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彦
(山西省晋城市晋煤集团古书院矿医院,山西 晋城 048000)
女性乳腺一般分为皮肤、纤维组织、脂肪及乳腺腺体,而乳腺癌就是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癌疾病是一种以女性人群多发的疾病,男性发病率仅占1%左右。乳腺虽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但当乳腺癌细胞逐渐丧失正常细胞特性后,细胞之间连接逐渐松散,极易引发脱落情况,一旦发生癌细胞脱落问题,随人体血液运行情况,游离的癌细胞会随血液、淋巴液运行,逐渐遍布全身,发生转移情况,病情较为危急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受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女性乳腺癌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且日趋年轻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了人们与医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利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查,有助于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本文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6例乳腺肿块患者,给予超声影像学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现进行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6例乳腺肿块患者,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将136例患者分为乳腺癌与非乳腺癌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影像学检查。136例乳腺肿块患者中,按病理结果分,38例乳腺癌患者为乳腺癌组,另外98例非乳腺癌患者为非乳腺癌组。乳腺癌组,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5±6.4)岁;非乳腺癌组,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4.6±5.3)岁。两组经软件统计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均衡,P>0.05。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该研究开展于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背景下。
1.2 方法。136例患者均给予超声影像学检查,选择7.5-12MHz高频线阵探头,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让患者将上臂上举,双手抱头,将两侧乳房、腋窝充分暴露出来。在患者乳房表面涂抹耦合剂,以患者乳头为中心进行多切面、多象限放射状的扫描检查,每次扫查范围应有重叠,不留空隙,完成对患者双侧乳腺的全面检查。当发现患者乳腺存在肿块时,需全面观察患肿块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稳定探头并进行旋转,使探头与乳腺表面保持垂直接触,同时注意保持动作轻柔,观察乳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与频谱,并准确记录检测数据;观察患者检查区域内的淋巴结情况,分析患者是否存在乳腺癌或扩散情况。
1.3 指标观察。观察超声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检查结果,计算超声影像学检查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所选观察指标、患者基本数据均用SPSS 22.0软件统计,并使用t值、χ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年龄等计量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敏感度、特异度等计数资料,如果P<0.05,那么表示组间指标、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136例乳腺肿块患者中,肿块直径均在2~20 mm范围内,导管内癌4例、髓样癌1例、浸润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良性病变患者中,乳腺病29例、纤维腺瘤6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见表1。
2.2 超声影像学影像特征表现。超声检查下,直接征象:乳腺癌的肿块多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毛刺状边缘、周边强回声晕、肿块纵横比>1、肿块内部伴有微小钙化、肿块后方回声衰减;间接征象:库柏韧带连续性中断,腋窝淋巴结异常肿大;彩色多普勒:大多数乳腺癌表现为血流丰富;频谱多普勒:多为高速高阻的特点。
2.3 计算超声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本次超声检查敏感度100%(38/38),准确度95.6%(130/136),特异度93.9%(92/98),阳性预测值86.4%(38/44),阴性预测值100%(92/92)。
乳腺癌作为女性人群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虽尚不明显,但可以肯定其病因与乳腺非典型增生、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等高危因素有关[3]。乳腺癌疾病在40~60岁女性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女性工作、家庭压力逐渐增加,近年来正呈现年轻化趋势。乳腺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雌性激素强度及累积时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随女性生活作息、习惯、环境及自身心身状态变化等因素影响,其乳腺癌疾病的发生率也会有所不同[4]。因此,为提升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有效分析患者乳腺癌高危因素,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是极为必要的。
超声影像学在乳腺疾病的检查可追溯至50多年前,其在检查过程中具有简便、无创等优势,已被列为乳腺癌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
3.1 超声影像学检查的优势。超声检查由于具有无放射性,对于妊娠、哺乳期妇女或年龄低于30岁女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乳腺癌疾病的普查带来了便利;超声检查对患者肿物性质的鉴别效果也较为理想,不但可以准确鉴别出患者乳腺囊性、实性病变,还可有效判断出患者实性病变的良、恶性;超声检查可重复性高,有利于患者的随访观察。近年来,随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提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与提升,使得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能力也逐渐提升。超声影像学检查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可有效清楚显示患者皮肤、皮下脂肪组织、腺体、腺体后脂肪组织、胸大肌与肋骨等乳乳房内各层的解剖结构,同时还对患者锁骨与腋窝有无肿大淋巴结进行提示[5]。
3.2 超声影像学检查的劣势。超声影像学检查虽具有上述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超声影像学显像最小可检出2 mm大小的肿物,但肿瘤内直径小于1 cm的肿物,其在超声显像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结果,但随专用核素显示仪器的逐渐更新,可为医生提供敏感性、分辨率均较高的影像。对于部分供血不丰富、细胞数量较少及缺乏炎性反应的乳腺癌患者,超声影像学诊断确诊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易增加临床误诊及漏诊情况。由于肿块声像图特征离不开患者肿瘤病理变化及其生长方式,这些因素易增加乳腺肿块在超声影像检查中的交替出现状况。
为减少乳腺癌疾病的误诊率与漏诊率,临床检查操作过程中,应对患者乳腺进行全面扫查,为避免出现漏诊情况,对部分小病灶应加大扫查力度;对于部分临床症状并不典型,超声图像低于1 cm的低回声区,虽未有效反映出恶性征象,但配合其他检查手段能增加确诊率;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细微钙化灶肿块患者,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手段。
目前乳腺癌疾病的发生原因虽尚不清楚,但与乳腺癌家族史、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照射、长期过量饮酒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乳腺癌主要包括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等多个种类。超声影像学应用在乳腺癌疾病的检查中,具有操作方法简便、无创、价格低廉等优点,其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5%左右,其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主要通过鉴别肿瘤声像图、形态、动态扫描指标及形态学综合特征等方式进行,结合各方面信息、数据,提升肿瘤性质鉴别的准确性。
本文136例乳腺肿块患者中,肿块直径均在2~20 mm范围内,导管内癌4例、髓样癌1例、浸润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良性病变患者中,乳腺病29例、纤维腺瘤6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本次超声检查敏感度100%(38/38),准确度95.6%(130/136),特异度93.9%(92/98),阳性预测值86.4%(38/44),阴性预测值100%(92/92)。
综上所述,超声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疾病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需借助病理检查以及其他医学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及判断,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加强乳腺癌患者的早期检查与诊断,让患者得到及时诊治,最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