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 袁自华 许志勇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以头痛、头晕、失眠、健忘、多梦、易激动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1],应及时治疗以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否则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导致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卒中、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降低生活质量[2]。因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制定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临床中常应用厄贝沙坦、拉西地平等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3,4],但是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报道较少,现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联合拉西地平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30~72岁,平均(58.6±9.2)岁,病程2~8年,平均(5.2±1.1)年;研究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31~73岁,平均(58.1±9.0)岁,病程2~7年,平均(5.5±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24h 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160mmHg ≤收缩压(SBP)<200mmHg,及(或)舒张压(DBP)≥95mmHg,年龄18~80岁,入组前7d 内停用降压药物。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继发性高血压者,对所用药物过敏者,正在参加其他研究者,精神、神经障碍不能表达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对照组用厄贝沙坦[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9A314,国药准字J20171089]进行治疗,0.15g/次,1次/d,均在早餐后服用。研究组用厄贝沙坦联合拉西地平(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PR1911003/PR1912002,国药准字H20130129)进行治疗,拉西地平,4mg/次,1次/d,早饭前或早饭后服用,厄贝沙坦服用方法及用量与对照组相同。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低盐、低脂、低嘌呤饮食,戒烟酒。两组治疗2个月后比较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降低程度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其中治疗后舒张压明显降低,且降低程度不低于20mmHg 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平,或降低程度高于10mmHg 且达到正常水平,具备其中一项为显效;治疗后舒张压降低,且降低范围在10~19mmHg 内但是血压尚未达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降低程度虽不足10mmHg 但是已经达到正常水平,具备上述一项为有效;治疗后舒张压无明显改变或者虽然有降低但是尚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为无效[1]。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BP和DBP 均用水银血压计测量,SBP、DBP 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不良反应:记录两组头痛、头晕、便秘、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由表2可见,研究组治疗前SBP、DBP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BP、DBP 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mmHg)
2.3 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65),其中轻度头晕、头痛各2例,便秘2例,面部潮红1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8/65),其中轻度咳嗽2例,轻度头痛1例、头晕2例,踝部水肿3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可以耐受,停药后自行消失,治疗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均未发现异常。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报道表明,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生活环境等均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5]。由于该病起病隐匿,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进展速度慢,初期较难发现,增加了诊治难度,此外,高血压可引发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6,7],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平稳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目标。
厄贝沙坦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类降压药物[8],能选择性阻断Ang Ⅱ与ATI 受体结合,使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上升,从而降低醛固酮水平,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2级以上高血压常需要降压药联合治疗以使患者血压达到目标水平,联合用药还可以使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互相抵消或者减轻[10]。本研究中研究组在厄贝沙坦治疗基础上用拉西地平治疗,拉西地平为第三代钙离子拮抗剂,血管选择性较高,有强力降压作用,其降低血压的机制为通过直接的扩血管作用对抗增高的外周阻力使血压降低,拉西地平无潜在的心脏和外周交感神经激活,对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11~13]。拉西地平有较高的亲脂性,其膜分配系数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中最高,能够在脂质部位堆积并逐渐向钙通道所在的脂双层扩散,因此,有较长的半衰期,起效缓慢,能平稳降压[1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浆内药物浓度达到峰值的速度较快,能使平滑肌周围动脉扩张,血管阻力降低,从而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虽然拉西地平半衰期一般为13~19h,其降压作用却有持久性,可能是由于拉西地平与其他钙离子拮抗剂相比,其脂溶性更高,可在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聚积,并在清除阶段不断释放而导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后在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可使不利效应产生的影响降低,不会产生心脏严重负性肌力作用,能对靶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安全性较高,很少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率也明显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本研究结果与丁丽娜[15]的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厄贝沙坦联合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压,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安全性较高,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厄贝沙坦治疗,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