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精神探析

2021-01-06 02:07
天中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革命史斗争革命

郭 超

(黄淮学院 天中文化研究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是中共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这里不仅先后走出两任国家主席,而且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新四军骨干力量。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孕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竹沟精神。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竹沟精神的系统研究还很不够,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竹沟精神进行多方位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竹沟精神的历史定位

竹沟精神属于中国革命精神的范畴,只有正确把握竹沟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的历史定位及其与其他精神的关系,才能真正搞清楚竹沟精神的科学内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国精神”的概念,并用它涵盖和统领“民族精神”和中国古代精神、中国近代精神、中国现代精神[1]。其中,中国现代精神又可分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建设精神和中国改革精神。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中国现代精神,就要先研究中国革命精神。研究中国革命精神,既要注重系统性和理论上的总体建构,又要注重对革命精神各个具体形态的研究;既要注重对中国革命精神的提炼、概括和宣传,又要注重研究工作的长期性和全面性。然而,目前我国学界在具体精神方面的研究,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研究较多,而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系统性研究不多,对具体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的关系问题研究也不够。因此,只有透过中国革命精神的总体视野研究竹沟精神,并将其放到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论框架中去认识、分析、思考、总结,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竹沟精神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些党政军中心所在地被人们誉为“小延安”。除了竹沟,还有苏浙皖根据地的长兴、山东根据地的莒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盐城、赣粤湘边根据地的大余县池江、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兴县蔡家崖、晋冀豫根据地的左权县麻田和沁源县阎寨、河南省的宜阳县赵保等地,都曾被称为“小延安”。这些地方在根据地内部发挥着如同延安一样的核心辐射作用。在革命战争时期,“小延安”担负着重要的战略任务,指挥着地方的军事斗争实践,承担着民主政权建设的具体职能,为地方开展游击战争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党政军人才。从中共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来看,“小延安”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蕴含着极强的政治向心力,对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以及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2]。

竹沟精神的历史定位是由竹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决定的。第一,竹沟是中原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刘少奇在谈到竹沟的作用时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我们这里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3]第二,竹沟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在抗战初期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党组织在竹沟通过各种形式,先后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党训班、青年干部训练队、武装干部训练班以及电台、机要、卫生、司号、供给、妇女等各种专业训练班达30余期,培养各级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4070多人,其中党员2800多人,为我们党在中原地区独立自主地领导和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做好了思想和组织准备。第三,竹沟是新四军第2、4、5师的重要发源地。竹沟在向中原各地培养和输送大批各级抗日军政干部的同时,还在当地快速发展抗日武装,大力组建新四军基干队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竹沟共组建新四军基干队伍17批4850余人,其中党员骨干有3000多人。这些骨干武装很快成为坚持中原抗日武装斗争的主力部队和重要力量。在新四军7个师中,除第1、6师外,其余5个师都有竹沟派去的干部和武装力量。竹沟成为中原地区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第四,竹沟有力地团结了一切抗战力量,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党在竹沟的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收编安可祥、段永祥等地方武装,团结驻信阳的国民党第68军刘汝明部等友军共同抗日,团结王友梅等开明士绅和上层知识分子,由共产党秘密领导的县农民协会创立“白皮红心”政权等。

总之,竹沟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史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沟中原局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沟精神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论宝库。

二、竹沟精神的概念及时间界定

(一)竹沟精神的概念

研究和总结竹沟精神,首先必须认真研究中国革命精神。中国革命精神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体现了革命者的品格精神。中国革命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大体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有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等[4]。

所谓竹沟精神,是指从1938年2月彭雪枫到竹沟主持工作至1939年11月“竹沟惨案”发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竹沟革命根据地这一特定范围内,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沟革命根据地是指以竹沟镇为中心的豫南地区,具体说来,它“泛指确山西部山区,是驻马店的确山、泌阳、遂平,信阳市的平桥(原信阳县),南阳市的桐柏三市五县区结合部”[5]。

(二)竹沟精神形成的时间界定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主张,竹沟精神的时间界定应该包括竹沟革命历史的全部,也就是说,不论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应该属于竹沟精神的范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种区域性精神文化的形成,是当地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使命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行为风尚,它不仅具有时代性、区域性,更具有传承性、现实性。从竹沟革命的历史进程上看,不论是大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竹沟人民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英勇斗争。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竹沟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也是不一样的,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竹沟精神,不能脱离中国革命这个大背景孤立地进行。

