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秦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女性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但不伴有器质性病变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行经期或行经前后腰部或下腹部出现刺痛或胀痛,偶尔会蔓延至腰骶背部、周身发冷,以致晕厥等,尤以青少年较为多见[1]。痛经的发病具有周期性,不仅使患者出现全身不适,同时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本病于20 岁以前是发病高峰期,基层的女青年痛经发病率高,而且睡眠、饮食都会影响痛经的发生[2]。现代医学对于原发性痛经治疗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 pills,OCPs)和手术治疗。近年来,针灸疗法由于其疗效显著、无毒副反应,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兹将近些年原发性痛经相关临床研究整理分类,综述如下。
针刺疗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腧穴并运用针刺方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体针、电针、耳针、眼针、火针等,方法众多、各有特色,临床上可灵活选择应用。中医古籍中对此也有相关论述。《神灸经纶·妇科症治》:“行经头晕少腹痛,内庭。”
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操作工具,采用各种针刺手法施术于人体各个腧穴,通过对经络穴位产生的不同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3]。体针操作简便,适用于多数患者。
刘阿庆等[4]采用经期前7d 针刺治疗PD 患者42 例,对照观察口服塞来昔布胶囊PD 患者。治疗组采用气海、关元、三阴交、地机。配穴为寒湿凝滞加阴陵泉;湿热瘀阻加血海、阳陵泉;气血虚弱加足三里。对照组患者在疼痛明显时服药200mg。两组均治疗3 个月经周期。结果:无论从疗效还是症状积分对比来看,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刺组疗效更好。
刘晓伟[5]采用针刺治疗60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并与口服布洛芬患者进行对照,两组均于经前3 天开始治疗。治疗组取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子宫。根据辨证分型酌情加神阙、阴陵泉、足三里、血海、气海。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并行针4-5 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针刺组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组(P<0.05)。
宁英[6]将45 例PD 患者纳入针刺组,取双侧次髎、双侧三阴交、关元。次髎穴选用3 寸毫针向下斜刺,得气后出针。三阴交选用1.5 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后使针尖沿经向上。直刺关元穴使针感传至下腹部。药物组45 例,口服布洛芬治疗。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56%,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0.00%,针刺组患者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
毫针常规针刺得气后,通过输出脉冲电流,作用于经络腧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毫针与电流两种刺激的结合,不但可以提高针刺疗效,还能扩大治疗范围[7]。现代研究表明,内源性阿片肽受体是介导针刺镇痛的主要物质之一[8],电针镇痛效应与调节中枢痛觉类物质表达有关[9]。此外,还有学者观察发现免疫功能低下、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都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疾病的发生[10-13]。
张云[14]将70 例PD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取穴为双侧合谷、血海、足三里与中极、关元、地机。选用连续波,频率50Hz、电流强度1-5mA,电流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30min/次。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1 片/次,日2 次。两组均治疗3 个月经周期。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VAS 疼痛评分比较,电针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
刘斌[15]采用电针治疗PD 患者50 例,并与口服田七痛经胶囊PD 患者对照。常规针刺双下肢梁丘、足三里,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并留针30min,选用连续波。两组均治疗3 个月经周期,经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耳针是采用毫针或王不留行籽等其它针具刺激耳部特定部位,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可以通过探寻耳内反应点治疗。耳针疗法操作简便,患者可通过按压达到刺激疗效,临床使用也极其广泛。
王民集等[16]选内生殖器、交感、内分泌、神门治疗PD患者。经过3 个月经周期的治疗。结果:88 例总有效率为95.5%。李红碑等[17]将70 例PD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消毒后,选取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等进行耳穴贴压。并与口服田七痛经胶囊组对比。结果:耳穴贴压组总有效率为93.9%,田七痛经胶囊组83.9%,耳穴贴压组疗效优于田七痛经胶囊组(P<0.05)。试验后期随访,耳穴贴压组复发率亦低于田七痛经胶囊组。
火针古称“燔针”,是将针具加热后快速刺入腧穴并出针,通过激发经络之气调整机体病理状态[18]。其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和祛腐生肌等功效。
方芳等[19]将55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选取八髎穴采用火针治疗,消毒后将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亮后迅速刺入穴位并出针,注意防止感染。对照组连续口服田七痛经胶囊3 个疗程。结果:火针治疗疗效优于口服田七痛经胶囊(P<0.05)。
杜敏等[20]采用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44 例,选取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地机、十七椎、肾俞、命门。同样纳入45 例普通针刺组,取穴同毫火针组,常规消毒后,进针3cm左右并得气,留针30min。结果:毫火针组总有效率100%,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85%,毫火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VAS 值比较显示治疗后毫火针疗效更好。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针刺疗法,通过对腹部特定穴位的刺激治疗,达到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其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取得了较好疗效[21]。
