,男孩也许在回忆……也许在向大树倾诉……也许……孩子快乐吗?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尾,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四、叩问心扉,掩卷深思,思考人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一)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棵大树?

(二)在你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是这样的大树还是这样的孩子呢?

孩子,请把手放下,我知道你们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但这个问题真的不需要你急着回答。你可以把今天的答案记下,十年后,二十年后,或者你老了以后,再来想想今天的课,想想这个故事,看看你这时的答案,也许那时你对这两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下课。

猜你喜欢
大树男孩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男孩今年六十岁
大树的日常
大树
大树的梦
老男孩
绘本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