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芮 李占林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河北 张家口 07506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又称肌筋膜炎,是由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好发于骨骼肌的无菌性炎性疾病,不同于纤维肌痛等其他疼痛综合征,MPS为局灶性,其痛点较为固定,肌肉按压时会有种绷紧带状感,沿绷紧带状区走行的某一点会出现剧烈的点状触痛,并向肢体远处传导。MPS会降低患者工作耐受力,造成肌肉疲劳、乏力及其他功能障碍,长此以往引发患者情绪及睡眠障碍[1]。MPS是针刺、推拿、拔罐、艾灸、中药热敷等中医外治法的优势病种,临床疗效确切,手段多样,经济简便,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良好。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MP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 病因病机 MPS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关于痹证最早的论述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是针对痹证病因病机的经典之言,强调了风、寒、湿外邪交杂混合发为痹证。有学者认为,“三气杂至”,或合于营卫失调,或合于脏腑虚损,亦可是皮薄、肉削、筋挛、骨松[2]。《素问·百病始生篇》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宋·严用和《济生方·痹》亦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可见痹证是以正气亏虚为基础,复感风、寒、湿邪,关节经络受阻,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营卫气血不和,经脉闭塞不通而发病。
1.2 临床辨证
1.2.1 五体辨证 中医学五体指的是皮、肉、脉、筋、骨,根据MPS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素问·痹论》记载:“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素问·调经论》言:“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中医五体辨证对于临床指导针灸治疗痹证的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判断病邪所在部位及轻重程度采用适宜的针刺技术。皮受病邪入侵,病情轻浅,针刺一般浅刺,也可刺络放血;脉部病变多为血脉凝滞不通,治疗部位一般是血脉瘀阻之处;病在肉则调节部位在肌肉之间,或肌肉与骨之间;病在筋、病在骨则多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拘急疼痛、肢体沉重疼痛等,随着病邪深入,针刺部位也需逐渐深入[3]。
1.2.2 脏腑辨证 《灵枢·邪客》记载:“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肢体正常功能活动是筋、肌肉、骨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MPS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有学者研究表明,从肝脾论治取穴治疗MPS,较常规取穴治疗能更好的缓解疼痛,而且MPS患者多伴发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从肝脾论治,注重疏肝健脾,更有利于患者康复[4]。
1.2.3 经络辨证 《灵枢·海论》言:“夫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五脏六腑、体表肢节都有赖于经络的沟通传导,载气行血,濡养周身,使机体各器官正常发挥功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云:“血之随气,循环经络,通行脏腑,常无停积。”因此,机体经络气血运行情况也是反映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临床上对于MPS可根据病变所处部分进行经络辨证,确定受病经络,辨清寒热虚实,分经论治。督脉总司一身之阳气,可温煦濡养肌肉筋骨。唐宏亮等[5]观察了督脉滞针疗法对比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MPS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督脉滞针疗法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短期疗效相当(P>0.05),但远期镇痛效果更优(P<0.05)。除督脉外,临床针刺夹脊穴[6]、足太阳膀胱经[7]穴位的应用也较多。兰小春等[8]观察了枢经推拿对比常规推拿治疗MPS的疗效差异,枢经推拿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循经施术,足太阳膀胱经循于阳位,阳气最盛,足少阳胆经为三阳之枢,枢转阳气,足少阴肾经奉心阳下达,挟肾气上贯,合用可起到温阳通络、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治疗(P<0.05)。
