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安院校应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进路

2021-01-06 13:54张翘楚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急育人思政

郁 欣,张翘楚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2.北京警察学院,北京102202)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课程自身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运用,使教育对象形成、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公安院校是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专门警务人才的摇篮,应急管理课程建设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不仅有助于丰富公安学学科研究内涵,扩大治安学专业建设领域,推动应急警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应急思维,推进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以可能:治理视阈下的应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

2003年“非典事件”过后,党和政府更为重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应运而生。2005年河南理工大学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专业,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在此背景下各地公安院校相继开展应急管理相关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10年开设公共应急管理专业[1]、湖南警察学院2011年在治安系设立应急管理教研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年成立应急警务研究中心。2018年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我国的应急管理事业踏上新征程。综观各地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现状,目前该课程的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应急管理需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并开展深入建设和持续完善。

(一)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目标服从于国家治理要求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国家的总体安全与永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2]。应急管理课程建设是应急管理实践在教学中的转化和体现,主要包括知识建设、能力建设、素质建设三个方面,为此要确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思政目标。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目标服从于国家治理要求,具体表现为:

首先,知识目标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思想内容相一致。以了解我国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公安工作实践,掌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预案、应急保障、应急处置、媒体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为知识目标,符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其次,能力目标与不断提升应急预防处置能力目标相一致。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公安机关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体,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与社会责任属性,公安院校需要培养基本掌握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防及应急响应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应急决策、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和媒体应对等实战技能,能够从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工作,能在各级公安机关应急警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从事应急警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再次,素质目标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相一致。“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3]为新时代公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的素质目标是:培养政治坚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熟悉并严格执行公安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的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应急意识、应急处置要求的专业素养和实战意识。上述目标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最后,思政目标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坚固阵地现实要求相一致。课程思政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4]。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应急管理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治安治理实践、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应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等三个层面做到同向,包括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5]。

(二)应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取材于社会治理思想

社会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思想既重视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也关注实现社会“善治”的具体安排,突出政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突出依法治国的基础地位[6],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这些都是应急管理课程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与现代化社会治理思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保障机制,为建立高效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等,都体现出应急管理课程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有机融合。

(三)应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服务于治安治理实践

应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应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是思政教学与治理实践联系的有利契机。在战“疫”大考面前,应急管理课程思政的内涵通过参与社区封控、路口管控、治安巡控、医院防控、服务群众等治安治理实践得以丰富和延伸。完善后疫情时代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要立足应急警务急难险重的特质,强化生命伦理、自然哲学、人文情怀涵养等思政教育内容,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将忠诚担当融进血脉中,将使命初心镌刻在骨子里,推动育警铸魂有效开展,使理论武装更加扎实、思想政治更加坚定、警务发展更可持续。

二、何以难为:当前应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对于公安院校来说,应急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完善不仅仅是通过加强基础科研、优化专业人员配置和工作衔接来实现[7],发现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偏,对应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同样起到推动作用。

(一)思政教学设计存在课程分离问题

有些老师片面地将思政教育看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将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割裂开来的现象,未能发挥整体育人价值。“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也不是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更不是把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应急管理课程也不能例外。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存在价值割裂问题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片面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忽略了人自身的需要,一味追求知识目标而忽视了素质目标、思想目标,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外在价值与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价值割裂开,违背教育规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成才的根基,也是保证所学专业知识能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思政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分化问题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停留在显性教育层面,单纯地为了融入思政元素而融入,或者强行植入思政内容,与课程思政重视隐性教育的价值目标之间仍存在差距。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党团组织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认为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忽视育人的崇高使命,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四)思政教学方式存在内外隔绝问题

具体表现在课堂理论与基层实战、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线上讲授与线下应用的脱节。专业教师应当起到“立交桥”的作用,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的关键环节,实现思政引领在校内外、课内外、线上下全域的贯穿,实现“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目标。将育人思想、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贯穿于专业课程中,实现学科间育人价值的联结,课堂内外的联动,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8]。

(五)实施主体的确定存在界限错位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需要学生承担主体责任,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习潜力,教师不能任由学生“放羊”,需要根据学生认知的需求,浓缩课堂讲授,降低理论重心,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实现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转变,打破以知识传承为导向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这种融合是思政元素嵌入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要求在“教”与“学”的结构体系中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

