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龙 苏健 邓杨柳 黄圣楷 符微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海南 海口 570102)
肝细胞癌(HCC)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列第6位,每年新发的HCC及其死亡病例有50%以上发生在中国〔1〕,中国HCC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2〕。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HCC的最主要原因,超过80%的HCC与HBV感染相关〔3〕。HCC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临床诊断困难,病人就诊时往往已是进展期,甚至全身广泛转移,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预后差。因此,寻找特异性好、诊断价值高的标志物及有效的治疗靶点,是目前研究HCC的主要热点之一。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HBSP)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十分常见,可影响肝细胞功能,具有重要的致病意义〔4〕。本研究观察HBSP在HBV感染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对HCC的诊断价值。
1.1病例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疗区的H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152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CHBC)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8±15.2)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8±10.6)岁;肝硬化(LC)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5±12.7)岁;HCC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45.6±16.2)岁。所有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原发性肝癌防治指南(2011年版)》相关诊断标准,就诊前均未接受抗HBV治疗,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分析方法 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定量检测HBV-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甲胎蛋白(AFP)、AFP异质体(AFP-L3)、AFP-L3%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HBSP水平。病毒DNA提取试剂盒,QIAamp MinElute Virus Spin产品;HBSP上游引物:CCGCGTCGCAGAAGATCT;下游引物:ATGGGAATACAGGTGCAATTTCC和HBSP标准品(HBSP全长506 bp)引物由广州天一辉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并纯化。
实时定量PCR检测HBSP:取200 μl血清样本,使用病毒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清病毒 DNA作为模板,采用SYBR Green Ⅰ嵌合荧光法实时定量PCR专用试剂TB GreenTM Premix Ex TaqTM Ⅱ(KaTaRa,日本),用Bio-Rad CFX96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检测。反应体系为25 μl:TB Green Premix Ex Taq Ⅱ(2×)12.5 μ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20 pmol/L)各1 μl、DNA模板2 μl和8.5 μl灭菌超纯水。扩增条件为95℃ 30 s,95℃ 5 s,60℃ 30 s,95℃ 10 s,39个循环,熔解曲线绘制从 65℃到 95℃。反应结束后确认扩增曲线、熔解曲线并记录Cq值,进行检测方法学评估及实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及 GraphPad Prism6 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1各组血清HBSP水平(cq值)比较 与CHBC组(29.81±5.34)比较,CHB组(31.74±5.66)、LC组(34.73±4.11)及HCC组(39.94±3.79)组血清HBSP的Cq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P<0.01),HCC组>LC组>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各组HBV-DNA水平比较 与CHBC组(7.35±0.48 log10IU/ml)比较,CHB组(4.34±0.35 log10IU/ml)、LC组(4.57±0.24 log10IU/ml)及HCC组(4.39±0.21 log10IU/ml)血清HBV-D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LC、HCC组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CHB组(P<0.05),而两组LC、HCC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各组血清AFP、AFP-L3、AFP-L3%水平比较 血清AFP水平方面,与CHBC组比较,HCC组、CHB组及LC组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且HCC组>CHB组>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HCC组AFP水平相差较大,部分患者完全正常。血清AFP-L3、AFP-L3%水平方面,与CHBC组比较,LC组升高(P<0.05),而HCC组明显升高(P<0.01),且明显高于CHB、LC组(P<0.01),见表1。
表1 各组血清AFP、AFP-L3、AFP-L3%水平比较
2.4相关性分析 各组血清HBSP水平与血清HBV-DNA、AFP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AFP-L3、ALP-L3%水平呈一定效应关系,呈正相关(P<0.05或P<0.01),见表2。
表2 血清HBSP水平与HBV-DNA、AFP、AFP-L3、AFP-L3%相关性(r/P值)
目前,针对HCC临床诊断、早期筛查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AFP在转录水平上受多种因素调控,CHB、LC患者也可出现低-中度升高,而部分低分化型HCC患者正常,其特异性并不理想。AFP-L3仅由肝癌细胞分泌产生,与影像学比较,对HCC早期诊断有9~12个月提前时间〔5〕,血清AFP-L3%、AFP-L3阳性率与癌灶大小、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对于判断HCC的肿瘤病理学特性具有一定意义〔6〕,在AFP浓度<200 ng/ml时,AFP-L3%对HCC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是诊断HCC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与AFP互补〔8〕,联合AFP可提高HCC检出率,且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可用于监测病情变化〔9〕。但由于多种条件限制,AFP-L3、AFP-L3%及PIVKA-Ⅱ在临床实际工作开展并不多,目前对于HCC的临床诊断仍然主要依赖于AFP、影像学和肝活检,尚缺乏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早期临床诊断依旧相对比较困难。众所周知,慢性HBV感染是LC、HCC最主要原因,我国77.22%的LC患者由HBV感染引起〔10〕,超过84%的HCC患者与HCC相关〔11〕。早期研究认为,HBV基因变异是CHB病程发展方向的重要决定因素〔12〕。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与HBV的持续性感染和致病性存在密切关系〔13~15〕。HBSP可影响肝细胞骨架的重塑、细胞内物质代谢等方面,与肝细胞的增生、迁移及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可能在HBV感染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16〕。在HCC确诊前HBSP有明显增加,提示血清HBSP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预测HCC发生的有效手段〔17〕。另有研究结果提示,HBSP介导的HCC细胞或原代人肝细胞(PHH)对激动性抗Fas抗体(CH11)或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抗性,表明HBSP通过增强PI3K/Akt活性来防止Fas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能有助于慢性感染过程中被感染肝细胞的存活和持久性〔18〕。
本研究结果提示HBV引起的反复免疫应答反应致HBV-DNA低表达,不能完全清除或有效抑制HBV,肝脏炎症反复发生,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是进展为LC、 HCC 的重要因素。AFP影响因素较多,肝脏炎症明显时肝细胞再生可致血清AFP 升高,而部分低分化型HCC血清AFP正常,临床诊断HCC的特异性下降。血清AFP-L3、AFP-L3%对于HCC更具临床诊断意义,与相关报道一致〔5~7〕。另外,本研究结果提示HBSP与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关系密切,可能是HCC独立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HBSP水平在HBV感染相关HCC中表达升高,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HCC的临床诊断、早期筛查或许具有重要意义。至于HBSP参与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特别是HCC)的确切机制,能否成为HCC新的、特异性好、诊断价值高的检测指标,或成为HCC有效的治疗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