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芙莲
1998年国家启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到2020年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基本结束,灌区骨干工程基本上得到了恢复,具备了正常运行能力。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提早谋划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投资重大项目”“如期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农业节水力度。”,中央连续在1号文件中提及灌区建设,尤其是大型灌区建设,足见灌区在保障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调度好、维护好工程、实现灌区现代化是今后灌区建设的主攻和努力方向,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从灌区现代化的认识入手,以漳滏河灌区为例,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机制体制、加强职工培训、综合规划、注重节水、注重生态、科技创新、完善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具有时间尺度,是相对现代,是针对某个时代,某一特定时段来说的现代化。国内普遍认为,现代化灌区是应用先进理念、先进科技、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建设管理灌区,符合农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要求,其信息化管理体系先进,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能够增强对环境的控制力,防灾减灾有力、灌排设施完备、工程运行可靠、灌溉服务高效、生态环境健康,能够达到灌区可持续发展,提高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现代化灌区包含山水林田路的生态景观与高标准农田的结合,现代灌排机械工程与绿色高效技术的结合,现代经营管理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结合,科技创新驱动与友好生态环境的结合。
一是配置优化。要对灌区多年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水源可靠性和保障率,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农业灌溉、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做到灌区效益最大化。
二是布局合理。灌区水土资源开发格局,要与水土资源条件相适应,要紧密结合国家主体功能战略区、现代农业发展、粮食主产区、地下水生态修复等生态文明建设,做到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符合本地水土资源实际。
三是设施先进。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规划实施工程设施、管理设施,推广应用先进的喷微灌高效节水田间设施,改变传统垄沟灌溉、大水漫灌,提高渠系水、田间水利用效率;引进自动化控制与监测系统,提高灌区管理自动化水平;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开展灌溉研究,发展灌溉预报,大力推广精准灌溉、精细化管理。
四是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灌区要维持良好的水环境系统,做到水土资源平衡,灌排渠系完整,林田路水统一规划,配套实施,做到田绿水清、林荫、路畅。
漳滏河灌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中部,西起岳城水库,东至卫运河,南邻漳河,北达邯邢边界,是邯郸市4座大型灌区之一,全国特大型灌区之一、河北省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4.5万亩,其中民有分灌区240万亩,滏阳河分灌区64.5万亩,1984年2月由民有灌区和滏阳河灌区合并而成,控制范围涉及磁县、永年、曲周、鸡泽、临漳、成安、魏县、广平、肥乡、馆陶、大名等11县和市内三区共14个县、区,辖124个乡镇,2009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390.8万亩。
灌区有总干渠2条、长226.23km,干渠23条、长289.47km,支斗渠148条,长696.75km,有效灌溉面积201万亩。2000年开始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投入资金4.58亿元,完成渠道防渗517.3km,建筑物925座。2014年起,我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邯郸市县对民有总干渠、田庄支渠、六支渠等干支斗渠清淤衬砌、维修改造闸涵建筑物,建设扬水站点,田间铺设节水管道,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打通了从水源到田间的灌溉卡脖子工程,有效提高了灌区工程完好率和地表水利用率,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投资近27亿元,改善灌溉面积140多万亩。
漳滏河灌区主要承担着农业灌溉、防汛抗洪、生态供水、工业供水等任务;灌区实行专业化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专管机构为漳滏河灌溉供水管理处,为副县级事业单位,设有规划、工程等职能科室11个、大名、魏县等管理所15个和3个直属单位,有在职职工564人,其中大中专人员占总人数的85%。
漳滏河灌区信息化建设自2016开始,完成了分布于滏阳河、民有渠系统的37个枢纽、12个管理所、1个中心站、2个分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信、闸门现地控制系统、水雨情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系统集成平台等系统的建设。灌区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对远程图像、数据的接收、处理、管理等功能,做到了市水利局、管理处、所、闸四级网络互联互通,视频、数据资源共享。
一是工程设施不完善。灌区骨干渠系及建筑物主体工程虽已基本建成,但支渠及以下工程改造比例偏低。干渠渠道完好率达到81%、支渠渠道完好率50%,建筑物完好率67%。未改造支渠为土渠,引水损失大,部分支渠淤积严重,通水不畅,直接影响灌溉效益的发挥。
