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
一腔深情寄陇右 浪漫才思自飞扬——胡大浚先生学术研究简评
王志鹏
(敦煌研究院 文献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胡大浚先生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治学严谨,著述丰赡,特别是对唐代边塞诗歌的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着广泛的影响。胡先生在西北生活已有60多年,不仅对西北社会、历史、地理、民情、风俗、文化颇为熟悉,而且一直都很关注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治学上,胡先生十分注重对陇右作家文集的整理研究和陇上历史文化的考察,为此倾注大量心力,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胡大浚先生的治学可谓倾情于西北,尽锐于边塞,而大成于僧诗,取得了卓越成就。
胡大浚;治学;边塞诗;西北文化
百年人生,长逝似流水,短暂如朝露,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为此感叹不已。千百年来人们追踪人类文明历史的足迹,奋力前行,踉跄而悲壮。长路漫漫,那盏高悬宇宙万物之巅的真理明灯,璀璨夺目,永在心中闪耀。世间万物生生灭灭,变化不已,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生命情怀,谱写出一曲曲人世的悲歌,犹如春花之绚丽烂漫,夏木之繁茂争荣,秋色之缤纷多彩,冬雪之纯洁高远,共同演绎四季的精彩。在人类历史上,多少人才情横溢,风华卓著,却一生默默无闻、不卑不亢,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生命情调,努力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和道德文明的巨轮滚滚前行,并视之为自己始终不渝的人生追求。胡大浚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潜心学术的学者,也是一位宅心仁厚的贤者,更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师长。
胡大浚先生是甘肃省中国古代文学界的著名专家,也是一位讲学授业传道解惑的高校教师,60多年来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矻矻,辛勤耕耘,为西北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先生1937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55年就读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大西北。在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曾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胡先生治学谨严,勤于著述,研究范围以唐代文学文献为主,兼及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在古代经史、思想哲学,西北地域文化和敦煌学等领域,发表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著,特别是在古籍整理研究和唐代边塞诗歌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先后出版有《先秦寓言选》《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唐代边塞诗选注》《王符〈潜夫论〉译注》《敦煌边塞诗歌校注》《梁肃文集》《贯休歌诗系年笺注》《齐己诗歌系年笺注》等专著,参与校点整理《续通鉴纪事本末》,主编《十三经辞典·仪礼卷》《甘肃古迹名胜辞典》《陇右文化丛谈》《陇文化丛书》《西北行记丛萃》以及《杜甫诗歌研读》《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等多种著作。胡先生多年致力于唐代边塞诗歌研究,发表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少富有启发的新解,有力推进了我国边塞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胡大浚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作家作品的整理研究和唐诗的评选赏鉴,尤其是在诗歌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不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成绩斐然。他对唐代重要作家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杜甫、李益、李商隐、贯休、齐己、寒山等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对西北籍或与陇右地域相关的唐代作家作品尤为关注,多能勘正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失误,如《〈唐诗选〉地名辩正》就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中“古地今释”存在的问题,分列“湖北有二荆门”“交河非安西都护府治所”“汉鄯善国不在今新疆鄯善县地”“天山南北各有一个‘疏勒’”“汉唐二轮台”“前后二车师”“五原与九原”等条目,详加考析辩证。《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对闻一多关于岑参两首著名西征诗创作背景的一些说法提出质疑。