赵铭峰等[22]分别选用体针和腹针治疗68 例PD 患者。其中体针组选取次髎、血海、三阴交;腹针组选穴为气海、关元、水道(双)、下风湿点(双)。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7d 开始治疗,并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结果:腹针组从疗效还是痛经积分均明显优于体针组(P<0.05)。
眼针疗法是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眼区特定部位,以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刺激眼部相应区域,可调节五脏气血阴阳,其操作简便、疗效高、见效快[23]。
冷际琴等[24]选取双侧的下焦区,根据不同分型选用肝区、肾区、心区、脾区的配穴区域治疗50 例PD 患者。下焦区用眶内直刺法,其余用眶外横刺法,快速进针得气并留针,不提插捻转。对照组50 例PD 患者口服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治疗结束后3 个月疗效比较,眼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药物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眼针治疗组改变也高于对照组。
胡玉莲等[25]将110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药物组。根据分型不同选取双侧下焦区、肾区、肝区、心区、脾区。药物组于月经来潮前有症状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至症状缓解。两组分别在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3 个月后眼针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药物组(P<0.05),6 个月后眼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
艾灸疗法是借助灸火对穴位的烧灼,通过其药理作用及热性刺激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6]。《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即说明了灸法的应用价值。
温和灸是灸法中常用治疗方法。其温热作用集中,操作简便,可通过经络传导来温通血脉、升阳驱寒[27]。
刘群等[28]将30 例P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等待组,并招募健康者做对比。健康组在试验期间不干预;等待组在试验结束后补偿治疗1 个疗程。治疗组穴取关元、三阴交,采用温和灸20min。通过连续3 个疗程的治疗,经对比发现温和灸能明显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微循环状态,可提高子宫血流速度和降低血管阻力。
陶小芳等[29]采用温和灸治疗58 例PD 患者,取三阴交、关元、命门,操作器械为百笑灸。患者常规暴露腧穴部位后,将百笑灸按要求每穴操作30min。结果:温和灸能有效改善患者VAS 评分,总有效率为96.6%。
温针灸兼有针刺与艾灸二者的功效,艾绒燃烧后传导热能至针体,刺激相应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30]。
秦昕等[31]采用温针灸治疗40 例气滞血瘀型PD 患者。取主穴子宫、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配穴合谷、太冲、血海、地机、阴陵泉。与口服缓释布洛芬胶囊对照。两组均于经期前2d 开始治疗并持续3 个月经周期。结果:无论是疗效改变还是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子宫各动脉血流(P<0.05)。
石志华等[32]选取气海、关元、三阴交,采用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22 例。对照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患者22 例。经观察,温针灸15min 后起效,30min 镇痛效果最明显;口服药物从30min 后起效,60min 镇痛效果最明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最常见到的妇科病之一,该病可发生于各个种族、各个年龄段,以年青女性多见。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女性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地增强。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及很多青年女性饮食生活很不规律,导致原发性痛经患者越来越多,所以选择更加有效、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案对于原发性痛经的青年女性则更有必要。
目前,西医临床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药物治疗较为常用,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布洛芬主要是通过降低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而降低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但其对COX-1 和COX-2 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不适。口服避孕药,其作用机制是降低血管加压素和前列腺素、控制排卵、控制子宫内膜生长等[33]。
从中医方面讲,本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之三十七”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其发生由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所致。冲任二脉及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与此病密切相关。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变化急骤,无论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或者平素劳累过度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痛经的辨证应从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考虑。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若寒邪为主,可采用灸法温阳散寒;若虚实为主,可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无论是采用针刺还是艾灸疗法,都应该遵循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同时,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在治疗时应以通调气血为主,兼顾其他。
针灸治疗该病证历史较为悠久,方法多样,并且易于操作,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其通过体针、耳针、火针等针刺方法以及温和灸、温针灸等艾灸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且疗效长期稳定。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同时也易于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相关研究中辨证分型标准还未做到统一,临床研究中干扰因素过多且基础研究较少等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应进一步统一辨证施治标准,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深入研究PD 的发生机制,以更好发挥中医特色治疗作用,造福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