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阳经论治变应性鼻炎

2021-01-06 02:53蔡婷婷马湘婷戴璐璐刘静
环球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膀胱经津液鼻塞

蔡婷婷 马湘婷 戴璐璐 刘静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以发作性鼻痒、喷嚏、清水样涕和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1]。世界范围内约10%~40%的人口受到变应性鼻炎的困扰,近年来我国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2],变应性鼻炎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西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治疗该病,短期内可有效控制症状,但往往存在停药易复发的问题,且使用西药治疗容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如嗜睡、鼻腔干燥、出血及药物诱导性鼻炎等[3]。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释名·释疾病》“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说文解字·鼻部》“鼽,病寒鼻塞也”。中医治疗鼻鼽优势明显,目前多从肺脾气虚、脾肾阳虚等脏腑辨证方面论治,笔者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从太阳经着手治疗鼻鼽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对从太阳经论治鼻鼽进行分析并介绍验案一则,供同道参考。

1 鼻鼽病位在太阳经络循行中

太阳经为阳经行于体表,包括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鼻居面中,为阳属表,属太阳经,且位于太阳经及经筋或经别所过之处,如《灵枢·经脉》指出“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此外,手太阳小肠经面颊部分支“别循颊,上頞抵鼻,至目内眦睛明穴,以斜络于颧而交于足太阳经也”[4],太阳感邪经气不利,会导致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云“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喷嚏,此证多在太阳经”。

鼻鼽病位在太阳经络,发病与太阳经络相关,历代医家治疗鼻鼽亦多从太阳经络着手,通过针刺太阳经穴位,疏通经气治疗鼻鼽。《灵枢·口问》云“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荥,眉本”,《医学纲目》提出“针灸鼻鼽,独取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以头部诸穴如攒竹、眉冲、曲差、承光、通天、天柱等应用为多。《百症赋》云“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备急千金方》曰“天柱主不知香臭”;《针灸甲乙经》认为“头痛身热,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主之”“头项痛重,暂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头风痛,鼻鼽衄,眉头痛,善嚏,攒竹主之”;《针灸大成》提出“眉冲主头痛,鼻塞”,“承光主鼻塞不闻香臭,鼻多清涕”。

2 鼻鼽病因病机为太阳经虚寒

2.1 太阳卫外失调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络肾膀胱,主行于人体背部,背部为阳属表[5]。另外,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与督脉同行相通,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得督脉能量资助阳气充足,具有固表御邪的能力,故能主表。足太阳膀胱腑,居于下焦,蓄藏津液,与肾相表里,膀胱津液得肾阳温煦并循太阳经脉敷布于体表濡养腠理毫毛,《灵枢·经脉》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伤寒论浅注》亦云“膀胱中所化之气,……达于皮毛者,为卫外之气”,故太阳膀胱腑也主表。此外,太阳统司营卫,太阳主表又体现在卫气营血的协调上,特别是卫气的盛衰,《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盛腠理致密则外邪难以侵入,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导致太阳为病,《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太阳之经、太阳之腑及太阳营卫均体现出太阳主表的功能,所以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鼻鼽为太阳卫外失调感受外邪发于鼻窍所致,太阳经气行于体表,外邪侵袭则太阳首当其冲,《灵枢·本藏》提出“太阳主通体之毫毛,而为肤表之第一层,故必首伤太阳也”,《医宗金鉴》也说到“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营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太阳表气充盛卫外为固则鼻窍通利,太阳表气虚弱卫外失调,风寒邪气趁虚而入,邪正相争则鼻痒喷嚏,经气受邪壅塞不通则鼻塞,影响太阳气化则鼻流清涕。李静教授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小儿鼻鼽病机,认为太阳卫表不固是发病基础,外感邪气是发病诱因[6];陈以国教授提出卫气不足则人体失去抵御外邪的能力,人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临床强调调和营卫,针药并用治疗鼻鼽,中药主要以桂枝汤加味,针灸主张针刺腹部穴位及四关穴以调和营卫,考虑到卫气与膀胱经循行关系密切,又取膀胱经穴位肺俞、眉冲以振奋阳气,提升卫外能力[7];崔鲁佳等对刘大新教授治疗的423例鼻鼽患者的用药进行分析,发现防风、白术、黄芪使用频率最高,为治疗鼻鼽的基础用药,益气固表法是治疗鼻鼽的基本临床思路,亦从侧面佐证了鼻鼽卫表不固的病机[8]。因此,太阳主表卫外在鼻鼽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风寒异气侵袭

