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法在慢性皮肤病中的应用探讨

2021-01-06 02:53王莹郭丽媛王家悦张丰川
环球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肾阴卫气肾精

王莹 郭丽媛 王家悦 张丰川

中医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与体内阴阳气血盛衰以及脏腑之间的平衡失调密切相关,正如《外科启玄》中提出“疮虽生于肌肤之外,而其根本原于脏腑之内”。现结合《黄帝内经》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理论,尝试探讨补肾法在慢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辨治慢性皮肤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理论浅析

1.1 历代医家对本条文的注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提出当以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而热不退时,当从阴治疗;以温热药物治疗寒性病而寒不除者,应从阳治疗,为《内经》“治病求本”理论体现的重要条文之一。明代王冰对此条文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解释,认为治疗时应注重滋肾阴,补肾阳;张景岳在《类经》中认为诸寒之而热者“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不足也”,热之而寒者“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之不足也”,从命门水火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对此类真阴虚、真阳虚疾病的认识,从肾中求水火、论阴阳,逐渐开创了补肾学说的先例[1]。

1.2 后世医家对本条文的认识及应用

在历代医家对本条文注解的基础上,后世医家亦有从反佐、寒热真假、用药气味厚薄的角度认识本条文,但大多医家仍推崇从肾的阴阳两虚角度理解,认为在临床治疗时应遵循“滋阴补阳”的规则[2]。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当应用苦寒类药物治疗热证效果不佳时,肾阴不足,虚火妄动,导致阳气偏亢浮越于上,形成虚热证。此时可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状,治疗时以滋补阴液为主,以钱乙之六味地黄丸为代表方,壮水之主则火自灭;当应用辛温类药物治疗寒证,寒势不减时,则要考虑肾阳不足,阴气偏盛,虚寒内生之候。症见自汗乏力、腰膝酸软、少腹冷痛等,治疗时以温补肾阳为法,可以张景岳之右归饮为基础方,益火之源则寒自消。这些均提示在治疗疾病时不应单纯根据寒热征象应用寒凉、辛温药物,要求其根本,从肾的角度入手,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 补肾法为慢性皮肤病“治病求本”的重要治则

2.1 肾与皮肤密切相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提示肾与皮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皮毛由毛发、皮肤两部分组成,在毛发方面,有“发为肾之外候”的说法,且发为血之余,精血同源,都说明肾精的充盈与否会影响毛发的盛衰。王珂教授认为,肾精亏虚、肝血不足致血虚生风,上扰巅顶则使毛发失于濡养而脱落[3];俞文球教授也指出,脂溢性脱发的根本病机为阴精亏损、精气不固,身体毛发的生长、固定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滋养[4]。

肾对皮肤的影响则体现在卫气与津液输布方面。《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指出卫气的运行起于足少阴,且元气藏于肾中,为一切气之根本,亦为卫气之本源,提示肾气参与推动卫气的正常运行,影响卫气的强弱。肾气充盛,卫气可更好的护卫肌表、温煦皮毛;肾气虚衰,卫外功能减弱,此时外邪入侵肌肤,则会发生皮肤病。从津液的角度来看,《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肾的气化影响着全身津液的运化及输布。肾的阴阳平衡紊乱,气化功能失司,会造成全身的津液输布异常,津液生化乏源,则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津液停滞,溢于肌肤,又会出现水肿、渗液。

薄建如等[5]根据“司揣内外”思维探讨了肾与皮肤的关系,认为皮毛的色泽、荣枯为外象,肾与卫气、津液的功能关联是内在的生理本质,在诊断时可以通过皮毛的状态来推测卫气津液及精血的盈亏,从而判断肾的机能,以指导辨证论治;而肾精充足之人,则会卫气充沛,气血津液功能旺盛,气机通畅,故而毛发润泽,皮肤腠理致密,同时能更好的抵御外邪。这些都说明肾与皮肤在生理、病理方面密切相关。

