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致病,为害甚广;从湿论治,值得重视

2021-01-06 12:09赵进喜贾海忠张立山李志红赵勇张广中庞博刘宁张楷童
环球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学会主任医师教授

赵进喜 贾海忠 张立山 李志红 赵勇 张广中 庞博 刘宁 张楷童

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多样,在消化、呼吸、免疫等多系统疑难杂病中尤为常见,危害甚广。临床上,运用辛开苦降、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等多种方法治疗湿邪所致疾病,疗效显著。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湿邪致病特点和多种祛湿方法的临床价值,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组织专家,对此进行讨论,今汇报如下。

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刘宁主任医师:

“湿”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说文解字》曰:“溼,幽溼也,从水。”本义指低下潮湿的地方。当气候变化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停留于人体各个部位形成湿邪,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为疾病。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温病条辨》云:“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一旦阳气不能化湿,阻于局部导致运行障碍,会产生湿邪,湿邪又进一步阻碍阳气,形成恶性循环。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灵枢·百病始生》云:“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湿邪致病,多起病于下。

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由天地间湿气导致,内湿多由恣食肥甘厚味导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运失常则不能正常布散精微,导致湿自内生。

李志红教授:

湿邪病因在临床很常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外界环境,主要是季节与地域因素;二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油腻,过食酒浆;另外,情志因素,包括抑郁或焦虑,也可导致湿邪内生。

湿邪致病广泛,与临床多种疾病都有关联。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都可以从湿的角度寻求病源。现代研究也表明,湿邪与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等疾病关系密切。

贾海忠教授:

湿邪病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方面。单纯的物理性湿邪是指外界环境湿度大。化学性湿邪是指各种化学物质导致的水液潴留。生物性湿邪是指各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入人体,侵犯各个组织器官,引起多个系统疾病,而表现为湿邪致病特点的生物性病邪。

2 湿邪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刘宁主任医师: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运用微汗法治疗湿邪,代表方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若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若症见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者,以肾着汤温阳除湿。

赵进喜教授:

脾胃在五行属“土”,与六气中的湿相对应,故湿邪与脾胃病关系密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一般认为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导致的气机痞塞,但实际上,辛开苦降治法也是治疗湿热的重要思路。狐惑病、口腔溃疡等疾病多由湿热邪毒引起,可选用甘草泻心汤治之。应用泻心汤类方时,不一定需要具备典型的寒证临床表现。但要注重把握病机,判断湿邪与热邪的偏重程度,酌定辛开或苦降药物用量。

薛生白《湿热病篇》论述湿热,也认为湿温病最先伤脾胃。阳明胃热体质,病邪会随燥化、随热化而为阳明病,可用白虎加苍术汤、黄连、犀角、地黄、羚角、钩藤等。太阴脾虚体质,病邪从阴化而归太阴,表现为由理中汤的证候逐渐转变为寒湿伤阳的证候。

张广中教授:

俗话说“内不治喘,外不治癣”,难治的皮肤病大多与湿邪有关。临床治疗湿邪导致的皮肤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管理好患者,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起居有常,按时作息,保护阳气;二是,食饮有节,按时吃饭,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和蛋白质;三是,不妄作劳,现代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劳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脏腑功能。

张立山教授:

《伤寒论》治湿方法很多,包括针对上焦的薏苡附子散、麻杏苡甘汤,针对中焦的黄连汤、泻心汤类方,针对下焦的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治疗湿热最常用的方法为“辛开苦降法”,后世不断发展出燥湿温中法、淡渗利湿法、芳香化湿法等。李东垣治疗湿邪常用辛开苦降法,使用荆芥、升麻等辛味药,合芩、连、柏等苦燥药,宗仲景之法而不离其方。赵绍琴教授治疗湿邪以黄芪、党参健脾固本,而滞与湿往往可以互化,常配合消导药物,防止产生积滞。临床中常见肾精亏虚和精不化气导致的湿浊痰瘀,单用祛湿药疗效不佳,因此,对于补肾法应给予充分重视。

贾海忠教授: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提出湿邪治以苦热。如鸡鸣散中运用吴茱萸,用于治疗神经炎、心衰、维生素B12缺乏等因素导致的水肿。补阳药一般用附子、肉桂,散寒湿可用羌活、麻黄、细辛、苍术,重症可用大剂量人参补元气。临床中不能仅通过苔腻诊断湿邪。如急性泄泻呕吐,因正气不足多表现为薄白苔。湿邪致病可表现为皮肤渗出、呕吐、泄泻、白带多、水肿等湿象,也可见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甚至抽搐、瘫痪等症,多为神经损伤症状。

3 从湿论治临床常见病

李志红教授:

田德禄教授很重视病机的转化。湿邪致病初期多见实证,病久及脾,则会引起脾气虚损甚至脾阳不振、脾肾阳虚。寒湿初起可用藿香正气散的五个加减方,进一步发展到湿热用三仁汤,热重于湿用黄芩滑石汤,伤阴用连朴饮。薛生白《湿热病篇》提出祛湿四法,包括宣法、芳香化湿法、燥湿法、淡渗利湿法,值得重视。

