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01-06 05:18刘光明何中华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刘光明 何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课题,这是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深刻学习领会这一重大课题,尤其需要我们认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宝贵经验和时代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

要实现两种事物的结合,二者必须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相遇”,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适应并满足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从更深层次来说,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归根到底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服中国“水土”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源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相生兼容,完全能够实现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漫长的发展实践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将内心呼唤、价值立场、精神风骨、特质禀赋寓于文化创造之中,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治理思想,以及其他植根人民的中华文化成果,都体现了基于重民的价值取向。有了相通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了得以结合的共同价值对接点,就能在价值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融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的思想观念。深入到精神实质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重大观点上相互贯通。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道顺应天道,这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及其统一,具有相通性。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来就主张创新创造,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造精神,铸就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锐意进取的主张是一致的。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度契合。这些重要思想观念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在内在意蕴上直接结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的思维方法。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注重“践履”和“习行”,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洞和玄虚之论,这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观点,也具有相合之处。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发端久远、内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周易》中“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一分为二”的认识,而“生生之谓易”则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老子、韩非子、张载等也留下了许多有关辩证法的朴素而生动的论述。所有这些,都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有相近的地方。思维方法的相近相通,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运用近似的“桥”和“船”去连接此岸与彼岸。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恰当的态度,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所谓“民族形式”,就是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也就意味着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深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道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起来,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我们党接续奋斗推进的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既体现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小康”和“大同”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强调要“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四个讲清楚”,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筹划了路径。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深蕴着我们党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应运而生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最精准。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对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感知最敏锐,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最有力,也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得最真切。百年党史表明,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丰富发展者,也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而更好地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科学性、先进性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

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为了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文化的宝库也在不断增添新的精品力作。从我们党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性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新时代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的民本思想,以及“讲信修睦、以义为利”“合则强,孤则弱”的睦邻外交思想的滋养和启示,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等思想提供的理论指导。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而结合起来,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更为人民群众所认同、信服和践行,使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也为当今中国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天下大同的现实路径。

必须置于具体环境中辩证把握。“结合”是一门艺术,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绝对化”。这本身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彰显。在历史大潮的惊涛拍岸中,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时、度、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螺旋式上升。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对于孔子及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态度的。毛泽东认为,对当时革命运动来说,孔子及其思想是属于第二位的东西;第一位的用以指导革命运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当时对孔夫子最好是暂时沉默,既不大搞批判,也不大搞赞扬。但是,当教条主义危害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和实践时,毛泽东又坚决反对“言必称希腊”的偏向,批评那种数典忘祖的错误态度,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要系统地加以总结,强调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我们党的历史。今天,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地把握,真正结合到“点”上,实质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机结合中互促互进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百年党史表明,只要结合得好,就能相得益彰,产生“1+1〉2”的系统聚合效应。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互成就,使两者更加互不“辜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进一步迸发新的强大力量。中华文化是有灵魂的,中华文化的灵魂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高度一致的。但在封建剥削阶级几千年的利用和改造中,不可避免地生出一些糟粕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一旦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就如一块试金石,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检验和矫正、“过滤”和“筛选”,在“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辩证扬弃中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毛泽东深刻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所强调的“由被动转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激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作用。新时代,我们要让中华文明实现新发展,进一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激活、再提升。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进一步彰显新的生命活力。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如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历程中背离了恩格斯所强调的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形式中给马克思主义赋予恰当的形态,找到其真理力量迸发的有效路径。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活学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更赋予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毛泽东把“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作为他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的副标题,而“知”和“行”及其关系,显然属于中国本土化的措辞,它被用来诠释和表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对于唯物辩证法所谓的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通常也使用“矛盾”或“一分为二”等中国式的措辞来概括和表达。这些无疑都是为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形式,从而真正做到了毛泽东当年所期待的那种“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用典,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相映成辉,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津津乐道,马克思主义正在进一步的本土化、民族化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原理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