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与思考

2021-01-06 15:18:49佟圣丽林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新冠心理健康疫情

佟圣丽,林红

(宜昌市精神卫生中心三峡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0)

0 引言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病毒的不确定性和高度传染性[1,2]以及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给人们带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这是人体自然的“应激”反应。前期经过举国上下联防联控,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成功,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丝毫不能放松。在这场疫情中,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一线医护人员会直接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3,4],而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也是我们心理卫生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笔者作为一名儿科精神心理医生,在临床上遇到大量在疫情中遭受心理创伤的中小学生,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本文结合临床案例,探讨疫情常态化下中小学生心理维护策略,以期给同仁、教师、家长和孩子们一些启示和帮助。

1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

中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殊群体,是本次疫情危机中产生心理应激的易感人群。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延迟开学甚至本学期不能复学,线下各种教育培训课程暂停,线下交往、课余休闲活动基本停止,他们几乎整天呆在家里,或上网课,或玩手机电脑,或无所事事,他们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让他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这超乎寻常的打击,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

1.1 学习效能明显下降

因为学校本学期延迟开学或不再复学,但又要求“停课不停学”,普遍开设了“互联网+教育”、微课、直播课等线上学习的项目和方式。中小学生习惯了在校集中听课的学习模式,现如今突然转为在家线上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测试,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许多中小学生难以适应。这样以来,有极少数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尚能很好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但大多数学生因为控制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达不到学习要求,而导致学习效果极差,挫败感强烈,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无力感,因此出现有的学生只能勉强完成学业或完全放弃学习而停止上网课,老师和家长都不知所措。

1.2 情绪烦躁不稳定

在疫情初期,因对病毒的不了解而产生担心焦虑的情绪,有的甚至紧张恐慌,害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5]。又加上学习上的不适应而产生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甚至悲观失望。长期隔离在家,经常会感到无聊、不自由,烦躁、孤独、易激惹。有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飞速发展而情感又极不稳定,精神需求增多而又得不到满足,长期与家长共处,家庭矛盾和亲子之间的冲突较之前明显增多且剧烈,情感得不到发泄,长期郁闷,有的出现严重的自残自伤甚至自杀。笔者在儿童心理专家门诊中会遇到已达到“抑郁发作”诊断的患者,这类患者较前明显增多,应该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1.3 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在疫情爆发时,普通民众和中小学生都不得不减少外出隔离在家,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学校同伴交往和外出游玩的机会几乎为零,生活规律也被打破。现在虽已解除隔离,但这些长期“宅”在家中的精神充沛、爱玩好动的中小学生们又不愿意外出交往和参加活动了,长期不能与人交往得到人际关系的滋养、长期不能与大自然接触,得不到阳光与雨露的照射与滋养,多余的能量得不到释放,而心理能量又在不断地耗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身体不适和心理问题。

2 疫情防控常态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策略

中小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健全完善的关键时期,除文化课学习外,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危机之下,老师和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保护者,应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特别是在目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需教给他们面对疫情的正确应对方式,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乐观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目前的困难时期,为下学期正常开学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备。

2.1 维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能量供给。

疫情期间至今已过去半年时间,中小学生长期呆在家里,一方面因学习不适应大和亲子关系问题冲突增多产生心理能量耗竭,另一方面因为生活规律被打破,长期与人际隔离,与大自然隔断,导致身体素质与体能下降,有的甚至产生厌食、失眠等症。因此,维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注意多饮水、保证饮食合理、营养均衡,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状态,通过提升自身身体免疫力来提高抗病的能力,为生长发育和学习提供能量保障。

2.2 创造条件与家人、同伴互动,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提升主观幸福感。而中小学生因为长期宅在家里,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往明显减少;因疫情的原因,大部分家庭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机会,自然也减少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在家里虽与家人交流增多但交流效能下降或矛盾增加,因长期得不到人际关系的滋养而出现心理枯竭现象。因此,我们应重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自己的同伴好友进行在线交流,以此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段时间正好是营造和谐亲子关系的契机,家长除了提醒孩子要做好疫情自我防护以及督促他们的学习外,还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尊重和接纳孩子,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给他们提供帮助,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

2.3 接纳与调节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弹性

有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有35%的人有心理困扰[6],经分析研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有超过1/3到一半的人,在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后会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有20%的人会出现可以诊断的心理疾病。而中小学生遇到百年难遇的疫情,他们年龄小,停学时间长,受到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他们出现的紧张担忧、恐惧焦虑的情绪,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应急反应,应该让他们接纳这种情绪。而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弹性来调节这些负面情绪。老师和家长应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放松、与人交流、阅读、听音乐、锻炼等方式来释放压力,维持情绪稳定。

2.4 活在当下,面对困难不退缩,保持进取心

目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疫情带来的不确定状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过多地关注未来会增加自己的焦虑和恐慌,关注当下,多做我们能够做到和能够做好的一些事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当前最容易进行的有益活动就是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吸取知识的营养,同时发展自己的健康兴趣与爱好,让自己充实起来。暑假已经来临,要因地制宜,量身定作,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份学习活动计划,并认真积极地去落实它,时刻保持一颗进取之心,以此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成就感,让孩子们在这种特殊的时期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2.5 加强学校心理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家长与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健康的父母比他做什么更重要”,可见心理健康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地重要,而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在下学期即将来临之前,应该利用暑假期间对家长和老师多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技能和辅导学生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孩子们适应和回归复学后的生活。作为学校应推进中小学校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老师,建立心理辅导室,密切关注学生复学复课后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好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健康评估,上好新学期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持续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2.6 建立校医协作,确有严重心理障碍,及时求助专业机构

学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评估会发现部分高危心理障碍者,如发现学生有明显的情绪行为问题时,应及时与当地专业机构联系,及时进行评估与诊断治疗,严防校园极端事件发生。特别要高度关注受疫情影响大、家庭情况复杂、曾经遭遇过突发事件学生的身心健康,遵循心理应激反应的过程和特点,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学校应与当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校医合作机制和绿色通道,对确需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学生提供个体和团体心理健康服务,当孩子有问题时鼓励家长拔打当地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向专业机构救助获得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猜你喜欢
新冠心理健康疫情
战疫情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新冠疫苗怎么打?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38
抗疫情 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