由于闻一多之说在学界影响很大,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注本或论文,多沿袭其说。胡先生就地理位置、诗中所写地点和气候景色等“三不合”提出疑问,对其中所存在的扞格不通之处,广征相关历史文献,进行细致辨析,提出了新的见解[1]。在《王昌龄西出碎叶辨》一文中,胡先生就学界仅据诗中所写的西北边塞地名来判定其行踪,认为王昌龄曾远涉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等问题提出论难。胡先生根据唐代西域的军政建置、初盛唐时代西域地区战守形势及西北自然人文环境等,说明王昌龄西游碎叶说不可信,进而又从边塞诗歌的创作艺术传统及唐人边塞诗中有时罗列边塞地名的创作特点,指出仅依照诗中提及的地名论定诗人行踪的研究方法不足取。其所论析已超出王昌龄生平游历等具体问题,涵盖了古代诗人创作研究以至纷纭复杂的边塞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2]。
胡先生的《关于王之涣两首绝句的解说》[3]《说“不斩楼兰终不还”》[4]两篇文章对千载传唱、脍炙人口的几首盛唐绝句,从校释异文、分析古今理解之分歧入手,阐释古代诗歌艺术鉴赏、诗意解读的方法和原则,揭示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血肉联系以及古典诗歌的“思想性”与其历史生活背景的不可分割性,强调诗歌艺术形象及其境界的整体协调。还有《唐代边塞诗二首诗境浅说》[5]等文,都是结合具体诗歌,就人们在解读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深入辨析,往往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言简意明而情蕴亦深,体现出他对唐代诗歌的娴熟程度和敏锐独到的眼光。
李商隐有三首《圣女祠》诗,学界历来对其本事、创作旨意众说纷纭。胡先生《千古香魂何处觅——李商隐〈圣女祠〉诗志疑》[6]一文则从诗人生平经历考释其行道路线,结合历代方志文献资料以及民间传说故事,进行深入考证,做出新的通达解释。《“诗中有画”说王维》就人们熟知的王维诗歌乃“有画之诗”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阐释。文中征引王维诸多“如画之诗”,从不同角度引导人们领略王维诗歌的风神情韵,体悟诗人运用语言、绘画、音乐等相通的艺术手段,通过特定意象的建构,创造出情景完美交融的意境。胡先生指出,诗歌与绘画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品,在艺术表现手段上各有其优长与不足,有同更有异,故“以画喻诗,有其未尽、难尽、不可尽的不足和局限”;我们可在借鉴前人所谓“诗中有画”言说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王维诗歌高超的艺术手法及成就,揭示其诗歌语言艺术“诗情画意”的丰富内涵与特质,但绝不可生搬硬套。
诗圣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骄傲,也是胡先生毕生崇仰的先哲。胡先生数十年来钻研杜诗,用力甚多,不仅有许多研究成果,其中也颇多精彩论析,对这位中国最伟大诗人的坎坷一生,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先后发表《杜诗何以称“诗史”》《殉道者的精神》《贫贱忧戚,玉汝于成》《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落日余晖的伤感和美丽》《杜甫的陇右诗与陇右地域文化》《杜甫、盛唐诗风与文学史规律》《反对好古遗近,提倡学习六朝》等论文,对诗人颠沛流离的身世、高洁的人生理想及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论析纵横驰骋,精彩纷呈。这些论文表现了胡先生的深厚学养和敏锐见解。
胡先生的唐诗研究,表现出相当扎实的古文献功底。他十分熟悉历代研究状况,了解当前学界研究动态,往往将研究对象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军事、民族、交通地理、山川气候的背景中进行探讨,因此非常注重亲身踏访、实地考察。为了弄清西北历史地理的诸多疑问,他在甘肃、青海、新疆的不少地方都留下考察的足迹。对此,前辈学者程千帆教授曾致信胡先生,谓“治唐诗而兼通西北舆地专门之学,所弋获者常出他人之外”,当为的论。
此外,胡大浚先生还先后撰写《梁肃年谱》和《禅月大师贯休年谱稿》《释齐己年谱稿》,前者对既有的《梁肃年谱》作了订补,贯休、齐己二稿则是自具规模的拓荒之作,对厘清这些作家的生平与创作道路,加深对其思想艺术的了解和把握均极有助益。胡先生曾说:“我的那些文章,从学术上讲,于后人或有点用处的,可能还在这几部年谱。”由此可见胡大浚先生倾心于学术研究基础工作的情怀,这也正是他对后来学人纠谬去弊的殷切期待。
边塞诗是唐代诗苑里的奇葩异卉,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光彩,而唐代边塞诗也是胡大浚先生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如果说胡先生的唐诗研究比较侧重于对诗人生平行迹的考察和对诗歌作品的解析,其中有不少是对人们在诗歌赏析及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进行纠谬,那么,胡先生对于唐代边塞诗歌的研究,则较多地表现为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评价,带有更多的理论特征。胡先生多年潜心于边塞诗歌研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力。