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模式探讨

2021-01-05 19:42李鹤
科技风 2021年35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风险投资绩效评价

摘 要:随着国家建设向创新型的不断深入,在政策制定层面国家提倡开展科研成果转化评价工作,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其科研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本文分析了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四种主要模式以及各自的优劣点,将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并一一分析了每个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其他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提出了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改进对策,包括增加企业市场化需求的项目数量、完善改进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建设中试基地、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和风险投资等。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评价;市场需求;绩效评价;中试基地;中介服务;风险投资

2009年6月,国家标准GB/T22900-2009《科学技术项目研究评价通则》的发布,该标准是当前我国关于科技项目(或成果)评价的唯一国家标准。《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指出,近三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正在快速增长,2010—2019年,我国发表SCI论文301.91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其中2019年发表SCI论文49.59万篇,比2010年12.15万篇高3倍多。2020年12月中国电子学会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6%,而西方发达国家为50%左右。因此,值得我们思考: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到底该如何评价?

1 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所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分析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指将论文、专利等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现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内部转化、外部转化、合作实施等多种模式实现。因此,可以将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分为校办产业、技术转让、校企合作和科研计划等四种模式。

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作为市场交易行为,不管是校办产业、技术转让、校企合作、科研计划之中的任何一种模式,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基础研究阶段,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研发等;(2)中试阶段,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的试产和运营等;(3)市场开发和产业运作阶段,即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等。因此,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现存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1.1 基础研究阶段

1.1.1 课题制主导的科研体系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2002年之后,我国开始施行课题制管理的科研计划管理模式,高校科研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财政拨款。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的课题研究申请多数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兴趣的使然,某一项课题研究的结题相当于任务完成,课题中申报的专利发明却很难进入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操作流程,直接导致能够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课题少之又少。

1.1.2 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绩效评价中,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两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但是,科研成果转化却未能作为量化考核指标,导致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主要放在以论文发表为目的的基础科学研究上,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被科研人员大大忽视了。

1.2 中试阶段

1.2.1 中试环节薄弱

中试阶段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体产品或服务的准备阶段,是产品从理论走向实践,从高校或科研院所走向市场的过渡环节。然而,我国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却未能重视这一环节,各研究机构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中试现象,也没有做好中试基地的建设。

1.2.2 科研成果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各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着大量科研成果“潜力股”待发掘,然而,现实中企业并不够深入了解这些科研结果是否能给自身带来更大价值,各科研机构也很少有针对性地向外界宣传推广。

1.3 市场开发和产业运作阶段

1.3.1 科技中介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欠缺

科技中介机构作为衔接各科研机构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性作用。科技中介机构不仅可以向各科研机构提供最新科技进展动态,还可以提供市场需求最前沿信息。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多数为政府出资成立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技术、咨询等基础服务,鲜有个性化推荐、创业培训等服务,这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中既缺乏能追踪市场需求又能掌握最新科研动向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1.3.2 缺少科研成果产业化资金支持

依据国际领先科研成果转化的经验,一项科研成果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比例相差数十倍量级,这就意味着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在产业化运行阶段已经被大量消耗。虽然我国近年来已经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到科研项目中,但仍远远无法满足支撑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资金的需求。

2 国外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借鉴

2.1 美国

STAR METRICS是“是美國再投资中的科学与技术测度研究在创新、竞争力以及科学上的影响”简称。STAR METRICS项目旨在开发统一的、可审计的、标准的基于科研机构现有数据的测度科学投入在就业岗位创造方面的指标。第一阶段收集的数据不涉及个人。作为一个自愿参加的项目,项目对参加的科研机构来说并不难。项目团队与科研机构协同工作,在项目的每一个步骤上提供信息、指导和支持,第一阶段设计的相关指标体系包括投入指标(科研经费信息、子经费信息、间接成本信息)和产出指标(具体人员信息、供应商信息)两个A级指标及若干B级指标,STAR METRICS项目团队通过收集这些指标下的相关数据,将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比例相关联,并运用数据模型计算和评估出科研的投资对科研和社会的岗位就业所产生哪些影响。STAR METRICS项目在第二阶段的旨在开发用于测度联邦科学投资在科学知识、社会效益、劳动力产出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对科学知识的影响主要通过公开出版物和引用数量方面的指标来表达对社会效益影响可以通过构建健康指标以及环境影响因子等方式表达对劳动力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学生流动和招收等方面表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可以通过跟踪专利以及新公司的创建和发展路径等表达。与第一阶段相同,STAR METRICS团队在第二阶段通过制定评估指标,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将投入与产出相关联,测量科研投资在上述四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2.2 英国