鼻为空窍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故其受外界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古代医家认为鼻鼽以风寒邪气致病为多,亦有热邪致病。《素问》云“寒鼽嚏”,《赤水玄珠》提出“鼻气通于天,故寒邪无形之气,从鼻而入”,《张氏医通》认为“鼻鼽,鼻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宜疏风清肺;不应,非风也,乃寒也”,《济生良方·鼻门》提出“风寒乘之,阳经不利,则为壅塞,或为清涕”,此皆说明鼻鼽与风寒邪气密切相关。热邪致病以刘完素为代表,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记载“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

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诊疗经验对鼻鼽病因病机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认识。中医耳鼻喉专家干祖望根据鼻鼽鼻流清涕,遇寒加重的特点认为鼻鼽多属虚寒证,但病久或外感也可入里化热,强调观察鼻黏膜颜色是分辨寒热的关键,治疗时通常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加用专治过敏性疾病的脱敏汤(茜草、紫草、墨旱莲)[9];王士贞教授认为鼻鼽可分为虚寒证、肺热证两大类,他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强调脾虚在鼻鼽发病中的作用,临床常在补脾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常用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加味[10];严道南教授认为鼻鼽以虚寒证居多,但也有肺热患者,临床重视鼻鼽寒热辨证,提出可从鼻鼽诱发因素、鼻黏膜色泽、有无畏寒怕冷、口渴喜冷还是喜热等方面进行分析[11]。

笔者从太阳经论治鼻鼽,认为风寒异气为鼻鼽发病的首要病因。太阳经脉禀天之阳气最足,为人身巨阳,风寒邪气为阴邪,最易伤阳,风寒邪气伤人又必从表入,故太阳经最易招致风寒邪气为病,发为鼻鼽。鼻鼽鼻流大量清水样涕,《内经》病机十九条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亦提示鼻鼽寒邪为病。此外,太阳寒水为六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太阳司天,以化气其寒”。太阳寒水冬季主令,寒水之气又因客气、司天及在泉之气的变化在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故四季均可出现寒邪治病[12]。太阳寒水司天,寒气偏盛,阳气闭藏,卫外不固,寒邪侵袭,上扰鼻窍,鼻息不利,则发为鼻鼽,《素问》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柳宗元《时令论》记载由于寒冷气候非时出现导致鼻鼽“反时令,则有飘风暴雨,霜雪水潦,大旱沉阴,氛雾寒暖之气,大疫风咳,鼽嚏疟寒疥疠之疾”。

3 鼻鼽病机亦存在津液代谢失常的因素

3.1 膀胱气化是津液正常代谢的过程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其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脏腑、脑髓、骨节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13]。“涕”是鼻腔黏膜分泌的粘液,湿润鼻窍黏膜,温暖吸入空气,正常生理情况下,涕可滋润濡养保护鼻窍而不外流,属于津液的范畴[14]。鼻流大量清水样涕是鼻鼽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涕壅滞泛溢而致鼻流清涕量多不止,饮为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的清稀水样病理产物,此时的清水样涕属“饮”的范畴,说明津液代谢失常是鼻鼽发病的重要因素。干祖望在其医案中曾提到“多涕症”,即鼻流清涕,从“鼻饮”的角度考虑,认为其由津液代谢失常停滞积聚于鼻窍所致。虽然多涕症与鼻鼽的大量清水样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均由津液代谢失常所致[15]。

津液代谢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个脏腑器官共同协调配合,膀胱气化是津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居于下焦,为津液之腑,内藏津液,膀胱气化是津液正常输布代谢的过程。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津液输布代谢正常,津液气化布散于体表能滋润皮肤腠理,渗入体内能濡养脏腑,注于官窍能润养口鼻耳等清窍;若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上走鼻窍而生成清涕,《素问·痹论篇》:“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3.2 膀胱经阳气是津液代谢能量来源

