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芳,陈静静,史睿喆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门诊部,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日趋成熟,对优质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临床工作越来越强调对人和生命的尊重,人文关怀成为国内外护理学科探讨的重点问题。2016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应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1]。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在患者的就医过程中,对高质量的人文关怀的需求日趋增高。有研究显示,提高护士人文关怀的能力和品质,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升护理质量[3-4]。因此,通过分析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培养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可行性建议,旨在有效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为我国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供借鉴和依据。
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是指护士秉承人性,融体力、智力、知识、情感、态度以及意志力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有创造力、自觉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是护士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5]。人文关怀是护士在护理工作和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护士对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爱[6]。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患者的关注点从医疗治疗慢慢转向医疗服务,这对护士是新的挑战。护士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技能,协助医生解除患者的生理疾病,也要了解患者心理、生活、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及时给予回应,为患者排忧解难,使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关心与爱护。面对患者的需求,护士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关怀的能力。
21世纪,培养具有较高人文关怀品质的护理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护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7]。范宇莹等[7]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包括人文关怀教育流于形式,课程设置不足,注重专业知识而忽略人文知识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护士人文关怀发展落后于国外水平。黄玉霞、薛朝华等[8-9]在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中指出,我国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现阶段“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不断成熟,护理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张,从执行医嘱、日常护理指导到预防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从单纯的依据医嘱实施相关护理到多方位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教育宣传、心理护理等,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张到患者家属、主要照顾者,无形中为护士的工作增加了难度,间接影响了护士实施人文关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下降。卜梦茹、潘玲玲等[10-11]研究指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较低,无法及时回应患者的诉求,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影响优质护理服务品质,激化医患纠纷,降低了护患关系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1 护理院校的护理人文关怀教育不足我国现阶段护理教育多偏重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护生在校期间参加的活动也多是操作技能比赛、基础护理知识竞赛、病例分析等,护理人文关怀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活动较少,教师在教学期间也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未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不注重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这与范宇莹等[7]的研究分析相一致。另外,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护生的积极性,不能产生共情和同理心,也是影响人文关怀教育的因素。
3.2 不同年龄、护士职业年资和职称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凌华等[12]调查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护士职业年资和职称的护士其人文关怀能力不同,年龄越大、职业年资越长、职称越高的护士,其人文关怀能力越高。分析原因是随着年龄和职业时间的不断增长,沟通技巧和人文知识的不断积累,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不断提高,使护士养成主动关爱患者的意识和习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积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加患者的信任度。
3.3 工作氛围与职业认同感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思想决定行为,护士对自我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可促使护士不断学习临床护理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患者沟通时更加轻松、自信,也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士的人文关怀;反之,护士未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本职工作不认同,容易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对患者的照顾,不利于护士实行人文关怀。陈聪聪等[13]研究表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护士提升人文关怀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在调动积极工作态度的同时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3.4 管理者对护士人文关怀的影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和家属,大量的护理工作使身心都有较大的压力,更需要管理者对其进行人文关怀。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信息飞速发展,人们获取护理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护士工作、心理压力大,担心被患者和家属投诉,焦虑的情绪无处排解、释放,进而影响护理质量。另一方面,医院定期的分层培训、技能训练以及大大小小的考核给护士带来压力,久而久之使护士身心疲惫,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有研究显示,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可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力[14],管理者对护士实施人文关怀,可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能力和积极性。
4.1 加强护士人文关怀教育,强化人文关怀知识培训护理人文关怀是在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照顾,以及对患者尊严、信仰等方面的尊重、关怀与肯定。基于此,要求护士必须系统学习关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士人文修养、护患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重视临床基础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提高人文关怀能力。除了在护校期间学习的课程,医院管理及护理部应加强人文关怀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与分层培训相结合,为不同层级的护士设置不同程度的与人文关怀相关的知识课程,并定期考核,不断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在每年的技能大赛中,增设人文关怀模拟情景,以不同境况的患者视角来考核护士的应变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护士人文关怀的敏感性。
4.2 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4.2.1建立护理人文关怀管理制度 为全面实行护理人文关怀,可依据医院现有优质护理服务相关制度和措施,制定护理人文关怀管理制度,由分管院长和护理部负责指导工作,从制度建立与实施到效果追踪与反馈,形成自上而下的督导与评价,规范化管理护理人文关怀,有效约束护士行为,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
4.2.2构建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 刘佳萍等[15]在对护理人文关怀管理的探索中表示,规范化的病区环境和科室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与护理工作相互影响,可有效促进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和服务质量。人文关怀环境的建立应贴合实际,从患者的根本需求出发,除了简洁明了的流程图、通俗易懂且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内容,合理的科室布局、明亮醒目的标识也能为患者提供便利,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温馨、舒适。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的建立,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减轻负担,使护士的人文关怀工作更加轻松,进一步带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医院管理方面,可在门诊部和住院部选出人文关怀示范科室,融入“6 S管理理念”,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有专科特点的人文关怀实施方案,每年计划开展护理人文关怀系列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还可以提升医院软实力。
4.3 加强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高护患信任度护士除了需具备扎实的临床护理技能,还需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既是患者对护士所提供的服务建立信心的基础,也是患者期望的健康结局中的重要内容[16]。护士在进行护理服务过程中,应积极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感受,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需求、意见,并给予回应,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不仅可有效减少医患纠纷,更能提高护士人文关怀的品质。
4.4 提高管理者对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护士大多比较年轻,阅历较少,容易受到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会导致护理质量不佳,护患沟通不到位,易引起纠纷。因此,医院应成立职工人文关怀小组,选取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为组长,各科室护士长为小组长,制定管理人员人文关怀培训计划,并定期召开护士座谈会,及时了解护士工作和生活情况,掌握护士心理动向,鼓励并主动为有心理疑惑和问题的护士进行心理疏导。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护士的个人情况和工作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工作计划,弹性排班、按需分配工作,认真听取护士反应的问题,及时解决、疏导。
4.5 引入适用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量表,定期评估分析,持续改进以人文关怀为指导思想的护理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文明的标志之一,如何测评护士人文关怀意识及能力水平,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及对其学习进行有效干预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17]。医院可根据自身临床护理实际情况,从国内外护理人文关怀评价工具中选取适用的量表,包含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两大部分,从管理、心理、认识、勇气、耐心、信念等多维度定期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和现状全面进行评估与分析,并组建人文关怀评价小组,不断优化量表内容,逐渐形成成熟的自我评价体系,不断改善并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
综上所述,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不仅可促进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提高患者满意度,还可有效改善护理质量。医院和管理者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认同度,增加护士工作热情。而影响护士人文关怀发展的因素除了护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医院的分层培训、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能力,还有护士是否对护理工作有认同感,以及年龄、年资、职称和护患沟通能力。因此,要加大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用舒适的工作环境、新颖的培训方式、多样的情景模拟调动护士的兴趣与情感共鸣,使护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护理人文关怀中,为优质护理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