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改良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斜视的疗效

2021-01-06 08:45赵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直肌斜视缝线

赵洁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斜视于临床上存在较高发生率,在儿童双眼视觉发育时期,该疾病通常会引发视觉抑制与视网膜异常情况,进而导致双眼视功能异常,不仅使儿童视功能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还可对面部美观度造成影响,临床上强调早期治疗[1]。常规手术方法多于肉眼直视操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而随着显微镜的临床广泛应用,显微镜下斜视手术得到广泛关注,不仅具备明显治疗效果,还可减少损伤[2]。本次研究对我院斜视患儿实施显微镜下改良直肌后徙术,旨在探讨该手术实际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斜视患儿,其中男性33 例,女性17 例,年龄为7~17 岁,平均为(12.15±3.09)岁。经检查后均为水平共同性斜视,术前视力未能达到正常范围的患儿给予1%阿托品眼膏或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散瞳验光处理;屈光不正则通过验光佩戴眼镜矫正;弱视则采取相应训练,治愈后仍存在斜视则进行手术治疗。于术前对患儿视功能、眼底及裂隙灯进行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进行斜视检测,再通过三棱镜加遮盖法对佩戴眼镜前后斜度情况进行检查。

1.2 方法

患儿于全麻或局部麻醉下接受手术,术前3 d 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 次/d),术中应用0.1% 肾上腺素1 次。本次研究仪器为:眼科显微镜(ZEISS-S88S)再对放大倍数进行调节,通常为4~6 倍。

具体操作方法为:直肌后徙手术治疗。于下穹隆结膜皱襞部位使用器械分离筋膜与球结膜,切口长度为5 cm 左右,再对巩膜行分离处理。使用斜视钩2 把,其中1 把斜视钩置入结膜相应切口后将外直肌勾起,另1 把则分离切口筋膜,相互配合后对节制韧带进行钝性分离,使斜视钩尖端充分暴露后将筋膜撕开,再使用另1 把斜视钩分离肌肉并确保完整性。斜视钩相互配合下将肌肉拉开,于直肌附着点2 mm 左右使用可吸收缝线,并做好套环缝线预置(3 个),再将肌肉断开。将肌肉两端缝线穿入直肌附着部位后再穿出,确认穿过肌腱后将缝线上提,再收紧缝线并作打结处理,待剪掉多余缝线后使线结处于肌肉附着处,术后检查并给予相应药物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按照相关标准评价治疗效果,治愈:眼位正且斜视角度低于10°;好转:治疗后斜视角度为10°~20°;未治愈:治疗后斜视角度超过20°。

(2)统计手术治疗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刺激症状、结膜切口恢复、并发症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情况

经治疗,患儿术中出血量少,单眼手术时间为(8.15±1.09)min,双眼手术时间为(15.41±2.21)min。

2.2 眼部刺激症状

术后所有患儿均可自行睁眼,无睁眼困难情况;有4 例患儿存在疼痛感,但程度较轻且不会影响日常用眼。

2.3 手术治疗效果

治疗后,50例患儿中治愈45例(90.0%),好转4例(8.0%),未治愈1 例(2.0%)。经再次手术治疗后均得到治愈。

2.4 结膜切口恢复情况

术后存在轻度切口水肿,球膜下存在少量出血;术后28 d时,所有患儿切口完全愈合,未出现明显切口痕迹。

2.5 术后并发症

治疗后,50 例患儿中出现2 例结膜下囊性物情况,未见其他并发症。

2.6 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第1 天时,50 例患儿中有43 例(86.0%)存在双眼单视功能情况,7 例(14.0%)患儿存在复视情况,但一段时间后均消失。

3 讨论

作为一种眼部外科手术,以往观点认为斜视手术仅需肉眼直视操作即可,通过显微镜操作反而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因此长期以来主流手术治疗方法均为肉眼直视。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以肉眼直视方式进行斜视手术治疗存在较为明显的术后并发症,会导致结膜充血水肿效果明显,局限性较大[3]。通过显微镜方式进行手术治疗,不仅可获得清晰术野,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操作精准度,使术后不良反应减少,有助于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待熟练掌握后可使手术时间缩短[4]。相较于常规肉眼直视手术,显微镜下斜视手术治疗优势明显,主要包括:①可使操作立体感提高,可对显微镜倍数进行适当调节以获取清晰术野;②常规手术治疗存在较为明显的手术切口,长度可达到8~10 mm,而显微镜下操作可缩短切口长度,通常仅为4~5 mm,更具隐蔽性;③通过显微镜进行操作可使肌肉分离更精准,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肌鞘膜与肌腱完整性,进而减少术后粘连发生率;④在对肌肉残端进行缝合时,可精确判断深度,以防止缝针过深而导致巩膜刺穿;⑤对结膜切口缝合时,可有效清除筋膜组织,使术后相关并发症减少,有助于保障整体治疗效果[5-6]。

由于操作时切口较小,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对肌肉钩取的完整性要求较高,同时节制韧带与筋膜囊分离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实际手术操作中需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对此,总结出以下手术操作要点:①对切口牵拉使尽量确保动作轻柔性,以防止结膜撕裂情况发生;如术后切口对合不够理想,可使用缝线进行加缝处理,确保切口愈合正常;②在直肌分离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肌鞘膜损伤情况,使眼球筋膜囊受到的干扰减少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术后粘连率;③直肌钩取时确保完整性,以保障后徙效果;④对直肌游离端进行套环缝线时需穿过肌肉层,以防止肌肉滑脱情况发生,最大程度确保手术效果;⑤做好原位对合处理,使直肌断端与附着点能够达到理想对合效果,以防止垂直斜视情况发生[7-8]。

在本次研究中,以下穹隆结膜皱襞部位作为主要结膜切口位置,原因在于该位置更靠近直肌附着点,手术中更容易完成相应操作;同时该部位球结膜张力较小,有助于术后自行愈合,不仅可达到减少手术时间的目的,还可使术后眼部刺激症状程度减轻;同时术后未见明显瘢痕,则说明该手术方法可确保整体美观性。

综上所述,在斜视患儿手术治疗中,可通过显微镜下改良直肌后徙术以取得显著临床效果,不仅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且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具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直肌斜视缝线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
目不斜视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缝线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