为全面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史,他首先翻检了全部先唐诗集作品,统计出其中反映唐前各种战争及边塞问题的诗歌180多首,将之同《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中辑录的近两千首唐代边塞诗歌进行比较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唐代边塞诗歌的发展历史及其源流变化。胡先生又选取唐代边塞诗中300多首代表性作品编辑成集,对之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解析,编为《唐代边塞诗选注》一书,提交1984年在兰州召开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进行讨论。这是我国第一部唐代边塞诗歌专集,代表着当时唐代边塞诗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历经多次修订,于1990年正式出版,其中所选作品,兼顾主题、内容、风格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时期作家的代表性,该书在注释中分析诗歌背景,考订边塞历史地理,解析诗意,简要精到,言中肯綮。同时,对于唐代创作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如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焕、李益、贯休等诗人及其作品,胡先生都有专文进行深入研究。正是由于他从事唐代诗歌研究,首先着眼于弄清基本史实,注重实地考察取证,再对作品进行解析和论证,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就较为确实可靠。因此,胡先生对唐代边塞诗歌的研究成果,多为学人所称引。
边塞诗在唐诗分类研究中被作为一个独特的门类备受关注,同时也是唐诗中光彩夺目的一部分,生动反映了唐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军事、精神面貌、社会心理与人们普遍的情感趋向和发展变化。盛唐边塞诗作为时代精神风貌的代表和唐代诗歌高峰的标志之一,在思想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深远影响。胡先生的唐代边塞诗歌研究范围广泛,有对边塞诗歌创作历史源流的整体考察和理论分析,而更多的是从代表性诗人作品以及边塞诗歌的不同内容特征出发,注重比较研究,区别唐代边塞诗歌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整体上进行反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
《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7]一文是集中探讨边塞诗歌的重要论文,体现了胡先生对于唐代边塞诗的深入思考,闪耀着理论的光芒。该文就我国学界边塞诗研究面临的两大问题进行探讨:一是边塞诗涵义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二是唐代边塞诗历史的延续性与不可重复性。胡先生指出,边塞诗有一个“史”的规定性,是中国文学史上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学现象。边塞诗产生于隋季唐初,极盛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流响于唐之中晚叶。胡先生强调唐代边疆战争关系整个国家社会,涉及的问题很多,而反映民族斗争的诗并不一定是边塞诗,边塞诗也未必一定写在边塞。由于诗人的创作动机不同,唐代边塞诗的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既有写实与虚拟之分,也有写景和抒情之别,有的直叙战争,有的纯粹抒怀,还有咏物、咏史、饯别、赠答以及呈献奉和之作。边塞诗的内容与其他诗歌多有交叉,而含义自有相对性。研究边塞诗就是要把这批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认识。为了全面认识唐代边塞诗,他认为“举凡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记当代之事件,上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妇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与边塞生活相关的,统统都可以归入边塞诗之列”。在分析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时,他认为唐代边塞诗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这样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肯定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前代诗歌中早已存在的描写战争的诗歌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是一种文学史具有延续性的生动体现。胡先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从诗歌自身的发展流变来审视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发展。
胡先生在《初唐边塞诗内容、风格之特征》[8]一文中总结了初唐边塞诗歌的发展概况。他认为:初唐百年作为诗风改革、变六朝柔弱绮靡为风骨劲健的“唐风”的时代,其主要标志是贞观君臣对建立大唐帝国伟业的讴歌以及在强大帝国哺育下广大中下层文人追求封建理想政治、建功立业匡时济世精神的抒发。初唐边塞诗歌运用并改造既有形式,描写新的内容,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它给诗坛带来崭新的面貌和蓬勃的生气,在题材、主题、风格、体制诸方面,开了一代新风。初唐边塞诗担负的是继承传统、探索新路、开拓新境的历史任务,随着它的发展成熟,最终迎来盛唐边塞诗歌的高潮。