2014年,英国开始实施“卓越研究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科研质量评价新体系。它取代了在英国实施了20年之久的“科研评估机制”(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REF评价的内容更倾向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更注重科研活动对社会、经济以及知识传播所做出的贡献及意义。REF新体系的出台与近年来文献计量应用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评价系统更公平更客观。REF的评价标准以科研成果的质量为核心,即总质量的实际概况,下设科研成果的实际产出、影响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指标。科研评价的过程是由第三方机构来实施的,英国政府实际上是不会直接参与的。总的质量评价结果及每份材料的质量评价的发布都需在提交机构领导反馈后才能进行,同时发布的还有评价阶段中专家组的会议记录,以告知公众专家开展工作的过程。

2.3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施行的是动态的“PDCA”循环评价机制,该机制更加注重科研项目所产生效应的多维化,项目整体评价指标不局限与论文和专利,还涉及“项目经费是否合理使用”“对全球科学界所带来的贡献与研究推动效应”“对外科技合作的进展情况与联合研究开展情况”“人才的培养与运用”“是否解决了关键性资源稀缺问题”等等。通过整体的动态分期评估,所反馈信息,促进科研机构在资金、人才、设备使用方面不断完善不断优化,并根据结果作出对研究者的奖励、经费的支持与分配优化调整。日本高等院校相关学科进入COE的审批程序,实现了行政职能与执行相分离,由学术振兴会替代文部省制定的具体实操方法,并通过听证会制度加强了整个流程的透明性。评审人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包括了社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界及其他社会专业人士。经过全方位主体对高校申报人的领导能力、科研水平实力与科学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意见讨论交换,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性。

3 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对策方案

我国科研成果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现科研成果的内在价值,其体现在科研成果的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科研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评价发现该科研成果对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贡献;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成果评价发现该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贡献。二是促进人才培养,通过科研成果评价,能够判断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质量,能够判断人才发展的阶段和水平,进而激发研究者从事科研研究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在研究领域成果的质量。借鉴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模式,结合我国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校企合作渠道、合作模式、绩效评价体系、中试基地建设、中介服务市场、风险资金支持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3.1 畅通校企合作渠道

同等重视面向应用科学和面向基础科学的项目方向研究,鼓励企业参与到项目的联合申报,适当加大应用科学项目的资助比例,支持筹建信息对接平台,同步完善企业需求数据库和高校科研成果数据库,降低参与各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和对接成本。此外,还应引导各科研机构建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对其运行模式、流程以及体制等在试点中进行不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进行联合,共同研发、对成果进行应用与推广,以及借助“互联网+”的浪潮,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难题竞标等活动,实现各科研机构能承接更多来自企业的项目,扩充研发资金,实现科研效率的提高。

3.2 变革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绩效评价体系

对各科研机构现有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加强对考核过程中的科研成果转化数据量化指标衡量,构建一套能够涵盖各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绩效考评体系,从而激发他们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而规范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及扩大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在经济薄弱地区,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调动科研机构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元化方式引进人才,最大程度发挥其潜力,促使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从而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

3.3 推进中试基地建设

重视各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鼓励各方主体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开展中试基地建设,尤其对于开展中试基地建设的企业,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贷款、资本融资、土地政策等扶持,加快推进科研成果顺利实现转化。强化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为帮助企业与各科研机构之间实现更加紧密的、融洽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应当在“黏合剂”和“润滑剂”的角色中灵活转变,组织各科研机构通过整理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实现供需对接,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3.4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市场

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营利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在机构数量方面寻求进一步突破,鼓励更多企业开设相关科技服务。此外,在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方面,鼓励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提高现有服务能力,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建议各省份成立第三方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机构,科研评价机构最好为非官方机构,评价机构评估工作应独立运行、独立完成,第三方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各科研机构的各项审核与评估,包括学科水平评估、学科专业评价、办学水平评估、博士点申报评估、学术成果奖励等。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国家主管部门负责对第三方科研成果转化评估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

3.5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建立各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引导鼓励投资者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各类风险资金对于科研成果的扶持促进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科研成果转化风投基金退出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风投机构予以政策方面的扶持。

参考文献:

[1]戚湧,朱婷婷,郭逸.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模式与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184-192.

[2]李文涛,段珺,高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66-67.

[3]杨栩,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8:106-108.

[4]常旭华,李晓.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模式、共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8,40(5):519-527.

[5]廖帅,葛梅,苏雪晨,吕卉.我国不同区域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基于分类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01(2):38-42.

[6]陈敏,王軼.破“五唯”政策视角下的学术成果评价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梁晶晶.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分析与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7):230-232.

作者简介:李鹤(1989— ),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科研鉴证。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风险投资绩效评价
风险投资企业关系嵌入与投资绩效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A Private Practice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2018年一季度中国理财市场需求潜力地区排名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