2.1 针刺治疗 针刺疗法的发展历史悠久,针具、针法多种多样,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对我国乃至世界医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包括疼痛、恶心呕吐、中风、哮喘等40多种疾病进行针刺治疗,在缓解机械性颈痛、慢性腰痛等方面效果显著[9-11]。《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强调了针刺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结”“闭”是气血结聚的病理状态,“解结”“决闭”是对针刺治疗的形象概述[12]。郑泉国等[13]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腰背MPS 1680例。首先寻找疼痛最明显的压痛点,再以压痛点为中心选择上、下或左、右约5 cm处为进针点,采用0.6 mm×32 mm一次性浮针,针尖对准压痛点与皮肤呈15~35°斜刺进针,以进针点为支点做扇形扫散2 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拔出针芯,将软套管留皮下24 h。结果:临床痊愈152例,显效913例,有效301例,无效314例,总有效率81.3%。邓寒冰等[14]采用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腰背MPS 72例。取第12胸椎至第4腰椎两侧的夹脊穴作为第一批进针点,以硬结、条索及肌筋膜压痛点作为第二批进针点,采用1.1 mm×180 mm的银质针进行直刺,第一批进针点直刺直达腰椎椎板骨面,第二批进针点针刺时作小幅度提插,并深刺至肌肉层或肌筋膜的骨止点,布针间距2 cm,以患者有强烈针感为宜,得气后在各针尾端套上3 cm艾条进行温针灸,待艾条燃尽针体变凉后起针。结果:临床治愈22例,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3%。薛开禄等[15]采用针刺激痛点(骨骼肌紧绷带内可触及的局部化压痛结节)治疗MPS39例。按照激痛点所在部位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若激痛点靠近脊柱,则采用透刺法,即将针尖沿竖脊肌外侧边缘向激痛点的方向缓慢进针至痛点,若在其他部位则采用直刺法,即将针尖向激痛点的方向快速进针,得气后施以20~30次/min快速提插手法诱发局部肌纤维抽搐反应,不再有抽搐反应时停针。结果:痊愈10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黄京华[16]采用火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MPS 30例。根据病情选取3~5个激痛点,采用0.50 mm×15 mm规格的火针治疗,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火针,将火针烧至通红后迅速垂直刺入激痛点,深度以患者个体决定,不留针。结果: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陈天芳[17]采用毫针散刺治疗MPS85例。以患处压痛最甚点为进针点,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肤,缓慢向下直刺,待手下感觉出现突破感后提示毫针已穿过肥厚变性的筋膜,然后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捻转幅度不可太大,提插幅度不用太深,约提插10次后,将针退至皮下,转变针刺方向使针尖向上方再次施用上述直刺时同样手法,每次治疗取2~4个压痛点。结果:痊愈43例,显效3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64%。陈增等[18]采用围刺激痛点治疗腰部MPS 28例。取腰背部激痛点左手固定,右手持针,从激痛点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呈15°~45°斜向中心,每针间距依据症情相隔0.5~3 cm,进针深度以针体可以贯穿激痛点结节为度,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留针30 min。结果:痊愈3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24%。
2.2 推拿治疗 推拿又名按跷、跷引等,是医者运用双手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或不适部位,通过推、拿、按、摩、揉、捏、点等多种形式达到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等作用[19]。《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强调推拿能疏通气血,消散瘀结。现代研究表明,推拿手法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废物排泄,提高组织供氧及血液中的类吗啡样物质,达到缓解肌群紧张痉挛、改善疼痛的作用[20-21],有利于改善MPS患者肌力不平衡状态,降低疼痛强度并减少激痛点数量[22-23]。王强等[24]采用推拿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治疗MPS 60例。首先采用点、按、弹拨等手法松解腰背部痛区紧张筋挛的肌肉,胸椎采用扩胸牵引法,腰椎采用旋转复位法,纠正胸腰椎后关节紊乱。结果:优40例,良16例,差4例,总优良率93.3%。余晓慧[25]采用推拿结合体育疗法治疗腰背MPS 45例。先按揉腰部两侧膀胱经3~5遍,松解肌肉,再用肘点按肾俞、大肠俞、志室、阿是穴等穴,横向弹拨皮下硬结及痉挛的肌肉至其松软,摇腰部8~10次,腰部后伸扳法3~5次,腰部斜扳法3~5次,拿捏腰部两侧肌肉,有节律叩击拍打腰部,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并结合适度的体育功能锻炼。结果:痊愈40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万婕等[26]采用推拿手法联合八段锦治疗颈肩部MPS 30例。针对激痛点施以弹拨手法,颈胸段脊椎小关节紊乱施以整复手法,并结合八段锦功法练习治疗。结果: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谢格理[27]采用推拿按摩激痛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腰背MPS 41例。首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按摩腰背部,放松肌肉,待皮肤发红、有热感时对激痛点进行点按、弹拨治疗5~8 min,按拿、拍打治疗5 min,治疗结束后徒手被动牵伸髂腰肌肌群,牵拉幅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持续牵伸20 s,连续6次。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6%。