不是所有的革命斗争活动都能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加以总结,都能总结出一种精神。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全局的高度,才能从那些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阶段中提炼出相应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形成的时间界定是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虽然在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红军上井冈山之前,井冈山就有共产党人活动,但这段历史显然没有包含在井冈山精神形成时间界定的范围内。延安精神形成的时间界定是从1935年到1948年。尽管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延安之前,陕甘地区就有刘志丹等人率领的陕北红军,他们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延安精神形成的时间界定仍然没有把它包含在内。竹沟精神的形成也是如此。从竹沟革命斗争史看,尽管竹沟的革命斗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但当我们研究、提炼和总结竹沟精神时,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竹沟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作为竹沟精神形成的时间界定的唯一尺度。这样,竹沟在革命斗争历史上,只有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中原局和河南省委在竹沟设立的这一时期,才真正发挥了“战略重心”的历史作用,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因此,我们把竹沟精神形成的时间界定为从1938年2月彭雪枫到竹沟主持工作至1939年11月“竹沟惨案”发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而不是竹沟革命历史的全部时期。

三、竹沟精神的内涵

(一)竹沟精神的表述

从中国革命史大背景出发,通过与中国革命史上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找出在竹沟革命根据地形成的革命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共性和个性特点。红船精神象征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6]。井冈山精神象征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7]。长征精神象征着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8]。延安精神象征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9]。西柏坡精神象征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10]。大别山精神象征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革命精神[11]。杨靖宇精神象征着坚定不移、忠贞不贰的理想信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为民宗旨,宁死不屈、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12]。有鉴于此,竹沟精神既应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也应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而创造出来的革命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因此,竹沟精神既不能脱离中国革命精神而孤立存在,要蕴含其他革命精神所共有的内容,同时又必须具有与其他革命精神相比最显著的特点。这两者缺一不可。比如,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史上共产党人一直保持的革命精神,但没必要把“艰苦奋斗”作为竹沟精神的内容之一。客观来讲,在竹沟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把“艰苦奋斗”作为竹沟精神的内容之一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把它放到中国革命中去考察可以发现,相比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竹沟时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要好一些。

竹沟革命时期虽然时间不长,范围不大,但竹沟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层面,还包括统战、根据地建设、干部培训等一系列内容;不仅具有特殊的时代环境条件和具体的历史使命,而且又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丰富的内容要用简短的文字表述,那么这些文字一定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内涵。比如“善于斗争”与“敢于斗争”相比,“敢于斗争”表现的仅仅是斗争的胆略和勇气,“善于斗争”则不仅具有斗争的胆略和勇气,而且还具有斗争的策略和方法。当然,没有“敢于斗争”,就不会有“善于斗争”;有“敢于斗争”,并不一定会“善于斗争”。可见“敢于斗争”是“善于斗争”的前提和基础,“善于斗争”是“敢于斗争”的方法、策略,具有更高的境界。因此,“善于斗争”内在地包含了“敢于斗争”,用“善于斗争”表述竹沟精神要比用“敢于斗争”更为贴切。从竹沟革命斗争的实际来看,以刘少奇、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敢于斗争”,更是“善于斗争”,进而在当时复杂的局面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竹沟精神要根据竹沟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历史贡献以及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总结。这是竹沟精神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从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看,竹沟革命具有阶段性、地方性和战略性的特点。一是阶段性。党中央给予竹沟革命时期中原局的历史任务尽管很重要,但它是阶段性的。它打开了中原地区团结抗战的局面,为以后成立的华中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中央这么做,是从全国这一大盘棋来考虑的,也是符合当时竹沟的实际情况的。当刘少奇等共产党人出色地完成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率领中原局撤出竹沟以后,尽管出现了“竹沟惨案”,但竹沟的历史使命已完成。二是地方性。在抗日战争时期,竹沟革命根据地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相比,只能是党领导下的一个地方性、局部性的组织机构。虽然它具备了延安的一些基本功能,但也只能说是“小延安”。因此,对竹沟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和评价,必须符合当时的革命实际,不能把它提高到与延安等同的地位。三是战略性。尽管竹沟革命时期中原局的历史任务是阶段性、地方性的,但它在当时中共抗战的整体布局中是非常重要的。中央之所以要派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朱理治等党内军政要员到竹沟工作,正说明竹沟在全国抗战形势和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竹沟精神的内涵

