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鹏
(浙江开放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1999 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以开放教育试点为载体,开始了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在各类远程教育模式中,开放教育的教务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分级管理;在教学组织上采取面授、远程相结合;在学习年限上实行8 年有效、宽进严出。20余年来,开放教育构建了宽松、灵活、多元、趋向个性化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但也不可避免地积淀了一些问题。其中,大量学生的休眠、沉淀、流失是长期困扰开放教育办学的痛点与难点,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也是推动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教育学籍有效期8 年,本(专科起点)、专科学制2 年,按业余3 年安排专业教学计划,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2 年半。根据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浙江电大”)历年课程注册率、毕业率统计及督学情况看,在3 年内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学籍尚在册,却因各种原因停止了学业,一般称之为“遗留生”。目前,开放教育领域对“遗留生”这一概念尚无权威和统一的界定,例如学者张琳琳、李欣茹(2012)把遗留生的涵义界定为“未能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制有效期内按时毕业,但仍在8 年学籍有效期内,可以继续学习并具有争取毕业意识的学生”[1]。学者喻艳(2018)将学生流失分为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中途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没有继续学业,也未在教务处办理休学、转学、退学等手续,这一类学生被定义为‘隐性流失’”“学生办理了转学、退学或者休学手续的情况称为‘显性流失’。”[2]学者徐辉、梁晓琦(2018)认为“在指定的最短学期毕业叫做按期毕业,未按期毕业的学生称为‘续修生’”等等[3]。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解和侧重所定义的“遗留生”“滞留生”“续修生”“休眠生”“流失生”等,其共同点是“未按期毕业”“具有有效学籍”“不确定是否将继续学习”。
为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文将未在3 年内(含3 年)按期毕业但尚在学籍有效期内的所有开放教育学生界定为“遗留生”,涵盖不明原因中断学业的各类情况,并将其现象、成因及影响统称为“遗留生问题”。遗留生的统计应从入学起计算,6 学期内(含6 学期)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在籍学生,即统计为遗留生。此外,是否按期进行课程注册是评估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依据。正常情况下,学生入学后5—6 个学期内,应每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注册,未进行课程注册的学生则处于临时性或永久性中断学业的不明确状态。本文将课程注册人数与入学人数的比例称为课程注册率。课程注册率越高,说明学生在读的比例越高,反之则说明学生中断学业、成为遗留生的可能性越大。
浙江电大2012 年秋季-2017 年秋季开放教育入学人数为219 054 人,截止2020 年春季,6 学期内(含6 学期)毕业生数为163 861 人,遗留生数为55 193 人,占入学总人数的25.20%(见表1)。
表1 2012 年秋季-2017 年秋季入学学生情况统计表排名情况
遗留生的学习状态可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一部分学生是因客观原因临时缺席,尚存继续学习的主观意愿,一旦条件成熟即会主动继续学习;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不坚定,需要在导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继续开展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完全放弃学业,直至学籍有效期结束。
以2012 年秋季-2017 年秋季入学本、专科学生为样例,本科入学总人数为77 961 人,遗留生数18 726 人,遗留率24.02%;专科入学总人数为107 896 人,遗留生数30 316 人,遗留率28.10%,明确显示开放教育专科学生遗留率高于本科学生(见表2)。
由浙江省财政资助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实行每年秋季招生,是各级电大申请省财政全额资助的纯农类专业招生计划,原则上要求当地政府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所开设的专业进行配套补助。对比2012 年秋季- 2017 年秋季入学的自费型开放专科学生,可见“一村一”入学总人数为32 630人,遗留生数5 957 人,遗留率18.26%;开放专科入学总人数为107896 人,遗留生数30 316 人,遗留率28.10%,“一村一”学生的遗留率明显低于自费型的开放专科学生(见表3)。
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生源特征都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极易形成生源的流动性、学习状态的非稳定性和学习时间的非持续性,从而导致遗留生的沉积。
表1 2012 年秋季-2017 年秋季本、专科学生遗留情况统计表
开放教育被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允许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和期限下完成学业,充分契合了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但是,松散的教学组织难以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过长的学习期限削弱了学习紧迫感,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和矛盾容易放缓学习节奏,甚至中断或放弃。
表3 2012 年秋季-2017 年秋季“一村一”、开放专科学生遗留情况统计表
首先,开放教育学生的年龄、职业、社会背景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入学前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良好的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入学后出现自信心缺失、不适应教学、跟不上进度、兴趣点转移等现象,尤其是开放专科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且年龄偏小,自我规划能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较弱,遗留率明显高于本科学生。其次,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体中占据重要地位,外来务工者已逐渐成为开放教育生源的主体,学生所面临的家学矛盾、工学矛盾、经济条件不足以及岗位或居住地变动,都可成为继续学业的障碍。反观“一村一”等项目型学生,因职业稳定性较高,且政府或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经费保障,提升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保持了较低的遗留率。
首先,开放教育办学体系庞大,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分级管理,在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命题、评分标准上实施五统一,此种模式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形成弊端。如在教务管理上环节复杂,效率低下;在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其次,即便是在浙江省内,各市、县的教学条件、生源素质、师资力量也难以达到同一水准,教学点在教学质量、服务水平、管理效率上不同程度有所欠缺,导致学生流失。
首先,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开放大学(电大)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开放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其次,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激烈,重结果轻过程的求学观盛行,开放教育较为严格的教学过程和考核要求,成为稳定生源的不利因素之一。
从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来说,遗留生的产生并非是不正常的,一般应控制在10%-15%左右。长期高于20%的遗留率,会形成在籍生的不断沉淀,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带来时间、精力和财物的浪费,同时给各级办学单位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沉重的管理负担,甚至影响到社会对电大和开放教育的认同度。不断增加的遗留生数量显示出学生过于松懈的学习状态和不断下降的学习意志,意味着开放教育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放教育学籍有效期为8 年,学生在入学时即产生了可以放缓学习节奏的心理暗示,在没有外力施压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拖沓、散漫学习作风,从而成为遗留生。以2017 年春季入学学生6个学期的课程注册人数和课程注册率为例(见图1),可以发现第一、二学期是学生学习“敏感期”,主动性和期待感最为强烈;第三、四学期是学生学习的倦怠期,课程注册率有所下降;第五、六学期是学生学习的分化期,一部分已完成学业,一部分则暂时或永久放弃学业。
