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竞尹,郑佳莹
(1.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700;2.宁波市中东欧博览与合作促进中心,浙江宁波315700)
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计算机图形学,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人类对信息的吸收能力非常有限,而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80%以上来自于视觉系统。当数据通过可视化工具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展示,人们往往能一眼识别出图形特征并转化为有特殊含义的信息。大数据可视化工具为人类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极大便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视化技术为各个领域的业务专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帮助他们组织、理解、探索数据,发现新的价值。数据可视化技术旨在借助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数据背后的关联信息,发现新的规律。这就意味着数据可视化不仅要有效地传达数据之间的隐秘关联性,又要兼顾到美学展示,要通过直观的表达方式,实现对于复杂数据集的深入洞察。
15 世纪至17 世纪前期,人类通过汇总地理信息,绘制地图以及天体序列图等方式,在探索未知新世界的同时,也开启了早期的数据可视化探索。
历史上最著名的可视化应用案例,为流行病专家John Snow 于1854 年通过地图的形式,将患病死者的死亡地点标注在伦敦地图上,绘制出伦敦霍乱地图,并通过这一方式,观测到了病毒的来源与城市下水系统的关系,推断出了病毒来源有极大的可能性是来源于水中。这一数据可视化的调研结论为当时的疾控人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控制住了病毒在当地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可视化也在逐步发展。2019 年底中国武汉爆发新冠疫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实时监测疫情的发展,国家卫健委于2020 年5 月编制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对病毒的系统发生树和疫情发展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作为数据可视化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用,这种方式直观丰富,将此次疫情的全貌更好地予以呈现。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数据可视化的初衷是变“抽象”为“形象”,以数据信息转变为“可视”的结果和应用效果为先,注重传达数据本身的信息,通过可视化放大、凸显事件的特征,用直观的图表展示替代传统的长篇报告,用以帮助人从中找出重点信息,辅助人做一些决策。
数据采集是对贸易数据的收集,它首先是对数据理解的过程,然后才是对数据采集的过程,对数据理解得越全面,则数据采集越丰富。通过数据采集,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入地梳理和分析,其核心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数据。在这个阶段,笔者通过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一带一路”网、“17+1”经贸促进中心网站、国研网、世界银行数据库、EPS 数据平台,全数据采集含中国及17+1 经贸合作国家2012-2019 年可获得的所有经贸数据及相关国情数据。
数据清洗是对数据进行重新审查和校验的过程,负责执行删除重复信息和缺失值的处理。在前一步搜集的数据中,筛选出与“17+1”合作机制相关的国家信息,剔除其他国家的数据;尔后,清洗掉与贸易无关的数据,比如人口、社会、教育、政治、军事等等非贸易数据。仅保留“17+1”经贸合作国家的贸易往来数据。
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欧16 个国家,在2012 年建立的合作机制。2019 年4 月,希腊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正式成员,“16+1”升级为“17+1”。为了对比该机制启动前后,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情况的变化,图1 中笔者将中国与17 国以及欧洲的贸易进出口额进行对比。不难发现,“17+1”合作机制启动前,中国与16 国自2007 年到2011 年期间,进出口总额由293.09 亿美元增加到529.2 亿美元,整体实现翻番,但从其所占的对欧贸易的比例来看,仅从6.85%提升至7.55%,线条平稳,几乎维持不变,由此可见贸易额的增加仅是随着中国对欧贸易水涨船高。2012 年合作机制启动后,中国与“17+1 合作”机制国家的贸易额从520.6 亿美元上升至954.19 亿美元,占同期中欧贸易额的比重由7.62%提升到12.81%,由于希腊“入群”,2019 年上升幅度最大,达到3.18 个百分点。“17+1”合作机制促进中欧贸易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见表1)。
表1“17+1 合作”启动前后中国与中东欧17 国商品贸易概况(单位:亿美元)
将进出口贸易额分而列之,可以发现中国与中东欧17 国的贸易中,双方贸易总额在不断增长,2012—2019 年短短八年期间,贸易总额实现520.6亿美元到954.19 亿美元的跳跃,增长了83.3%,
表2 中国与中东欧17 国进出口贸易额与贸易顺差(单位:亿美元)
但是进出口额有极大差距,结合表2 的数据制作图2、图3,观察到双方贸易中主要是中国出口商品到中东欧17 国,双边贸易长期严重失衡,不仅如此贸易顺差还有逐步扩大的态势。以2019年为例,中国的出口占贸易总额的73.99%,贸易顺差达到457.76 亿美元,接近中方进口额的三倍。
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简称MS)是体现中国商品在中东欧竞争力及双方贸易顺畅程度的指标。市场占有率测算的是中东欧17 国从中国进口货物占其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基于中国与中东欧17 国的进出口年度数据,利用公式(1.1)计算出2012 年到2018 年中国出口商品在中东欧17 国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指标值越大,中国的出口商品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越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弱。
其中,MSi表示第i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IMiC表示第i个国家从中国的进口,IMiW表示第i个国家从世界的进口。
如图4 所示,2013 年中国商品在中东欧17 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样本期内的最低(6.75%)。随后,市场占有率上升,但略有波动。合作机制启动以来,2012-2018 年中国商品在中东欧17 国的市场占有率整体增长26.4%,其中2015 年增长达到峰值,同比增长17.8%,随后增长放缓,2018 年同比增长2.4%。这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有所增长,市场竞争力缓慢提高,中国商品在中东欧17 国所占市场份额逐步增加。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委员会的公开数据统计,得到中国出口商品在中东欧17 国市场占有率的排名情况(表3)。显然近几年来,市场占有率排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捷克、波兰及黑山的市场占有率大部分时间占据前三的位置。结合图5,捷克、波兰以及黑山的市场占有率均值依然位居前三,这表明中国出口货物在以上国家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