2.2 肾虚为慢性皮肤病的重要病机

慢性皮肤病主要指病程较长、迁延难愈、病因不明确、容易反复的一类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等[6]。肾虚是许多慢性皮肤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为先天之本,肾虚时肾精不充,禀赋不耐,肾气不能推动卫气正常运行,导致腠理不固,外邪更易长驱直入,深入五脏六腑,难以除去;肾阳虚衰,则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正气不足,更加无力祛邪外出,以至于邪气一直停于体内,表现为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禤国维教授在治疗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皮肤病时就多以肾虚论治,以滋阴为主,潜阳为辅,注重调和阴阳[7]。

随着病程的进展,肾虚也常为慢性皮肤病的最终结局。《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说明了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赖、相互为用,而肾虚则是五脏虚损的本因。皮肤病虽发于肌表,但实际为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在皮肤上的体现,病程日久,五脏受损愈甚,久病则阴阳俱损,必扰先天肾之根本,最终久病及肾,导致肾的阴阳虚衰。

由此可见,在辨治慢性皮肤病,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病程较长者,应结合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理论,除局部皮损辨证外,格外注意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脏腑辨证,关注肾阴肾阳是否有损,及时采用补肾法进行治疗。

3 补肾法在慢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3.1 补肾法论治黄褐斑

黄褐斑中医又称黧黑斑、肝斑,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气血双亏、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8],此病多发于青中年女性,且与妊娠、情志关系密切,许多医家在临床中从肝瘀、气滞、血瘀角度论治[9],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瘀为法,使用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方剂进行治疗,颇见疗效[10-11]。然临证之时,亦有疗效不佳,病情改善不明显的患者,此时则应考虑是否存在肾精受损的情况。盖因精血同源,若肾精不充,精不足以生血,则肝失所养;肾阳不足,气血推动无力,也会加重气滞血瘀的表现。王玉玺教授就认为北方阳虚体质之人较多,肾阳虚则本色上泛为黑色,肾火虚衰则不能温养肾水,导致肾水不能上行滋养颜面肌肤,故而成斑[12];冯金虹等[13]根据陈实功《外科正宗》中“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理论,治疗黄褐斑时选用肾气丸,在滋补肾阴、稍补肾阳,协调肾中阴阳的同时进一步补益肾精;郑祖峰在治疗黄褐斑伴月经量少的患者时以肾虚、阴血虚伴气滞血瘀为基本病机,以益精养血,理气化瘀为主要治法,侧重于滋阴补肾[14];张丰川教授参考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若肾精亏损,精亏不能充养面部,阴不敛阳,则面部失容,发为本病,治疗时以菟丝子补肾之阴阳,巴戟天、肉桂、沙苑子温补肾阳,合用美白、活血、理气类药物,以温阳化气,祛瘀消斑[15]。

在临床中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治疗黄褐斑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应用补肾法以治病求本。此类患者往往年龄较大,病程时间较长,面色晦暗,皮损颜色偏深,若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考虑肾精不足;若伴有畏寒肢冷、月经量少、舌淡苔滑等情况,则应考虑肾阳虚衰。治疗时可酌情加用补肾类药物,如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仙灵脾等。但患者若病程较短,伴有日晒后皮损红肿、瘙痒,或心烦急躁、小便黄、舌红苔腻等症状时,则应考虑是否为风、湿、热邪上扰于头面,发于肌肤,可尝试以祛风清热、解表除湿为法进行治疗。

3.2 补肾法论治慢性湿疹

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遇的特点,以外感风、湿、热邪为主要病机。临床上多以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此病,虽有疗效,但病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有统计表明,补肾法结合养血活血、凉血滋阴、祛风除湿等治法治疗慢性湿疹,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皮肤的屏障功能,从而促进慢性湿疹的痊愈,临床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优势[16]。王进教授就认为本病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是水湿夹杂外邪侵袭,而水湿主要责之于肾,与肺脾相关,临床中多以相火论、络病学为基础,从肾论治慢性湿疹[17];钱昕妤[18]在治疗手部湿疹时观察到更年期女性或老年女性中多见,考虑本病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相关,在健脾利湿、清热凉血的基础上加入二至丸滋补肝肾,起到了明显的疗效;欧阳恒教授亦认为免疫功能紊乱,肝肾阴虚是本病发病及病情缠绵难愈的关键,以滋阴活血为治法,创立滋阴活血方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