《七十年边塞诗研究综述》[9]梳理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边塞诗研究曲折的历程,尤其是1950年至1980年边塞诗研究方法、学术思想迭受干扰的严重教训以及改革开放后边塞诗研究日趋繁荣成熟的成功经验,从一个侧面管窥近一个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史,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或借鉴。
在唐代边塞诗歌研究中,胡先生对杰出边塞诗人岑参情有独钟,多所推崇,他认为岑参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歌中最能激动人心、最富有时代气息的交响乐章之一,生动展现了盛唐知识分子立功边塞的生活道路,洋溢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一代新人的创造热情,体现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风貌。岑参不但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创作表现边塞军旅生活诗篇的诗人,更是首次用诗歌大量描写西北边塞生活的各方面,把保家卫国与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与大西北特异的风光和少数民族地区迥异于中原内地的民风习俗综合表现于诗歌,并且卓有成就的诗人。岑参等人创作的边塞诗歌,在盛唐诗苑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流派,使得描写边塞生活成为唐代诗歌的一大重要内容。盛唐边塞诗所反映的杀敌卫国、追求功名和思家怀人等三大主题,在岑参诗歌中得到最为充分且真切的反映,使得岑参代表了唐代边塞诗歌的最高成就。
对于岑参诗歌的精彩论述,除散见于胡先生对唐代诗歌的相关论析外,还集中体现于《充实善信,悲壮奇丽》《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再论岑参“西征”诗本事》等论文,其中既有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疑问失误所进行的辨析匡正,也有对诗人个性和具体作品内容的精审解读,还有对岑参诗歌艺术风格的探讨论述。他指出在盛唐著名诗人中,岑参是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一位,既有悲壮这一突出的风格特点,同时还有十分重要的“秀”与“丽”的一面。而岑参诗的高度成就,正在于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胡先生近年来致力于晚唐诗僧及其诗歌研究,卓有成就。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注意到僧人贯休边塞诗歌的独特成就,开始撰写相关论文。《贯休的边塞诗作与晚唐边塞诗》[10]一文,考察了贯休边塞诗歌及晚唐边塞诗歌的特征,指出贯休曾亲自实地考察过唐代边塞战争的广大地区,反思历史留下的得失是非,写出了30多首边塞诗作,构成他诗歌中最有成就的部分之一。胡先生从大处着眼,紧紧抓住时代特征和诗人创作的艺术表现,层层深入分析贯休的边塞诗作,特别指出:盛唐与中晚唐边塞诗格调之异,主要是时代历史环境的不同造成的。盛唐是国威远扬、边战不息、举国上下追逐功业的时代;中唐盛极而衰,外族入侵,金瓯半缺,举国痛愤;晚唐边烽不举而内乱蜂起,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一派末世景象。盛唐诗多为大悲大愤之讴歌,颇具英雄主义特质,充满浪漫激情;中唐诗多饱含诗人对收复失地、重振河山的期盼,沉重的心境中不失热切的憧憬,边塞悲歌中骨鲠犹存;晚唐诗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习习阴风,凄厉刺骨,诗人关切国运边情的热心被紧紧包裹在没落无望的时代环境里,无力释放其光彩。明确的创作意图,宏观的艺术结构,分而不散,联而互补,使贯休的边塞诗总体上显现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含蕴深沉的特色。这不唯在晚唐是突出的,就是在全唐边塞诗中也少有其匹。同时,贯休的边塞诗,语言雄奇峻拔,苍凉遒劲,富有表现力。他所创造的边塞生活意象,从一个侧面开拓了唐代边塞诗的意境,丰富了古典诗歌语言的库藏。胡先生在该文中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贯休的边塞诗歌,肯定了贯休边塞诗歌在晚唐边塞诗中的重要地位。
从上文可以看出,胡先生对唐代边塞诗歌的研究,注重对诗人和具体作品的深入考察,能够娴熟运用历代相关文献史料,理论辨析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立论精审严密,论证纵横驰骋,胜解纷出,充实有力,其相关论文语言简练,感情充沛,行文间洋溢着一股雄放充实之豪气,读来给人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
