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水利局
她,点亮了西柏坡的第一盏电灯,为中共中央、毛主席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她,渗透着朱德总司令的心血,应解放战争需要而建,出色地承担了向革命圣地西柏坡和兵工厂供电的神圣使命。
她,是我党我军革命历程中史无前例的创举,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祥地。
她就是已历经70余载风雨,虽水轮机不再轰鸣,电流不再传输,但其白手起家、艰苦奋斗,舍生忘死、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军民团结、携手共建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她就是被誉为“红色发电厂”“边区创举”的沕沕水水力发电站。
沕沕水素有“沕水瀑布从天降”之美誉,在明清时期即被列入平山“八大胜景”之一。她不仅以其美妙的自然景色吸引世人,更因其对新中国成立的独特贡献而载入史册。1948年初,在这里诞生了我党在华北地区自己勘察兴建的第一座水电站。神奇的电流由此发出,源源不断地送至西柏坡和周边的兵工厂。老一辈革命家们在彻夜长明的灯光下指挥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绘就新中国的绚丽画卷;军工战士在马达的欢叫声中,加紧生产,支援前线。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凯歌点燃了全中国人民心头永不熄灭的明灯。
沕沕水作为红色旅游胜地令人敬仰向往。坐落其中的沕沕水发电厂,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朱德总司令关怀支持下,军民携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科学创新精神,战胜资金匮乏、物资紧缺、技术薄弱等重重困难而建设的我党我军第一座水力发电厂,不仅填补了解放区的电力空白,而且出色地履行了向革命圣地西柏坡和兵工厂供电的神圣使命,点亮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那么,建造这样的一座发电厂的最初原因是什么呢?
1946年6月,国民党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向各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面对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1947年3月,中共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率部分中央机关干部前往华北。1947年5月,中央工委机关来到西柏坡。晋察冀边区第33兵工厂也从张家口以分散的形式迁到平山县北冶、南冶、唐家会、罗汉坪等村庄,形成几个小型兵工厂。为了适应解放战争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在平山县北冶村成立了第三生产管理处,加强军火生产,支援前线作战。但由于缺乏电力,三四个人一天只能做十来发炮弹,效率极低,远远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而且中央工委指挥中心也需要电力照明。于是,解决兵工生产电力问题迫在眉睫。
为尽快解决军工用电问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召开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会议,责成当时华北财经办事处的黄敬、何庆施和工业局姚依林、刘鼎等同志负责组织建设。面对重如泰山的任务,工业局长姚依林、副局长刘鼎、刘再生、杨成再三斟酌,分析当时的状况,认为没有火力条件解决动力,只有依靠滹沱河的水资源建设水电站,并十分庄重地将此任务交给当时驻扎在平山县小觉一带的晋察冀边区工交学院承办完成,随后成立了“晋察冀边区工业局第一发电工程处”。
工程处经过大量的调研考察和前期准备,沕沕水水电站于1947年6月动工兴建,1948年1月竣工投产,供应周围兵工厂电力能源,使之生产效率提高30多倍,前线战场的弹药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有力改善了党中央指挥解放战争的环境条件,让中央机关晚上办公不需要再点蜡烛,广播电台也开始反复播送,发往各战场的电报再也不用手摇发电机了。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西柏坡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却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这个指挥所不发枪、不发粮、不发人,就是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给打败了。”这充分说明了电报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对沕沕水发电厂重要地位和历史功绩的客观评价。
当初建厂选址的任务交给了晋察冀边区工交学院的黎亮和张子林。他们先后考察了滹沱河及其支流,但结果不是流量小、就是落差不足。后来,他们在一本破损不全的清代《平山县志》中发现了有关“沕沕水瀑布”的记载,大家兴奋不已,连夜奔向瀑布所在地,进行了3天的考察。经过实地勘测,瀑布落差为93m,流量为0.33m3/s,能发出150基罗瓦特电量,又对泉口渠道开浚、机房建筑、管线铺设等进行预算,都觉得这里是绝好的厂址。
正当大家为建设水电站紧锣密鼓地筹备时,凑巧正太战役结束后,井陉煤矿解放,我军在井陉北矿缴获了1台194kW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发电机,正好能发出150基罗瓦特电量。井陉解放,晋察冀边区工业局接收井陉、正丰两矿,得到一批管子及材料,建水电站条件初步具备。
但是,在沕沕水这样一个小山沟里,建设水电站,而且是比较接近现代化的机械工程,当时最大的困难有3点:一是无论设计者还是建设者,都没有见过水力发电,也没有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心里都没有底。二是材料困难,只有从井陉接受来的一部分,不能满足整个工程需求。三是水轮机能否设计成功,效率能否达到理想发电效果,保证系数也不是百分之百。