三、何去何从:应急管理“课程”与“思政”融合路径探析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在实践中找准着力点,通过不断探索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统一,将课程建设与思政育人有效结合,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一)以应急管理课程群建设为抓手,提升课程思政的时代适应性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课程价值问题中国化的阐释,践行“课程思政”要求紧扣时代主旋律,在中国情境下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通过深度挖掘提炼应急管理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梳理年度大事记引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增加温度,形成以风险社会概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治安危机管理三门课程为支撑的应急管理课程群,并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以“客观”的事实表达“主观”的意识形态,将价值观、理论评述“化整为零”融入课程讲授中。

(二)明确隐性教育价值目标,注重课程思政的过程设计性

课程设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囊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步骤等。科学的课程设计能够实现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的完美统一。首先,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学生的内在需求着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思政目标的融合,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育人教育,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例如,在应急预案一章的教学设计中,除了理论“知识模块”的建构之外,还可以进行“价值模块”的搭建,将预防的思想与治安学的价值相结合。从横向与纵向、广度与深度、科学与人文等多个视角挖掘“知识模块”中蕴含的德育元素。通过课堂话语传播、网络深度讨论、角色体验与情感模拟、翻转课堂等探索,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的有机统一。

(三)凸显教学育人相统一,强化课程思政的知识联结性

一是坚持从专业性知识中挖掘价值性问题。在应急管理课程中,专业性知识通常系统性地呈现在书本中,而价值性问题则零星分布于专业知识中,任课教师是打通知识与价值、课程与思政“最后一公里”并实现二者融汇的重要主体。通过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形式展现应急处置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以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脉络强化知识联结,要求任课教师既要依托于专业课程展开具体分析,也要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融入思政元素,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及需要因材施教。

二是在强化价值引领中推进知识体系的建构。强化价值引领需依托高校党团基层组织的优势,在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实现协同效应,通过团委组织应急管理知识辩论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价值引领,有助于化解“课程”与“思政”之间“两张皮”问题,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方面,应急管理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思政教育由单一化走向多学科融通,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授课方式,将多元学科元素融入课程之中,如应急管理课程涉及工程学中的系统理论、政治学中的治理思想、社会学中的结构学说、传播学中的舆情规律等,在丰富学生人文主义素养的同时,搭建科学和人文之间的桥梁。

(四)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拓展课程思政的价值实践性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9]。大学生不能只聚焦于“象牙塔”的书本知识,也不能仅满足于价值观念的提升,要将理想真正落实在日常一言一行中,落实在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深刻体会中。一是要从“教学课堂”走向“实践课堂”。课堂知识的学习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回归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才能弥补抽象思维能力的局限和不足。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教学课堂”与“实践课堂”的联动。要形成“理论学习—思维训练—社会实践—回归理论”的综合能力成长体系,用社会实践和感知体验增强学习者对理论的认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五)打造思政教学共同体,强化课程思政的团队融合性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思政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达成育人目标。一是构建思政教育教师共同体。不管是专业课、公共课、通识课还是实践课,教师都在其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充分合作的实践,有助于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二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定位,教师亦是学习者,要提高教师的现代化素养,紧跟时代步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构建师生网络共同体。

(六)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思政的手段技术性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强调,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思政课“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不能仅仅把技术视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技术还可以用来优化传统模式,在教育理念、资源建设、学习方式、评价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课程线上教学模式,也可以为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多元化探索。如在传统视频教学、自媒体平台基础上,将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5G、AI等新技术融入应急管理课程教学,打造知识学习云平台,模拟实战演练,智能分析学习状态,提升数据信息共享质效。通过在线教学把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源作为核心要素,借助信息技术回归原点的情景式学习,让书本上的字“活”起来,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教学主题没有改变,应与时俱进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如果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的骨架,那么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人如同行尸走肉,教育教学偏离其宗旨,定会走向教育教学宗旨的反面。应急管理课程教学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的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等紧密相关。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将思想性蕴含于知识之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是公安教育永不懈怠的追求。

猜你喜欢
应急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