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琪,钟鲁玉,于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0)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缓慢,临床症状以逐渐加重的运动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特发性震颤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特发性震颤患者会出现小脑轴索梭形肿胀膨大及浦肯野细胞减少[2],且大多数患者均有家族史[3]。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症状主要以手部的随意运动或姿势性震颤为主,震动频率为4-12次/秒,大多数为双侧对称性起病,头面部等部位亦可有震颤。此外除震颤症状外同时还可能会伴共济失调、动眼异常、精细活动异常等其他运动障碍以及感异常、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发性震颤患者患痴呆的风险较常人高出数倍[4]。
自古以来中医并没有“特发性震颤”这一疾病名称。因特发性震颤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震颤,故将之归于“颤证”的范围。赵文博[5]等收集了97例特发性震颤病例研究分析归纳出特发性震颤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以及阴虚、精亏、阳亢等多种证素。《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颤证主要与肝有关。《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主筋,其华在爪。”《证治准绳》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住持,风之象也。”肝主筋,《素问·痿论》有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肝与人体的活动密不可分,肝肾阴虚、肝阳无以制约而上亢则肝风内动,筋脉不得约束,牵引肢体随风而动,故发震颤。这些体现了“风胜而动”的特性,更反映了是由于肝风内动而引发了肢体的震颤。而脑又依赖于肾精的滋养,《黄帝内经》记载:“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不足则无以滋养脑髓,故颤证又与肾和脑有关。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中枢性震颤与脑有关,又有肢体不自主颤动的临床症状,故大多数医家治疗特发性震颤时常采取头针和体针相结合的方式。现代医家治疗特发性震颤时常选取百会穴、风池穴、太冲、合谷穴、太溪穴、三阴交穴、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等。
特发性震颤病位在脑,故选取百会穴、双侧舞蹈震颤区等。百会穴乃诸阳之会,是治疗头部疾病的总穴[6];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正位于控制躯体运动的大脑额叶第6区,且头为诸阳之会,督脉贯穿于双侧舞蹈震颤区之中,督脉统领一身之阳气,刺之可调节诸阳经,熄风平肝。肾经原穴太溪穴可以滋养肾阴、补益肾精,从而滋养脑髓[7]。
又因特发性震颤基本病机属肝风内动,故选风池穴、三阴交穴、合谷穴、太冲穴。风池穴尤善治疗风邪引起的疾患,为祛风之要穴,取之能熄风止颤;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处,功可滋补肝肾之阴、养筋柔肝、平熄肝风;合谷穴、太冲穴为“四关穴”,合谷穴属大肠经,大肠经上达于头部,太冲穴熄风定颤,二者合用可平上犯之肝气,故临床常用以治疗颤证[8]。
现代研究明确特发性震颤与GABA系统、谷氨酸系统有关[9],而针刺百会、三阴交、内关穴可调节GABA的含量失衡[10],手针和电针四关穴可以调控脑内谷氨酸的分解与代谢[11],故针刺治疗特发性的机制可能与针刺对GABA系统和谷氨酸系统的调节有关。
针刺治疗特发性震颤具有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等特点。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明了针刺对特发性震颤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姚冬等[12]选取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联合口服盐酸普萘洛尔、隋康民等[13]选取百会、四神聪、太溪等穴位针刺同时配合口服普萘洛尔,实验结果发现两个实验的实验组有效率皆达到了90%以上,而仅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的对照组的有效率仅60%左右,实验组的震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共同说明了即使使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选穴,针刺结合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皆优于单纯使用盐酸普萘洛尔。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施以不同的手法、能运用比常规针刺刺激量更大的针刺手法,将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王晨等[14]收集了6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对照组采用针刺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实验组则在针刺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的基础上结合头针丛刺,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远低于实验组的96.7%。头针丛刺法可能是通过调节大脑局部血流、协调气血运行来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常钰[15]采用头部透穴法,选取头部腧穴并采用透穴刺法以加强针感治疗肝肾阴虚型特发性震颤,结果显示治疗组疗的震颤评分、任务评分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透穴刺法可使一针透刺多个穴位,加强针感,更易使气至病所,因而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电针可以给予神经感受器长时间稳定而强烈的刺激,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传递信号至中枢系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使针刺更易得气。王顺等[16]采用电针联合盐酸普萘洛尔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而仅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7.5%。有研究发现17.6%的特发性震颤患者患有抑郁症[17]。治疗组不仅震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于特发性震颤后产生抑郁的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
穴位埋线疗法作为现代理论对针刺的创新,可进一步增加刺激时间和刺激量,以更有效地调节人体机能,联合电针、头针,可以给患者头部的穴位更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王子梅[18]将52例特发性震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普洛萘尔,治疗组则选用穴位埋线联合头针电针。实验发现治疗组的疗效、震颤评分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远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穴位埋线联合头针电针法对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效果高于仅仅口服盐酸普洛萘尔。
针刺治疗疾病本质是调动自身的调节能力,当疾病严重失衡超出了自我调节的范围时,则需借由外力的帮助。中药能补虚而泻实,提升人体的机能,为针刺调动人体的调节保护机制提供更好的基础,故针刺与中药相结合能产生更好的疗效。特发性震颤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因肝肾阴虚,致使肝阳化风而上行,故本病当属本虚标实。因临床上多以肝风内动之颤证为主,故临床多选用滋阴平肝潜阳的方药为主。其中镇肝熄风汤是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出自清代医家张锡纯,方中重用牛膝、赭石为君,牛膝可引血下行,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赤石质重而下行,善于平息上行之挟血肝风[19],故可平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滋阴潜阳;白芍养血柔肝缓急,玄天冬善养阴,六药共用为臣;川楝、麦芽、茵陈为佐药以疏肝;生草调和为使。诸药合用,可滋补肝肾之阴,平息上行之肝风,是为镇肝熄风、治疗特发性震颤的首选方。
许多医家在临床上会选择针刺与中药联合运用,且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杨锦昉等[20]研究发现运用针刺结合镇肝熄风汤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总有效率达77.8%。而黎凯教授[21]、张洋[22]、李嘉玮[23]、张立勋[24]、楚江静[25]、韩小玲[26]等均在临床中发现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特发性震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针刺治疗特发性震颤具有明确临床疗效的结论。并且针刺操作便捷,安全有效,几乎无不良反应。针刺结合中药、推拿、穴位埋线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亦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针刺联合西药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由此可见若能结合针刺、中药、推拿、西药等多种方式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定能取得更显著的疗效。但是现阶段针刺治疗特发性震颤仍然存在着很多欠缺之处。现阶段对特发性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故亦缺乏对于针刺治疗特发性震颤作用机制的研究。而现今对于针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研究又少之又少。又因病例收集困难等原因导致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特发性震颤的针刺治疗仍需大量学者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