表3 2012-2018 年中国商品在中东欧17 国市场占有率
由于近年来中国与捷克、波兰及黑山的经贸关系持续升温,中国出口货物在三国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捷克是中东欧17 国中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国家,中捷两国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道路、贸易和金融多个领域的合作。波兰也是中东欧17 国中首批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波兰政府还在成都新设立了总领馆,罗兹市在成都设立办事处,为两国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借助“一带一路”东风,中国与黑山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国友好合作正处在历史最高水平,“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给黑山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
为了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商品在中东欧各国市场占有率分布和时空演化情况,笔者绘制出2012 年和2018 年中国出口商品在中东欧17 国市场占有率的地图,每四个国家为一个梯队,分为四组,第17 名并入第四梯队。观察地图(图6)可以发现,中国出口商品在中东欧17 国的市场占有率具有一定聚集性,不同梯队国家保持稳定。
从图6 中可以看出,同一梯队的国家往往地理位置上相邻,如波兰、捷克同属第一梯队,两国相邻,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同属第三梯队,三国相邻。可见,中国商品在中东欧17国市场占有率有一定的聚集性。2018 年与2012 年相比市场占有率排名基本一致,塞尔维亚、波黑、希腊三国排名梯队提升到上一个层级,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排名梯队下降到下一层级,其他国家在同一梯队里排名位次略有变化。这说明,中国出口商品在大多数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排名变化幅度不大。
进一步深入拆解中国与中东欧17 国贸易往来数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洲司17 国自2012 年以来至今的进出口贸易总量进行简单整理,制作成表4。为了更好地了解贸易关联度,更明确贸易集中程度,笔者采用加权平均数来体现。对2012 年至2019 年中国与中东欧17 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数据经过可视化处理后生成蛛网图,如图7 所示。贸易占比越高的国家,蛛网上所处的位置越远,该图清楚显示八年贸易往来中,贸易额前五的国家为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结合2018 年的贸易数据,中国与五国的贸易总额达到661.73 亿美元,占比达到80.47%。2019年希腊加“入群”,取代了罗马尼亚,位列第五,前五位国家贸易总额达到729.69 亿美元,占比达到76.47%。总的来看其他国家与该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基本成二八分布,中国与中东欧17 国的贸易合作集中高,分布极不平衡,这意味着中东欧贸易还有很深的潜力待挖掘,希腊加入后首年的贸易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表4 2012-2019 年中国与中东欧17 国进出口商品贸易加权平均额及占比(单位:亿美元)
表5 2019 年中国与中东欧17 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量前五位商品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细分到具体商品,“数字17+1 经贸促进中心”公开数据显示无论出口商品还是进口商品都集中在电机及电气设备机器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及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及其零件和附件,但铁道及电车道车辆除外,光学、照相、电影、计量、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及附件,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软坐垫及类似的填充制品;未列明灯具及照明装置;发光标志、发光铭牌及类似品、活动房屋五类商品,以2019 年为例五类商品的总进出口额为575.85 亿美元,占2019 年全年贸易额60.35%,而同期全球进出口贸易中这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平均比重仅为41.6%。贸易商品密集分布于前几类,交易结构单一,需要参与各方根据自身特点、特长长远布局,合理调整。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17+1”合作机制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不仅贸易额有了明显的提升,占同期中欧贸易额的比重也显著提升。其次,“17+1”合作框架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存在严重的贸易顺差,中方进口额接近出口额的三倍,双边贸易长期失衡。再次,中国市场在中东欧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增长,且呈现一定的聚集性。最后,中国与中东欧17 国的贸易集中度非常高。从国别来看,贸易额前五的国家的双边贸易量占总贸易额的80%左右,从商品品类来看,贸易额前五的商品占贸易总额的60%左右。
基于本文结论,“17+1”合作国家贸易中,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合作国家的发展:
一是要继续加强与中东欧17 国的贸易合作,建立协调的多边关系。近10 年的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地区的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贸易额快速提升,双方的经贸合作将在投资领域继续扩展,真正做到深度合作,“授人以渔”。
二是继续保持与捷克、波兰、匈牙利等国的高频贸易互动,利用聚集效应,向周边扩散,带动与波黑等贸易互动较少国家的经贸往来。
三是在巩固中国与捷克、波兰、黑山等国贸易优势的同时,增加从这些国家的货物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提高贸易互补。
四是细致挖掘中东欧17 国的贸易需求,通过改善双方的贸易结构,提高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和效益。
目前,我国正着力于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致力于打造经济“升级”。我国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的改革成果不仅将惠及本国人民,并且将为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巨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