二是田间节水率不高。近年来,通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扩大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但仍有部分区域尚未实施田间节水工程,部分地块采用地下水,加上农民管理不科学,土地缺少平整,不科学灌溉,造成田间节水率不高。
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只能简单查看和调度,没有达到分析、决策运用的智慧要求;量测水设施布局不均匀,难以实时适量配水和对灌溉用水进行有效管控。
四是农业水价偏低。末级渠系改造与农业水价改革覆盖面小,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执行水价仅0.2元/m3,执行水价仅为运维水价0.42元/m3的50%。偏低的水价,造成工程只能维持基本运行,难以承受大规模维修改造。随着南水北调供水和钢铁、热电企业退城,工业水费逐年减少,靠工业开支的管理人员经费没有保障。
五是水生态问题突出。以往工程建设与规划,由于受资金等各方面的条件制约,缺少水源涵养区、水功能保护区、沿河沿渠生态公园的统一考虑;河渠绿化、生态设计、施工缺少,没有将灌区与水文化相统一;同时,农业种植为追求产量和效益,忽略水环境保护,农业化肥、农药使用过多,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不当,面源污染问题存在,灌区水环境水生态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六是机制体制创新不够。灌区在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上差距大,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开展灌溉试验不足;缺乏激励创新机制,管理人员缺乏积极主动性,加上传统管理思维,只管理支渠以上渠系及建筑物,负责将水输送到支渠或斗渠口,根本不考虑所供水对其控制区域内作物生长是否经济合理和最优。
灌区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和实现的,有关专家将其分为3个阶段,即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也可简单的理解为信息查询、数字模拟和人工智能阶段。综合分析漳滏河灌区现状,还处在信息化初级阶段,处在灌区现代化打基础阶段,应从多方面夯实基础。
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体制。加强机制体制创新,进一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细化工作分工、摒弃论资排辈,以年龄、职称定位报酬、决定职位惯例,建立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人、尤其技术工作者、关键管理岗位工作积极性、创造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现代化思维能力,使职工具备领先水平的劳动生产率,管理和经营现代化灌区的水平和能力。要利用激励机制,促使灌区干部职工,想要为灌区贡献、能为灌区、积极主动为灌区贡献,主动提高灌区服务水平,提升灌区用水效率。
全面统筹,综合规划灌区建设。统筹考虑工程基础,完善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体系,做到从水源到田间的通畅灌排工程体系;统筹考虑工程与水源涵养区、沿河渠蓄水湖泊、公园、蓄水坑塘等生态体系,统筹考虑工程节水体系,统筹考虑工程与古桥闸等水文化体系,做到水、林、田、路、村、信息化等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审批关,各级政府把好实施监督关,确保总体设计能够一张蓝图建到底。
突出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按照骨干、支斗河渠衬砌、田间工程推广喷微灌、实施管灌高效节水思路,利用国家政策,补齐未改造工程短板,彻底消灭边角遗留的大水漫灌问题,提高渠系、田间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尤其充分考虑域内永年蔬菜等高耗水作物节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分生产率。同时,做好域内工业用水节水改造。
实施同步,一体化建设工程。市县政府要步调一致,注重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沟通、工程整合,杜绝只有骨干、没有田间,只有田间、没有水源的工程单独实施,做到田间工程、绿化工程与骨干工程同步实施。改进地表水灌溉方式,推广扩大渠道+扬水站点+田间管灌综合节水系统;水质允许的河渠,可推广田间地表水喷微灌工程。
注重生态,做好修复与保护。大力推进滏阳河全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设;实施灌区水系全面摸排、整治,加大沿河沿渠绿化;加强农村废污水和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提高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加大宣传,提高灌区群众认识,减少或杜绝化肥农药用量,减少面源污染。
科技创新,加大试验研究。整合现有试验资源,恢复灌溉试验机构,充实人员,深入灌区田间开展灌溉试验,掌握土地墒情,作物种植结构、不同发育阶段需水等,为墒情监测、需水预报、用水计量提供基础数据。
联合调度,提高水源保障。深入推进水权确权登记、农业水价改革,以供定需;进一步完善岳城水库漳河水、东武仕水库滏阳河水、卫河卫运河提卫水、黄河水、南水北调水连通工程体系,优化联合调度,做到蓄供相机,丰欠互补,最大范围保障地表水供水,最大限度提高水源保障率。
完善硬件,实施运行管理信息化。在原信息化硬件建设基础上,扩充到支渠,加大重要分水口、险工段、建筑物监控,水质、水位监测,图像传输设备布设,改造原有人工手动启闭、调节设备为电动;连通供水调度平台,构建工程体系、管理体系、联合调度体系,建立各层级、各专业和相关行业大数据,形成会商支撑、决策支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好的服务于信息化管理。同时,选择田间灌溉预报系统运行稳定的肥乡、成安等县区田块,积极开展信息化系统与田间灌溉预报系统的联合运用试点,为后续灌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铺石开路。
漳滏河灌区工程设施还不完善,信息化硬件具备了一定基础,灌区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信息化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离数字化模拟分析、智能化生成运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灌区建设者持续不断探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