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王竹(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 30014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又名为耳石症,当患者体位发生改变时,耳石脱落,引发病人眩晕的现象,有相关的研究表明BPPV年发病率约为0.6%[1]。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治疗,但是经过治疗以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残余的眩晕症状,如头晕、行走不稳、昏沉感等症状,临床称之为残余头晕,其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方面等均造成严重影响[2]。因此,本研究针对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患者给予前庭功能康复锻炼并进行分析,讨论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残余头晕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BPPV并经手法复位仍残余头昏患者70例,患者纳入标准包括:符合2017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3]。7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其中观察组BPPV患者男女分布比是12/23,年龄分布跨度是28-70岁,平均为(48.41±9.07)周岁,眩晕病程时间是0.3-5年,平均为(2.04±1.11)年。对照组BPPV患者男女分布比是11/24。年龄分布跨度是26-71岁,平均为(47.56±10.14)周岁。眩晕病程时间分布跨度是0.4-5年,平均为(2.08±1.0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眩晕病程时间分布跨度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以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进行干预[4],主要内容总结包括:①头部训练,先睁眼后闭眼做头部前屈后仰以及左右转头,坐位及卧位各1组,动作要求缓慢执行;②视觉训练,患者保持头部直立位,视线前方20-25cm置一物体作为目标物,患者的眼球追随该物体行上下移动、左右移动,由卧位训练逐渐过渡为坐位训练和站位训练;③静态和动态平衡训练,嘱患者于睁眼状态与闭眼状态之下,开展坐位至站位动作训练,于其身体状态适应以后开展转身训练,训练同样由坐位逐渐过渡为站位;如起坐训练、转身训练、弯腰拾物训练等。④功能性活动训练,指导患者开展屋内直线行走训练,开展上下楼梯、斜坡、走圆圈或S形行走或倒走等,行走路程由短到长,速度由慢到快,训练一天两次,时间为每次二十分钟,训练两周。上述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由康复师给予指导,由一名主治医师及一名护理人员进行保护,处理相关应急事件,训练过程中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
1.3 量表及观察指标 两组在手法复位后及前庭功能康复训练两周后分别进行量表评分,①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用于眩晕的治疗及康复效果评估,分值越高说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越大[5]。②采用日常活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vestibular disorder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VADL)评估患者日常活动前庭功能状态,总分越高表示日常活动前庭功能越差。③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估两组症状严重程度,得分与症状成正比,得分越高,症状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BPPV患者训练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评分(DHI)比较 BPPV患者训练前DHI评分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评分(26.21±2.12)低于对照组的(33.58±4.44)(P<0.05)。
2.2 两组BPPV患者训练前、后日常活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VADL)评分比较 BPPV患者训练前V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评分(27.33±4.52)低于对照组的(45.18±3.86)(P<0.05)。
2.3 两组BPPV患者训练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比较BPPV患者训练前V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评分(12.27±3.32)低于对照组的(18.58±2.86)(P<0.05)。
目前,BPPV残余头晕症状的发生机制仍未明确,有学者研究认为,产生BPPV残余症状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①因耳石器功能障碍引起患者相应的空间定向功能异常;②复位治疗成功以后半规管内仍残留耳石小颗粒;③心理应激状态及情绪调节紊乱[6]。有研究提示[7],超过61.0%的耳石症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治疗后仍残余眩晕症状,针对此类患者,当前国内治疗眩晕及眩晕后残余头晕的方法主要是药物辅助治疗,但药物治疗费用昂贵、具有一定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且有一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其眩晕症状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临床治疗耳石症复位后的残余头晕有待改进及丰富治疗手段。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作为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及平衡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已得到临床广泛重视。本研究对观察组BBPV患者予以积极的前庭功能康复锻炼,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头部、眼部视觉练习、动静态平衡练习、功能性活动练习等,通过循序渐进的稳步训练,有助于降低半规管内的耳石沉积,促进残余耳石吸收,并且对前庭代偿机制形成有一定益处,从而改善其残余头晕症状。此外,通过前庭康复训练,能够针对患者的神经反射、眼动反射等条件反射,进行前庭功能自我再调整,进而帮助患者适应两侧半规管功能不对称问题,从而改善患者头晕等残余症状。本文通过对DHI、VADL、VSI评分比较发现,在经过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后,患者各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过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后,可显著改善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促进患者前庭功能尽早恢复,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的患者。因此,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值得在BPPV患者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