笔者以为,肾虚为本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慢性湿疹的病程较长,湿热之邪久蕴肌肤,损耗阴精;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清热祛湿类药物,易耗伤精血,导致肝肾阴虚,瘀血阻滞。且瘙痒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患者更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症状,以致肝气郁结化火,耗伤肝肾之阴,肾阴不足,津液乏源则血燥,燥则瘙痒更甚,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在应用补肾法时需要注意鉴别单纯的伤及津液与伤及肾阴的区别,前者多表现为皮疹干燥、脱屑,或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偏干,舌红少苔;后者则病位较深,时间较长,可出现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潮热盗汗、心烦眠差等肾阴不足的症状。此时肾虚为本,湿热为标,不能一味养阴补肾,可以一贯煎、二至丸等滋阴清热类方为主,辅以清热利湿之法,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3.3 补肾法论治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的发病多为素体禀赋不耐,外感风邪所致[20],慢性荨麻疹则多与卫气不固相关,而肾与卫气、肺脾关系密切。禤国维教授在治疗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时就格外重视补肾法,认为肾在内,皮肤在外,在辨治时治病求本,紧抓病机关键,以补肾益精气、固表实卫为其基本治则,整体调节,使肾精足,腠理密,表邪除,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21];徐丽[22]以益气固卫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证,以黄芪、熟地黄为君,配伍其他祛风止痒、清热燥湿、补益肝肾药物,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沙海勇[23]常在临床中以补肾法治疗肾虚型荨麻疹,以肺肾不足、风邪侵袭为病机,运用麦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敛肺,效果较好;王加峰等[24]基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肾精不足、风热外袭,治疗时以补肾填精、疏散风热、凉营透疹为法,自拟补肾清透方,临床疗效满意。

临床上对于皮损色淡、时隐时现,遇风寒、劳累后加重,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许多医家常从肺脾气虚角度论治,以补脾益肺、益气固表法治疗。考虑到肾与卫气、肺脾之间的关系,当使用此法疗效欠佳时,可从肾入手。若患者伴有咳嗽气短、自汗神疲、夜尿频多等肾气亏虚之症,可加用山药、刺五加等药物,补肾气以固肺气;若伴有皮损遇寒加重、腰膝冷痛等症状,提示肾阳虚衰,则可用巴戟天、仙茅、杜仲等补益肾阳类药物,益肾阳以充卫阳。此外,《医宗必读》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面色淡白、月经量少色淡、脉细无力等血虚情况时,考虑精血同源,精能生血,且荨麻疹以正虚为根本病机,治疗时可在疏风益气养血的基础上适当辅用熟地黄等药物补益肾精,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3.4 补肾法论治痤疮

寻常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中医称之为“粉刺”,《外科正宗》中记载“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大多医家在分析痤疮的病机时,多责之于肺经风热或肺胃湿热,临床治疗多以清肺泻热,清化脾胃湿热为主[25],也有部分医家从肝肾角度论治。向楠教授认为痤疮实质为肝肾阴虚,提出当以滋补肝肾之阴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对症治疗,防止邪气进一步深入或日久成郁,腠理闭塞,郁而化热,耗伤阴血[26];禤国维教授则以“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为痤疮患者的根本病机,以滋肾降火,凉血解毒为主,辅以化瘀散结、清泻肺胃、养阴清热、调理冲任之法治疗痤疮[27-28];范瑞强教授亦认为本病根本病机在于肾阴不足,且冲任失调导致女性经前皮损加重,在治疗时常以滋补肾阴为主,辅以疏肝之法,疗效颇佳[29]。