据此,可建立一种“由松渐紧→由紧及松”的学习节奏。其间,把握学生的学习“敏感期”最为重要,在这一时期,学校和教师应在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技术运用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温和而有序的学习节奏,逐步适应教学环境,树立学习信心,学好基础课程,树立对学校和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信任感和认同感;第三、四学期由于专业课程数量的增加,课程难度有所上升,学生好奇心、新鲜感逐渐下降,容易产生倦怠情绪,需要教师在课程的安排和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奖学金、技能竞赛、实践教学等环节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变化,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畏难情绪,保持紧凑的学习节奏,完成艰深的专业课程;经过四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已完全熟知开放教育的导学模式,同时与学校、教师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主要课程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可适当放缓节奏,但学校仍应在第五、六学期做好教学和管理上的“最后一公里”,敦促学生坚持到底,按期毕业。
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首先,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方向,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健全专业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强化特色,关注新兴行业,使专业设置更加契合产业需求和学生从业的实际需要;其次,增设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提高专业适用性强的课程,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和本土性,强化实践基地在专业学习上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第三,推进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生产过程导向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对接,逐步将“1+X证书”制度有机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使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提升开放教育的品牌和影响力。
在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学时正确选择专业也是促进学生按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在招生报名阶段就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和个人规划分析,提出合理建议,而不是单纯从科目的难易程度出发进行选择。在调查中发现,专业性强、所对应职业性质较为稳定的专业按期毕业率较高,本科如土木工程、会计学、法学等专业,专科如会计、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而如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等,虽然可适应的岗位较多,课程难度相对不高,但选择这部分专业的学生往往抱着混文凭的目的,缺乏专长,对知识的渴求度不高、求学的信念不坚定,按期毕业率反而低于专业性强的专业。
此外,积极参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稳定性。近年来,浙江电大积极开展“一村一”、警务辅助人员学历提升等项目,对比与自费型开放专科学生的课程注册率,可以发现“一村一”、辅警项目学生的课程注册率明显高于自费型的开放专科学生(见图2),显示有行业依托和经费支持的学生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的学习动力和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在学习中比社会散招学生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力。
遗留生或潜在遗留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或条件等某方面是不坚定、不充分的,所以真正要解决遗留生问题,需要更加关注学习者本身,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情感关怀、心理辅导等,以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念,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及畏难情绪。浙江省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我校开放教育生源多为中小企业员工,其学习状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联系紧密,不稳定因素较多,教育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支持服务尤为重要。尤其在2020 年上半年疫情突发的形势下,远程导学、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成为鼓励学生自强克难、实现“停课不停学”的主要任务。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浙江电大的学生服务网络日渐完善,但由于部分教学点对导学教师及导学工作缺乏稳定、规范、统一的管理,阻碍了导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大多数教学点依托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教学处等管理部门对导学教师进行管理,没有设立专门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导学工作往往处于附属性、边缘化的地位,缺乏统一管理和有效协调。构建科学高效的导学工作管理模式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各基层电大成立专门的导学工作管理部门,或将导学教师作为特殊的教师角色纳入教师管理与发展计划中,实现专业化、系统化管理,充分发挥导学教师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品质,为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国家实施“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背景下,开放教育的教学平台、考试平台、管理平台都得以不断升级和更新,并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和考试模式的改革上,但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学习支持服务能力、满足学生需求、加强学生管理上都需要加快步伐。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随时随地答疑,通过人脸识别等学生身份真实性识别技术实现远程考试等等。教育手段如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必然会导致学生流失。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特殊时期的需要,在今年突发的防疫形势下,基于“停课不停学”需求,教育领域推进了技术的又一轮革新。作为我国远程教育首批实践者之一的开放教育,应积极利用技术革新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管理,实现优质资源开发和共享,加强教学实践仿真系统建设,引入人工智能开展在线评阅和移动考试,创建现代化、自由而高效的学习环境。教育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通过新技术解决教育核心问题,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开放教育的努力方向。
遗留生问题是远程教育领域中一个普遍现象,但由于开放教育学籍有效期长、学生规模大、管理环节复杂,遗留生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近年来,教育部加强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监管力度,浙江电大在国家开放大学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开放教育办学日趋规范和完善,这是有效解决遗留生问题的良好契机。浙江电大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生源特点,创建能够承载学生实际需求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体现浙江省特色的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和规划,推进适应移动学习、支持多终端的统一平台开发和建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泛在而不失秩序,宽松而不失质量,自主而不失关怀,引导学生正常完成学习过程,逐步减缩遗留生的数量和范围,提升办学质效,实现办学体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