6月21日,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百余名学员,由科长卢成铭带领,进驻沕沕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时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沕沕水这样一个小山沟里建水力发电站,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别无选择,大家只能硬着头皮上。
建设者刚一进驻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水流量从3月监测的0.33m3/s急剧下降到0.2~0.183m3/s。如果按照此时的流量施工,工程设计都要改变,军火需要的动力能否解决?黎亮、张子林二人与卢成铭等技术干部研究决定:工程设计方案不能改变,土木科工程量加大。因此,临时增建1座储水面积为2100m2、储水量为4200m3的蓄水池,以保证0.33m3/s的流量,这样一来,引水渠道要变更,土木工程量也随之增加。但全体建设者毫无怨言,因为他们一心想的就是建电站、打根基。
接着,水泥缺乏的困难也来了,从井陉只找到了20t水泥,但整个土木建筑需要300t水泥,科长卢成铭与技术干部研究决定,利用当地河滩不乏石灰石的便利条件,在河滩上垒造起1座大灰窑烧石灰石,让石头变白灰。在村干部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到村西的山梁上开挖红黏土,从唐家会河滩运来细沙,3种材料按比例搅拌成三合土代替水泥,以供浆砌渠道、打坝底、浆水池围墙、筑暗道、修水渠等,整个工程共烧石灰石50t,使用红土450t、沙子15t。
水轮机是整个水力发电工程成败的关键部件,但水轮机是啥样子,什么结构,谁都没见过。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在旧书摊上无意间发现一本有关水电的日文版书籍。略懂些日语的技术员龚蕴章一边连蒙带猜地将有关水轮机的内容翻译,一边同大家研究弄清原理。等心里有了谱,先用木棍摆出模型,然后照猫画虎设计图纸。紧接着,制作成品的难题又摆到他们面前。当时整个平山县没有一家机械厂,只得到刚刚解放的井陉煤矿寻找加工制作厂家。他们带上图纸,化整为零,由正太机器厂等3家企业加工零部件,无能力制作的部件到石家庄购买。大家奋战了12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水轮机制造任务,并且一次试车成功,真是个奇迹。
当时建发电站所用的材料购置费非常紧张,绝大多数材料是从井陉煤矿运来的正太战役战利品,还有就是各部门自己解决。为了筹到所需材料,大家各自想办法。他们常常为了一个小小的零部件,派人跋涉几十里山路,跑到井陉煤矿找寻;为了找到一个发电机上的碳刷,电气科的章冲化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人占领下的石家庄,最后才在一个旧货摊上买到;将194kW的发电机从井陉煤矿运到沕沕水,30km的路程,运输相当艰难,上有敌机,下有深谷,多是羊肠山路。为避开敌机的骚扰轰炸,30多名运输者白天修路搭桥,夜间秘密行进,整整用了7个昼夜,途中还牺牲了3名同志。眼看只有几里路就到沕沕水了,汽车却抛了锚。附近村民得知后,纷纷牵出自家的牛和驴,通过畜拉人推,终于将发电机运到施工现场。
1947年底,土木建筑、机组安装、管道铺设、电网架设均已竣工,沕沕水发电站基本建成,共动用土石方8000 m3,浆砌1km长的引水渠1条,架设高压线路46km、电话线128km,装置配电设施8处。
1948年1月25日,是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参建人员和沕沕水村乡亲们难忘的日子。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扭着秧歌赶到水电站,庆祝电站竣工。
当天上午,朱德总司令为电站剪彩,启动水车门。霎时,水轮机旋转起来,发电机紧跟着旋转,机房的电灯亮了,村子里的电灯亮了,兵工厂的机器响起来了,西柏坡的电灯亮了……
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材料科副科长何罕心眼里溢满热泪,指挥村民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响了一遍又一遍。
朱德总司令说,沕沕水水电站是边区创举,战争时期可以供兵工厂生产用电,和平时期可以为农村服务。随后,朱德总司令题写“边区创举”的牌匾赠给电站。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为水电站全体建设者记集体大功1次,为每人颁发银质五角星纪念章1枚。
沕沕水水电站正式发电后,电机效率达70%,最高发电电力130kW,每年可节省煤、油等成本18万万元(边币),是火力发电的1/35。水电站发出的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往西柏坡。
在军火动力上,电力使西柏坡的兵工厂生产能力成倍提高。第一兵工厂每月能生产“轻82弹”1万发,比过去人工操作多了8000发,还生产出了原来手工无法生产的重型炮弹。这些炮弹在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等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0年9月11日,毛主席给以该电站为代表的石家庄电业职工写信,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
沕沕水发电厂战时发挥了极大地作用,战后国家仍然非常重视。
1949年,第33兵工厂迁往太原,沕沕水发电站结束了助力军工生产的使命,但它的发电机没有停止运转,一直为革命老区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电力。1955年,沕沕水发电站改为民用,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1975年平山县政府投资扩建,改装了1台新的发电机,并入石家庄电网运行。原发电设备停运,连同发电站旧址作为历史文物保存,成为革命圣地西柏坡辅助胜迹。1998年8月,沕沕水发电站被河北省水利厅命名为河北省水利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8月15日,被命名为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颗太行山中的璀璨明珠仍在照亮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