胡大浚先生在西北生活迄今已有60余年,这片广袤辽阔而又干旱贫瘠的土地,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胡先生不仅对西北的社会、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物产、古迹、文化颇为熟悉,饱含深情,而且一直都很关心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治学过程中,胡先生很注重对陇右作家作品的整理研究,实地考察陇文化的历史发展,为此倾注大量心力,同时也推出了不少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为甘肃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先生早在1988年底转任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后,即确立了“立足陇右,面向全国,以陇右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为重点”的工作方向,先后整理出版《陇右文献丛书》《敦煌文献丛书》《古籍所文史研究专刊》以及《传统蒙学助读系列》等图书,总计达30多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其丰硕的学术成果,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被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确定为直属所,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为适应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积极向国内外推介甘肃古代文化,胡先生广泛联系全省各地县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和方志办等单位,组织编写了《甘肃古迹名胜辞典》,并于1992年正式出版。此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向外界全面介绍甘肃历史文化的工具书。在1994年和1997年胡先生又先后两次组撰了陇右古代文化专辑,刊发于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刊物《中国典籍与文化》。
胡先生主编的《陇文化丛书》是一套具有开创意义的地域文化丛书,也是陇右文化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丛书精心设计了10个专题,系统介绍了陇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包括陇右神话与古史传说、甘肃彩陶、甘肃秦汉简牍、陇右长城、丝绸之路、甘肃石窟寺、晋唐陇右小说、敦煌遗书、甘肃民族等,集中展现了陇文化的独特风貌。胡先生在丛书序言中阐述陇右文化独具的精神内涵和特质及其形成的内在原因,指出其中一个个“极具特色的文化群落,构成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篇章”。丛书的出版,得到文化、出版界和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出版次年便获得中国图书奖。
《陇文化丛书》刚出版,胡先生又开始着手《西北行记丛萃》的选编与整理。《西北行记丛萃》先后出版两辑,计20册,包含37种著作。西北行记指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人们自内地赴西北地区出使、考察、旅游或任职时记录沿途所到之地的文字,涉及西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军事、民俗、地理、物产等诸多内容,是深入了解西北社会历史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料。由于它是私家之作,所记多是个人耳闻目见之物事及亲身感受,更具真实性。其亦史亦文,记事考证与写景抒怀并举,随处感发,即兴秉笔,形式自由,文字活泼生动。对历代西行记的研究,向为学界所重视。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祖国的西北史地和少数民族。如祁鹤皋《西陲要略》、徐星伯《新疆识略》等记述西北之作,成为西北历史地理学蔚起之先声。至20世纪初,随着“西北学”的兴起,西北历史地理研究吸引了中外人士,然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元、明以前,多限于历史地理学的范畴,清以下的大量作品至今研究者很少,民国时期的诸多作品,除一些专业人员外更是鲜有人知,往往被长期尘封于图书馆。因此,这套《西北行记丛萃》的选编与整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解读西北过去的窗户,从中可见出胡先生选择课题的学术眼光与现实考虑。
199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海峡两岸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上,胡先生提交《从传统寻找面向未来的力量——关于陇右文献整理研究的思考》一文,对古籍整理研究如何为振兴地方文化进行了具体阐述和深入思考,认为古籍整理、传统文化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息息相关。从根本上说来,经济、科技的发展需以文化为根基;而中国当代新文化的成长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乳汁。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籍整理研究因而成了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同时指出:古籍整理研究诚然是一项高层次的文化基本建设,对待古代典籍与文化必须力戒急功近利、实用主义,避免既往在古代文史研究中庸俗社会学的教训;但关注现实问题,从现实的需要选择、确定项目,开展整理研究,使我们的工作尽量贴近社会生活,从而充满活力,也是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者应予重视的问题。这是胡先生关切陇文化发展及其长期思考的心声表达,由此也可看出他大力推进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事业的良苦用心。