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研究竹沟革命斗争史,挖掘和提炼竹沟精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总的来看,对竹沟精神的总结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治立场,如坚定信念、坚守信念、信念如山、思想坚定、党性纯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坚定、听党指挥、紧跟党走等;二是思想路线,如实事求是、切合实际、注重实际、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等;三是根本宗旨,如为民服务、服务人民、心系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等;四是工作作风,如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忠于职守、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百折不挠、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无私无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凝聚人心等。这些内容都展现了竹沟精神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的革命品质和光荣传统。但是,由于每一位研究者总结的侧重点不同、提炼的角度不同、对史料的占有和开发深度不同,竹沟精神在内容组合和具体表述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然,这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笔者认为,挖掘提炼竹沟精神的基本内涵,应立足于竹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立足于竹沟所交出的历史答卷,立足于竹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立足于竹沟在中国革命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只有牢牢地把握这几条主线,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提炼出竹沟精神的基本内涵。经过对竹沟革命史多年来的研究和思考,笔者暂且把竹沟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胸怀全局、依靠群众、善于斗争。

第一,坚定信念。坚定信念是竹沟精神内涵的灵魂。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信念的精神实质就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崇高革命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了竹沟辉煌的革命历史,才有了竹沟“小延安”的美誉,才成就了竹沟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抗战初期,大批优秀干部和有志青年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竹沟,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胸怀全局。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心聚力,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始终是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的政治法宝,也是竹沟精神的深刻内涵。抗战时期,竹沟革命根据地作为全国抗战整体中的一部分,始终站位全局,从全国抗战的整体需要出发,不仅确保了中原局、河南省委、留守处机关和学员在竹沟得以立足生存,还为全国抗战特别是华中地区输送了大批物资和人力。竹沟革命斗争的实践表明,胸怀全局就是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国家、民族、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胸怀全局充分体现了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没有局部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整体的团结与胜利。

第三,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抗战时期,竹沟周围的环境十分险恶,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中原局之所以能在竹沟得到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竹沟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一部竹沟的革命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依靠群众生存、发展、壮大、取得最后胜利的群众路线史。竹沟的革命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才能夺取中原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四,善于斗争。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历程中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革命战争时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矛盾和困难、风险和挑战,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斗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竹沟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抗战期间,竹沟革命根据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面对强大的敌人、复杂的斗争形势,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与匮乏的物质条件做斗争,又与敌对势力做斗争,还要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他们不仅敢于斗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且善于斗争,注重斗争的策略,讲究斗争的方法和艺术,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斗争中,他们不盲动,不蛮干,立足实际,制定和采取正确的斗争方法。刘少奇等人根据竹沟实际,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积极进行统战工作,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革命胜利。

四、竹沟精神的意义

特殊的革命历史造就了竹沟特殊的红色文化,也孕育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竹沟精神。竹沟精神不仅是战争年代优秀的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的今天,总结竹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丰富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论宝库。竹沟精神是以刘少奇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竹沟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理论宝库的重要内涵。

第二,提升了竹沟革命历史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地位。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有其科学内涵、形成条件和时代价值。在革命精神的总结和提炼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阶段、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是由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所决定的。竹沟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政治本色和人格力量在竹沟这一特定区域的集中反映。竹沟精神的总结,必将提升竹沟革命历史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教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忘革命历史和缅怀革命先烈,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关键一环,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一课。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竹沟精神不仅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充分发挥竹沟精神的育人作用,并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创新传承形式,将竹沟精神融入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中,把竹沟精神活化为可听、可视、可读的文化产品,让他们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

第四,促进了驻马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竹沟精神既是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驻马店市非常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与传承竹沟精神是贯通和统一的。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是国家民族前途的命脉所系,是践行竹沟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竹沟精神的总结,必将进一步推动以竹沟为代表的驻马店红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驻马店革命老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革命史斗争革命
成都七中远程教学“革命史”
关于革命史的形成、建构与转向的历史思考
——兼论“新革命史”问题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新闻传播策略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