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琳
“两教一保”是幼儿园中基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单元。教师们性格不同、行事风格存在差异,配合的默契程度,影响着班级氛围的构建。因为一群孩子,许凤和王遇婷在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南京一幼”)成为一对搭档。
“许老师非常温柔,作为主班教师,她总是肯定和鼓励新人。”
“王老师活泼可爱,做事积极,很爱思考。”
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搭档”时,她们侃侃而谈,初见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当听到对方给予自己的评价时,她们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好像进入了夸夸群”。
搭班一年半的时间,从陌生到熟悉。在工作中,她们成为对方的“神助攻”,在生活中,她们已然是彼此亲近的家人。关起门来聚焦孩子的大事小情,在观察和探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拉家常,多分担,加速同频
作为主班教师,许老师十分重视班级氛围的营造。在她看来,温馨的集体氛围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并且学会爱别人。为了缓解新进班的王老师的局促感,让她尽快适应班级环境,许老师鼓励她多花时间与孩子们互动,结合班级近期发生的事情及孩子们的表现多交流。同时,许老师以“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也借机了解对方在教育理念方面与自己的契合度。“一起搭班,依靠的就是默契,默契源于两个人思想观念的契合。”许老师如是说。
研究生毕业的王老师,已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产假休满后返回工作岗位,她在搭班工作中依旧保持着勤学善思的习惯,并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带着思考沟通。不同于简单地询问“这样做可以吗”“应该怎样做”,王老师通常带着自己的想法倾听主班教师的意见,深入探究做法背后的原因。
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彼此商量、互相信任、随时补位。面对日常琐碎的工作,“分工不分家”是她们的默契。王老师进班初期,许老师鼓励她先积极参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在1-2周的“适应期”里多观察、多互动,尽快熟悉孩子们,并且有选择性地参与班级的各项工作。许老师在及时给予王老师适当的方法引导外,承担班级的主要工作,如主题活动的探究、创造性游戏的开展等,她希望王老师通过观摩了解班级活动的推进情况,理解关键性问题对孩子们活动的促进作用,领悟自己的教育观念在班级活动中的渗透。“适应期”过后,王老师带着观摩后自己的思考逐渐参与到更多活动中。主班教师在经验方面更有优势,配班教师是新鲜血液,通过高频沟通,她们逐渐熟悉对方的性格和做事方法,将步调调整一致,一起成长。
多想一点,多做一步
跳绳活动结束后,王老师组织孩子们按部就班地收跳绳。有的孩子因为动作不熟练收得不好,有的孩子掌握了方法却草草了事。这一幕刚好让开会回班的许老师看在眼里。她走近孩子们,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唱起了儿歌,一句儿歌对应一个步骤,耐心地引导孩子们回忆集体讨论过的收好跳绳的正确方法,然后鼓励缺乏耐心和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孩子继续尝试,并请已经掌握方法的孩子作为榜样帮助同伴、分享经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收跳绳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看似平常的小事,给王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近午休时间,许老师没有忙着喝水吃饭,而是先看到孩子们,用适合孩子们的情境性语言交流“如何将跳绳收得更好”。年轻教师有时容易忽略这样的小事,而许老师却看到了背后蕴含的教育价值,及时用正面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将事情做好。敬业之余,这种对孩子的爱及教育的智慧,深深打动并影响了王老师。
“针对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或出现的问题,年轻教师的解决方法通常是即时处理,我习惯多想一步,让孩子们从小事中积累经验。”许老师希望自己的做法能给教师们带来启发。以收跳绳这件事为例,她首先想到,没有绕好的跳绳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容易绊倒孩子们。同时,绕跳绳本身可以锻炼手部力量。掌握缠绕的技能,能为孩子们后续学习系鞋带、捆绑东西做铺垫。最重要的是,她希望孩子们通过收跳绳这件事懂得做事应有认真的态度,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于一位成熟教师而言,坚持关注一日生活中的细节,时刻思考孩子的哪些行为可以挖掘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本能。用儿歌的形式让孩子们将绕跳绳的方法内化,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王老师对收跳绳事件的反馈,同样给许老师在搭班合作的问题上带来了启发:当主班教师以满满的责任感面对孩子,眼睛盯在孩子身上,自觉捕捉细节,不断思考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人。
打开沟通的心门
为满足大二班孩子毕业前夜宿幼儿园的愿望,教师给孩子们创造了机会,让他们自主筹备“勇敢者之夜”活动。孩子们讨论、合作,共同布置了灯光带、气球墙,一起搭帐篷留宿,兴味盎然。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想要在幼儿园再夜宿一次。于是,当孩子们筹备毕业典礼时,许老师鼓励他们把“勇敢者之夜”搬上舞台,再现那个难忘的夜晚。星光下,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共同回忆三年幼儿园生活,将自己对同伴、教师的心里话说出来、演出来。为了让全班孩子参与其中,并烘托舞台效果,“搭帐篷”夜宿的环节加入了舞蹈动作,需要配合音乐,而且要同时适合男孩子搭帐篷和女孩子跳舞。許老师提出音乐要热闹、能烘托忙碌的氛围,而负责舞蹈编排的王老师对音乐节奏有自己的需求。一番筛选后,王老师将选好的音乐放给许老师听,许老师觉得和理想中有差距,却没有直接否定,表示可以一起再找找。两个人坐下来不停地听,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找到了大家都相对满意的音乐。