阳气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原动力,具有温养全身及推动脏腑气化的作用。津液代谢是人体受到气化调控并涉及肺、脾、肾、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的复杂的生理过程,整个过程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作用,津液凭借阳气推动才能实现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6]。膀胱气化作为津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膀胱经阳气盛衰对气化功能及津液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太阳经又为巨阳,是阳气最为充盛的经脉,《素问·热论篇》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血证论》曰“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故足太阳膀胱经阳气是膀胱津液气化代谢的动力,《黄帝素问直解》提到“膀胱者,犹之州都之官,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故津液藏焉。得阳热之气,而津液始达于皮肤,故气化则能出矣”,《伤寒论浅注补正》也提出:“膀胱之阳,化水为气,直出者上口鼻,横出者透内膜达肌肉,而发于皮毛则为汗。”膀胱经阳气充盛,推动气化津液在全身布散;阳气虚弱,推动气化无力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生水湿痰饮等,停聚鼻窍则清涕不止。

4 五苓散温阳益气化湿治疗鼻鼽

4.1 理论基础

五苓散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五苓散原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17]。方中泽泻、茯苓、猪苓均为利水渗湿之品,《本草思辨录》提到“泽泻利肾水,茯苓利膀胱水,猪苓利三焦水”,三者各司其职。白术甘温,燥湿利水,与茯苓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桂枝辛温通达内外阳气助膀胱气化,又兼发散表邪,《金镜内台方议》认为“桂枝为使,外能解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利小便也”,桂枝用量最轻,确是点睛之笔[18]。纵观全方,五药相配,功在利水渗湿,激发太阳经阳气,调整膀胱气化,津化为气,元气流行,津液以布,卫外得固,正如《医法圆通》说“五苓散功专利水,水道利则太阳气舒,邪亦从此而解”。方后注多饮暖水目的亦在于助膀胱气化[19]。笔者从太阳经论治鼻鼽,认为鼻鼽病因病机为太阳经虚寒,并存在津液代谢失常的因素。太阳经气不利,卫外不固,风寒侵袭,正邪相争则鼻痒喷嚏,经络壅塞则鼻塞;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代谢失常则清涕不止,五苓散治之温阳益气、化湿通窍,恢复太阳经腑功能,则鼻窍功能得以修复,故五苓散可治鼻鼽。

4.2 验案举隅

患者,男,30岁,以“鼻痒喷嚏清涕伴鼻塞反复发作2年,加重2周”为主诉就诊。初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鼻痒、喷嚏、大量清水样涕,伴鼻塞,无明显头痛、头晕,无发热及脓涕,外院皮肤变应原皮试示屋尘螨(++)、粉尘螨(+),服用抗组胺类药物后治疗效果不佳。2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近2周症状加重,故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症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时有咳嗽,平素怕冷,易汗出,小便频,起夜2~3次,大便偏稀。舌淡,苔薄白,脉沉、尺脉略浮。鼻内镜示:双侧中、下鼻甲粘膜色淡水肿,双侧下鼻道及鼻底可见水样分泌物。诊断为变应性鼻炎,辨证为太阳证,治宜温阳益气、化湿通窍,用五苓散加味,处方如下:猪苓10 g、泽泻15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0 g、桂枝10 g、盐车前子10 g、党参15 g、生黄芪20 g、防己10 g、防风10 g、干姜6 g、细辛3 g、醋五味子10 g、北沙参10 g、玉竹10 g、牡丹皮6 g、白芍10 g、大枣10 g,七剂。二诊:患者鼻部诸证均明显减轻,诉近日睡眠欠佳,多梦,舌质淡舌尖红,左寸、尺脉偏浮。上方去干姜、细辛、五味子,加炒栀子10 g、淡豆豉10 g、生地黄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七剂。三诊:患者鼻部症状消失,其余诸证亦明显改善。

按 患者以鼻痒、喷嚏、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兼有怕冷、汗出、小便频等症状,明显存在卫外不固、津液代谢失常的病机,辨证为太阳证,治疗上以五苓散化裁治以温阳益气、化湿通窍。此外,方中党参、黄芪、防己、防风益气固表,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化饮。全方药性偏于温燥,佐五味子以防辛散太过,又恐伤阴之虞,佐北沙参、玉竹滋阴润燥,牡丹皮、白芍活血凉血,大枣调和诸药。全方合用,疗效满意。

猜你喜欢
膀胱经津液鼻塞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鼻塞总在一侧早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