庞博副主任医师:

王晓莲教授治疗皮肤病喜用清热药、利湿药。治湿则注重给湿邪出路,多用甘淡利湿、清热利湿等药物,如车前子、车前草等,以使湿浊从小便而出;运用莱菔子、瓜蒌等药物,以使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朴炳奎教授认为湿邪是肿瘤的核心病机,临床常用祛湿药物,如生薏苡仁、土茯苓、猪苓、茯苓、白术。赵进喜教授治疗肾病,也常用猪苓、茯苓、石韦、茅根等药物利湿化浊,并认为甘淡利湿药物可以大剂量使用。

张广中教授:

皮肤科疾病,若热重于湿,病情在急性期,皮损表现为红肿热痛等,可以应用清热除湿汤;湿重于热者,可应用除湿丸;以脾虚湿蕴为主者,可用加减除湿胃苓汤。若患者原有湿邪,又兼见焦虑、抑郁,可用柴胡剂合五苓散加减。带状疱疹的治疗也常用柴胡剂,病程早期从湿论治可以减少神经痛的发生。体型肥胖、声高气粗、口臭便秘者,多以大柴胡汤合五苓散治之;体质虚弱者,多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之;上热下寒者,多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治之。病邪进入血分,产生出血斑、血疱等,需加凉血、活血药物;病位在上,多施以清法、散法,病位在下,多施以利法、导法。

赵进喜教授:

对于心神疾病,从湿论治也很有用处。由于湿邪阻遏阳气、阻滞气机,可导致清阳不升,所以病人常表现为昏昏欲睡、记忆力减退,此时需要运用化湿治法。曾治疗一发作性睡病的小女孩,舌尖红舌苔腻,治以麻杏苡甘汤加石菖蒲等药。服药一个月以后,症状明显改善。临床上对于心神疾病,除了从痰论治以外,从湿论治也常有很好的疗效。

赵勇主任医师:

郭维琴老师治疗胸痹心痛湿浊证常用两类方剂,一类是瓜蒌薤白剂,一类是温胆汤,其中温胆汤针对的是痰湿证型。高血压病常在冬春季节加重,与寒湿病邪关系密切。临床常用五积散治疗高血压,若兼阳虚寒凝湿阻证候,可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对于平素脾胃运化功能不佳,导致湿浊内生,风邪夹湿夹痰上扰的痰湿型高血压,常用半夏泻心汤、天麻钩藤饮等。心律失常也与湿浊有关,临床可用五苓散、三仁汤等治疗。

张立山教授:

呼吸系统疾病,湿热和寒湿都很常见。仲景治湿常用厚朴、桂枝、苍术,苍术可兼通表里,尤其适合治疗湿重在表证候。治疗湿热咳嗽常用甘露消毒丹。湿热咳嗽常表现为痰量较少,痰质粘稠,舌苔黄腻,脉濡滑等症状。治疗湿热外感发热,藿朴夏苓汤疗效最佳。三仁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利尿作用有时甚至优于利尿剂。治疗湿疹可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该方可帮助湿邪从肌表排出。

治疗内科疾病在注重脏腑辨证的同时,还需注重皮肤、筋骨、肌肉的症状表现。如间质性肺炎,属五体痹内合五脏痹,治疗需内外结合。后期湿邪表现不明显,正虚突出时,李东垣多用黄芪扶正。但经方中常用黄芪治表湿,如防己黄芪汤,即是治风湿袭表。

贾海忠教授:

湿邪常是生物性湿邪。外界环境中存在的病邪可通过体表、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寒湿或湿热。曾治疗一精神分裂症女孩,望诊发现其下肢布满抓痕。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服药一周后即明显好转。

心血管疾病,寒湿和湿热都很常见。寒湿伤阳,表现为脉迟,方可以真武汤加减。湿热伤津致燥湿相混,表现为脉濡细,方可以葛根芩连汤合生脉散加减。

风湿病常见湿邪致病,尤多见湿热病因,当从湿热论治。但也有患者见舌苔黄腻,选用生地、天花粉而苔腻渐退者,提示黄腻苔不仅见于湿热。

4 结语

湿邪是临床常见致病因素。从湿论治对于多个系统的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中应当广开思路,认识到湿邪致病在全身各系统疾病中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病因病机,基于从湿论治的思路,针对性合理选用治湿方药,必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贾海忠教授简介

北京慈方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张立山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呼吸病中心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李志红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师从国内著名中医消化专家田德禄教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继承工作继承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结直肠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临床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

赵勇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师承博士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高脂血症以及心律失常。师承著名中医郭维琴教授。

张广中教授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科分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庞博副主任医师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先后师从祝肇刚、王晓莲、赵进喜、吕仁和、朴炳奎、花宝金、贺思圣、冯建春等中医名家,施今墨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

刘宁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中医药学会主任医师教授
同时服用多种药,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关于2021年世界睡眠日活动的通知
刘排教授简介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郭朋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会议在重庆荣昌举行
养从口入,痒从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