对于面部油腻,皮损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反复起消的青年患者,使用清热解毒治法疗效不佳时,当考虑肾阴不足,虚火上延的情况。《肘后备急方》记载“年少气充,面生疱疮”,提示青春期时肾阳亢盛,肾阴相对偏衰。肾阴为诸阴之本,相火充足,易伤肾阴,水亏不能治火,肾水不足则不能滋养其它脏腑之阴,容易造成各脏腑阳气偏盛,从而引起肺热、心火、胃火、肝火等,皆可造成火热上行,发于头面[30]。此类患者常伴有心烦易怒,睡眠较差,女性患者可出现经前痤疮加重,治疗上应滋肾阴以制相火,酌情辅用青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等药物,以疗其根本,达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目的。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32岁,2019年10月16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诱因面部起皮疹,反复发作,于当地就诊,诊断为“痤疮”,未予重视。近半年患者工作紧张,皮疹较前增多,曾于外院就诊,口服西黄胶囊及清热解毒类中药,皮疹时轻时重,未见明显好转,遂来诊。刻下症见:面部起暗红色丘疹、小结节,以下颌部为主,两侧面颊散在分布,可见部分色素沉着,心烦急躁,口燥咽干,月经期前皮损加重,经期自觉乏力,纳可,眠差,舌红少苔,脉细滑。辨证: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治法:滋阴降火,方药予青蒿鳖甲汤合二至丸加减,处方:青蒿10 g、鳖甲30 g、知母1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女贞子12 g、墨旱莲15 g、连翘10 g、白花蛇舌草15 g、当归10 g、益母草15 g、茯苓15 g。共14剂,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2019年10月30日二诊时患者自觉稍好转,可见少量新发皮疹,无新发结节,纳眠可,仍时有烦躁,舌红苔白,脉弦细。以上方加浙贝母10 g、天花粉10 g,继服14剂。2019年11月14日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皮疹已基本消退,无新发皮疹,舌淡苔白,脉细,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于上方去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继服14剂巩固治疗。

按 本病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工作紧张,心烦急躁,首诊时辨证为肝气郁滞化火,熏蒸于头面,发为痤疮;此时本应以疏肝郁、清肝火为法治疗,但考虑到患者曾应用清热解毒类药物,疗效欠佳,结合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理论,又观察到患者病程较长,经前皮损加重,经期自觉乏力等表现,仔细分析后,考虑本案患者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肾阴亏虚,其肝郁、肝火的表现均为肾阴不足、相火偏亢导致,再结合患者面部皮损呈暗红色丘疹、结节,口燥咽干,眠差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滑,最终辨证为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治疗时以滋养肾阴为主,清热降火为辅,采用青蒿鳖甲汤合二至丸加减,在滋补肝肾之阴、清阴虚之内热的同时辅以连翘、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益母草、当归养血活血调经,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二诊时皮疹较前有所改善,并有少数新起,加用浙贝母、天花粉增强清热散结之力;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皮损基本消退,考虑热证已去,为防苦寒伤阴,去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继服14剂巩固疗效。

5 讨论

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与风湿热毒等邪气相关,临床表现也常呈热像,如红斑、脓疱等皮损表现,以及疼痛、瘙痒、渗出等症状,都表明皮肤病初起以实证、热证居多。而热毒之邪,迁延日久,更易损伤阴液,若治疗效果不佳,则易使疾病逐渐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且慢性皮肤病患者病程较长,就诊时往往已有过其他治疗,效果欠佳。笔者基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理论,提出在治疗此类慢性皮肤病时,可不拘于疾病的基本证型,发散思维,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肾虚的症状,从调节肾的阴阳平衡入手,灵活辅用补肾法,注重肾精的填补和肾阴的滋养,治病求本,以期拓宽临床的中医辨治思路。

猜你喜欢
肾阴卫气肾精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