2.3 拔罐治疗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抽气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吸附于人体患处或腧穴处,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凡患一切伤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有临床研究表明,拔罐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皮下渐次增强渗透压,使末梢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扩张,营养局部肌肉神经,畅通血管,从而缓解疼痛[28]。许维军[29]采用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MPS 34例。首先寻找确定肌肉紧张带,再沿肌筋膜线选用直径5 cm的玻璃罐,以闪火拔罐,15 min 后起罐,并配合激痛点针刺治疗。结果: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杨慧丰等[30]推拿后联合刺血拔罐疗法治疗颈肩背部MPS 53例。首先对颈肩背部施以按压、点揉等推拿手法放松局部肌肉,再选取大椎、天宗、阿是穴作为治疗穴位,常规消毒后用采血针快速点刺上述穴位,再将火罐迅速拔扣在刺血部位,并根据出血量留罐5~10 min。结果:痊愈45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1%。
2.4 艾灸治疗 艾灸是用艾叶为材料,点燃后利用药力与热力作用于人体,达到温经散寒、补虚益气的功效。《素问·调经论篇》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亦云“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明·张景岳《本草正》中描述艾叶的功效:“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突出强调了艾灸以温促通,行气活血的功效。研究表明,艾灸可抑制非正常活跃的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也可使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蛋白(JAK- STAT)通路的相关信号分子表达下调,可能是其实现抗炎止痛效应的主要机制[31]。马尧等[32]采用雀啄灸激痛点治疗MPS 45例。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1个或数个,采用艾条进行雀啄灸,每次治疗30 min。结果:痊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王列等[33]采用温和灸激痛点治疗肩背部MPS 30例。寻找肌肉敏感部位,探查所有肩背部激痛点,然后距皮肤2 cm左右施行温和灸,依据病情不同治疗20~100 min不等,以出现透热感为度。结果:痊愈7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秦后伟[34]采用艾灸治疗腰背部MPS 41例。取腰背部阿是穴、夹脊穴、背俞穴,将艾绒均匀地铺在罗盘内,距离皮肤10~15 cm进行施灸,避免烫伤皮肤,治疗30 min。结果:治愈2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7%。
2.5 中药热敷 中药热敷是中医特色外治法之一,通过将中药热敷于患处,借助温热效应和中药药性发挥疗效,具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利湿消肿、通络止痛等功效。杨一玲等[35]采用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背MPS 30例。药物组成:当归、白芍、牛膝、红花、川芎、川续断、杜仲、骨碎补、透骨草、生川乌、没药、防风、秦艽、防己、伸筋草。制成中药热敷袋,治疗时平铺于激痛点处,治疗时间以20 min为宜。结果: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采用熨烫治疗贴,结果提示中药热敷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杨波等[37]采用中药热敷联合手法治疗斜方肌MPS 32例。药物组成:威灵仙、葛根、白芥子、穿山甲、透骨草、姜黄、羌活。研末后加适量陈醋制成中药贴,贴于患处再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加热药贴温度,治疗40 min,联合分拨粘连法、增力点压法治疗。结果:治愈2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
MPS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既是机体对疾病或创伤的反应,也是一种疾病症状,疼痛若迁延不愈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可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或社会功能障碍的产生。中医对于MPS除传统口服汤药治疗外,外治疗法手段众多,疗效突出,临床应用常相互结合补充,突出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指出了应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MPS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困境与挑战,中医理论基础、辨证论治如何与现代新技术有机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推动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促进中医外治法进一步规范与发展,是我们未来研究与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