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 300400)
急诊科患者多伴有诸多突发性的疾病,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重症危急情况,同时患者在接受急救过程中,由于初次入院很多病因并不明确,并且具有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很多的未知情况下很难开展医疗服务[1]。急诊科作为与患者最早接触的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需要辅助医生进行一手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也积极参与病情观察和护理救治,贯穿全过程。本次对一段时间内接受急诊急救的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预见性急诊护理应用效果的综合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对此做相关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48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结合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7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4例,患者的年龄在20-58岁,平均为48.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3例,患者的年龄在20-59岁,平均为48.9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数据对比分析差异(P>0.05),本次研究活动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常规传统护理模式,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做好急救护理相关工作,严格参照护理要求,开展相关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预见性急救护理,成立专门的急救小组,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分配不同的角色进行协作,并且根据抢救流程实施预见性护理。首先要实施急救前措施,填报相应的风险预警表,配合护士长做好预见性思维的相关工作,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能够对应急措施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对工作中常见的抢救内容进行模拟,同时培养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思维,并且对角色上的差异需要进行不同部分的指导,对常见问题是否存在特殊之处进行排查,做好预防措施,完善预警系统,在这个环节做好预防工作是避免医患纠纷的重要环节[2];针对护理过程中不足与错误之处展开纠正,将服务效果最大化作用于患者。其次在短时间内护理人员要争分夺秒地对患者基本情况做评估,预见性地投入护理工作。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出现问题而医生却未来得及下达医嘱时,护士应主动投入抢救。做好急救流程的提前制定,结合急诊记录,做好相应的出血急症抢救措施的准备,这需要脱离医嘱进行治疗,对在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并解决,同时面对棘手的问题,也要对问题进行排除和协调处理;合理安排相应的急救物资和设备,由于急诊患者较为复杂,并且救治时间紧张,突发事件出现时需要急救物资和设备,因此做好预见性护理非常重要,针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进行针对治疗,同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做好抢救和护理[3];准备好急救药物,将相关知识熟记于心,并且病情持续恶化的患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好药物的分配,不仅要预见性处理好药物种类,还需要做好药物量的设定。在患者急救过程中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观察能力,预见性观察病情,同时在病情变化过程中能够对危险事件进行预判,从而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并且做好预见性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并进行护理策略有针对性的调整[4]。构建良好的治疗机制,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急诊急救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形象树立工作。同时借助于沟通交流,患者及其家属得以掌握自身病情的特点、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保证了患者的参与度,稳步增强急诊科室护理的水平与质效,提升护理的整体效果,增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急诊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在某些情况下,极易出现应激反应,出于应对这一情况的目的,护理人员需要在预见性护理思维的引导下,采取预防应对措施,干预患者的负面心理。例如保持高度的同情心,换位思考,了解患者的心态,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安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现实。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日常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发性问题,能够积极调整心态,以积极态度对待工作、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急诊病人病情相对较重,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因此大量的心理护理需要借助于护理行为来实现,例如护理人员可以从穿着、神态、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调整,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减少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隔阂感,切实做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化能力的形成,来保证急诊护理的质效。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技术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急诊病人的数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各类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各项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而对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平时多读、多问、多听讲、多动笔、多积累,不断涉猎新的知识领域,掌握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工作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只有掌握了广泛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抢救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监护仪器、设备等的性能、位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才能使护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准确的判断,正确地实施救护措施。
急救后措施则要对患者进行急救内容的归纳总结,并且进行核查和流程总结性优化,并且补充急救过程中所用的急救设施和药品,为下次的抢救做准备[5]。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
1.3 明确研究参数 将急救患者的存活作为主要研究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抢救成功率越高,表明护理举措越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分析结合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其抢救成功率94.6%(70/74)显著高于对照组87.8%(65/74),差异显著(P<0.05)。
预见性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机制,其通过完整的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状态开展全面的分析以及评估。在预见性护理的支撑下,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患者病情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行针对性的合理举措,开展全面的护理工作,以减少急诊急救风险。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如果没有预见性护理所做的工作,会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率增加。在患者急救过程中,结合医嘱的同时观察患者的病情,从而实施预见性护理非常重要,这也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新资料,从而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同时在短时间内提供最佳护理措施,从而有利于患者就诊抢救[6-8]。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非常有必要,救治过程中的危急情况和时间利用率对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都非常关键。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其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急诊急救中结合预见性急救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抢救护理中应用非常具有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诊急救中有重要作用,除了有急救急诊效果,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降低急救急诊风险外,预见性护理措施还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具有临床层面进行推广与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