“开放、接纳、尊重的态度,是遇到问题和观念不一致时,能够平和、顺畅沟通的基础。”这是许老师和王老师配合默契的“密钥”。
用“一言堂”的方式带班,主班教师独自安排所有事情,不留商量的空间,会限制配班教师的发展,许老师深谙此道。奇思妙想一定诞生于“众议堂”,许老师相信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和独特优势,有经验的主班教师也依然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年轻教师互相成就、共同成长。而作为仍有上升空间的配班教师,当自己提出意见时能被尊重和悦纳,内心便有了一股力量,愿意更加积极地为班级贡献力量。
提到这场毕业活动,王老师表示:“雖然最初我找的音乐许老师听了不满意,但是她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否定,说我选的音乐不好,而是说我们再一起找找看,并且和我一起坐下来交流。”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不一样,许老师处理不同意见时温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配班教师“工作成果不理想”的失落,让人更容易接受并筹谋理想的解决方案。积极的表达氛围,使配班教师敢说、愿意说,就事论事。“许老师是个特别不怕麻烦的人,规划活动时,我经常担心准备起来复杂会被否定掉,但她评判的标准是有益于孩子成长,只要符合这一点,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你。”在王老师眼中,许老师对孩子的爱让她钦佩和动容。这份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让她们在意见冲突时,不会曲解对方的意思,彼此间更多了一份理解。
心领神会,默契搭配
“生活在南京”主题活动,是南京一幼为了培养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而开展的。以往都是由教师提供调查表,预设一系列问题,对孩子们的关注内容进行引导。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许老师和王老师采用了“空白调查表”的形式,让孩子们不受成人的干预,走进南京的大街小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感兴趣的东西。回收的调查表让人十分惊讶,孩子们观察的内容和记录的形式如此丰富多样。在王老师的组织下,一场调查表分享活动展开了,孩子们对着投影仪上的调查表介绍着自己的探索心得。
从旁观察的许老师发现,一个孩子正在分享南京美食,并且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在每个格子里画上一种美食。调查表上密密麻麻的格子,令人感受到南京的美食之多。她突然想到,除了调查内容本身之外,能否让孩子们在分享中有更多的收获?于是,许老师介入了王老师组织的分享会。
许老师:“你们从这张调查表上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发现了表格!”
许老师:“这个表格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许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方法让孩子们感受记录方式的多样性,当他们需要记录的内容很多时,可以借用“表格”的形式。孩子们所使用的好方法,经过教师关键性语言的提炼,达到了经验共享的目的。
王老师立刻从这段小插曲中领会到许老师的教育要点,带领孩子们转变了分享的方式,加入了“从小朋友的分享中寻找秘密”的环节。每个孩子完成分享后,王老师都会追问“我们从他的调查表上能发现什么小秘密”,引导孩子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小朋友调查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帮他们提炼记录方法。有的孩子画了一只“梅花糕”,旁边配有文字记录,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了解了这段文字记录叫作“图示”,图文并茂也是一种记录方式。当看到有的孩子为了解城墙上的秘密,在调查表上记录下爸爸为自己讲解的对话时,王老师引导孩子分享对话内容,同步给孩子们讲解了“对话”这种记录方式。
“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小伙伴采用了怎样的记录形式、通过自己的描述总结记录方法,教师从旁协助,这样他们得出结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是对他们观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两位教师这样总结这次的主题活动。
细心观察捕捉教育契机,不错过任何一个促进孩子们能力发展的时机。在许老师和王老师的默契合作下,孩子们习得了多种记录方法并内化,在之后的观察记录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尝试运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成人的一举一动,无不以环境所特有的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在幼儿园中,幼儿是在模仿教师的言行中发展的。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搭班教师和睦相处,营造有爱、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采访手记
在南京一幼的两位教师身上,我们看到,幼儿园既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在磨合中达成默契,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无疑是教师们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