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海口 571100)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感染多种动物[1]。依据表面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 saccharide,CPS),可将猪链球菌分为35 个血清型,基中Ⅱ型生物危害最大,临床检出率最高[2]。成年猪感染猪链球菌后,多没有明显临床症状;2~6 周龄仔猪感染后,容易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或突然死亡[3]。猪链球菌一般呈散发性流行,但7—10 月易出现大面积流行,且当猪群患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时,更易感染。猪链球菌污染面广,清除难度大,已成为困扰我国养猪业的主要病原之一,加之其能感染人,因而又给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据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17年海南省东方市、文昌市、儋州市及白沙黎族自治县4 个市县的猪群中曾出现猪链球菌Ⅱ型感染疫情,流行率为13.69%,且经海南省疾病控制部门确认,也存在人感染病例。2018 年6 月,东方市再次出现猪链球菌Ⅱ型感染疫情。为掌握海南省高风险市县猪链球菌Ⅱ型的流行及分布情况,2018年8 月对海南省4 个历史疫情市县进行了猪链球菌Ⅱ型血清学检测,以期为今后海南省猪链球菌病防控提出可行性指导意见。
选择东方市、文昌市、儋州市及白沙黎族自治县4 个历史疫情市县开展检测。因海南省不免疫猪链球菌疫苗,所以本次检测以预估血清学阳性率为主。由于猪链球菌Ⅱ型感染与养殖环境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次检测重点关注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同时,结合历史疫点分布情况,在每个疫点附近,选择2 个中小规模养殖场,各抽取血清25 份。在儋州市、文昌市、白沙县,各选择5 个乡镇作为散养户抽样检测点,每个点抽取5 份猪血清,共75 份;在东方市,选择6 个乡镇作为散养户检测点,样品总数不少于35 份。
采用血清学ELISA 检测。依据猪链球菌Ⅱ型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科前生物公司,批号为180802)操作说明书进行抗体检测。
设计“养殖场猪链球菌Ⅱ型生物安全状况问卷调查表”,对养殖场户的生产管理和消毒等情况进行调查。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3 软件,进行实验室检测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的录入、汇总分析,并制作图表。
本次检测涉及4 个市县的29 个养殖场点,包括:中小规模养殖场9 个,占31.03%(9/29);散养户20 个,占68.97%(20/29)。共检测猪血清样品307 份,检出阳性95 份,个体阳性检出率为30.94%(95/307);检出阳性场点17 个,群体阳性检出率为58.62%(17/29)。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 4 个市县猪链球菌Ⅱ型采样检测情况
4 个历史疫情市县中,东方市阳性检出率最高,个体和群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15%和89.71%;而儋州市最低,个体和群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0%和28.57%。不同市县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市县检测结果统计
不同场点的检测统计结果(表3)显示:中小规模养殖场的群体阳性检出率(77.78%)高于散养户(50.00%),但个体阳性检出率(28.29%)低于散养户(36.27%),差异均显著(P<0.05)。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状况不佳,有50.0%的调查场点能严格划分功能区,78.6%的调查场点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粪便清理,35.7%的调查场点人员随意进出,仅21.4%的调查场点设有车辆出入消毒设施,28.6%的调查场点有消毒档案,能够在引种前对动物进行有效隔离,定期组织培训的场点仅占21.4%。
表3 不同场点检测结果统计
与2017 年检测数据对比,2018 年4 个高风险市县的猪链球菌Ⅱ型血清学个体阳性检出率上升了17.25 个百分点,同时高于四川省2016 年的血清学个体阳性率(9.41%)[4]。4 个市县中,东方市个体阳性检出率最高(84.15%),这与6 月份东方市出现猪链球菌Ⅱ型感染疫情相符。除东方外,其余3 个市县的散养户个体阳性检出率均高于中小型规模场,说明散养猪群中的猪链球菌Ⅱ型流行风险较高。这可能与散养户养殖技术与生物安全措施等不到位有关。
4 个市县的群体阳性检出率为58.62%,其中中小规模场群体阳性检出率高达77.78%,远低于2015 年华中地区的群体阳性率(90.91%)[5],但东方市、白沙县、儋州市的中小规模场的群体阳性检出率高达100%。从目前有限的数据以及华中区的检测结果共同推测,猪链球菌Ⅱ型在绝大多数中小规模场内普遍存在,50.00%的散养户存在猪链球菌流行。这些数据说明海南省4 个市县的猪链球菌病防控效果不理想,污染面依然较广,建议尽快加强基层防疫员、养殖户的猪链球菌病防治技术培训。
本次阳性检出率高的原因,主要是检测场点均来自疫点或其周边,猪群本身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其次也与采样场点及数量偏少有关。本次检测只涉及4 个历史疫情市县内存在高风险的9 个中小规模养殖场和20 个散养户,且抽样过程中无法完全排除便利抽样的可能。最后本次检测时间为8 月份,正值猪链球菌病高发季节,从而导致数据偏高。
猪链球菌Ⅱ型为条件致病菌,在粪、灰尘及水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因此疫情的发生与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以及养殖户的生物安全意识紧密相关。本次生物安全调查结果显示,养殖场点生物安全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监测场点都存在蚊蝇老鼠、未能及时清理粪便、通风差、消毒不到位等情况,这些因素都为猪链球菌Ⅱ型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环境[6]。因此,建议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管理方案,采取优化猪场设施、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基本操作等方式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
本次检测存在较多局限性:一是抽样框较局限,导致数据不够全面;二是问卷数量少,回答存在选择性偏倚与无应答偏倚等情况;三是无法体现此病与季节的关系,很多资料均显示猪链球菌病有一定的季节性暴发特点,但本研究时间紧,无法验证,希望在未来能对此病进行更全面科学的研究与分析。综上,本次检测数据仅能从侧面反映当地猪链球菌Ⅱ型的流行状况,而要了解该地区的真实流行情况,需要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监测。
检测发现,海南省4 个历史疫情市县的猪链球菌Ⅱ型污染面较广,且养殖场点生物安全意识及管理水平存在漏洞,存在较高的传播风险,尤其是疫情多发地区和散养户。这提示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加强实施相关防控工作,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养殖人员技术水平和生物安全防范意识,降低疫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