胡先生在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期间,规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1989年开始编写的国家辞书规划项目《十三经辞典》,是弘扬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一项宏伟工程。项目主持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国内10余所高校协作,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独立承担《周礼》《仪礼》两部辞典的编纂,胡先生担任《仪礼卷》主编和全书副主编。历经20余年的艰辛努力,200多万字的《仪礼辞典》于2010年年初正式出版,其中胡先生撰写近4万字的《仪礼概述》作为该书弁言,是人们研读《仪礼》及辞典的入门向导。110卷的《续通鉴纪事本末》是甘肃省清末著名学者李铭汉、李于锴纂辑的史学名著,以其刻本存世既鲜,且多毁散,难广其传,是以被列入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地方文献整理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并于2000年被高校古委会立为重点资助项目。该项目在新任所长张兴武教授的主持下,于2005年完成。其间,胡先生除亲自参与校点小组的工作外,始终关注并积极协调校点工作的规划、实施直至安排出版等事务。这套图书最终以10卷本的规模出版,可谓嘉惠学林、泽被后世。
胡大浚先生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受学生欢迎。为人爽朗乐观,年登80,犹笔耕不辍,以75岁之高龄由中华书局出版百万字《贯休歌诗系年笺注》,近年继出《齐己诗歌系年笺注》洋洋大著,可见治学之精勤!
总的说来,胡大浚先生治学大体以唐代文学文献和西北文化的整理研究为主,具体可以说倾情于西北,尽锐于边塞,大成于僧诗。尽管胡先生一直僻处西北,但却能以自己的学识品格,广泛联系学界同仁,以学为师,博综诸家,融通古今,自创门路,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1] 胡大浚.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J].西北师大学报,1981(3):77–82.
[2] 胡大浚.王昌龄西出碎叶辨[J].西北师大学报,1987(4):33–37.
[3] 胡大浚.关于王之涣两首绝句的解说[J].西北师大学报,1980(4):41–43.
[4] 胡大浚.说“不斩楼兰终不还”[J].语文教学研究,1979(2):38–40.
[5] 胡大浚.唐代边塞诗二首诗境浅说[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89(2):30–34.
[6] 胡大浚.千古香魂何处觅:李商隐《圣女祠》诗志疑[J].社科纵横,2002(3):60–62.
[7] 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J].西北师大学报,1986(2):47–55.
[8] 胡大浚.初唐边塞诗内容、风格之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1986(2):47–55.
[9] 胡大浚,马兰州.七十年边塞诗研究综述[J].中国文学研究,2000(3):88–92.
[10] 胡大浚.贯休的边塞诗作与晚唐边塞诗[J].河西学院学报,2007(6):1–7.
Romance in Northwest——A Brief Review of Mr. HU Dajun's Academic Research
WANG Zhipeng
(Dunhuang Research Institute, Lanzhou 730000, China)
Mr. HU Dajun is an expert in the stud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He is rigorous in his study and has written a lot of works on Frontier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He has a wide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Mr. HU has lived in the Northwest for half a century. He is not only familiar with the society, history, geography,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of the northwest, but also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at. In terms of academic research, Mr. HU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works of Longyou writers (living in the west of Mt. Long). He devoted most of his life on northwest cultural development.
HU Dajun; scholarship; frontier poems; Northwest culture
I206
A
1006–5261(2021)01–0041–07
2020-04-09
王志鹏(1967―),男,山西忻州人,研究馆员,博士。
〔责任编辑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