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宙++徐新爱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当前高校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为需求,明确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柔性培养”的培养理念,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构框架,并给出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市场需求;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47-03
Research of Market Demand-oriented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HU Qi-zhou, XU Xin-ai
(Maths&Computer Science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demand.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computer applied training in college, a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or market demand was proposed. The training mode puts forward to the market-guided management model, and clear about the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he principle of talents training is to reinforce basic, strengthen the practice,highlight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implement flexible management. Meanwhile,this paper gives cultivation framework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actice and co-culture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Key words:market demand; computer specialt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已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大公司、企业单位对于创新性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根据计算机行业需求状况,如何调整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当前,我国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短缺局面。既缺乏高级的IT人才,又缺乏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从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招生规模可知,从2003年开始,高校对计算机类专业招生计划数在增加,而最后实际招生的数量却明显减少,这表明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在不断进行招生规模的调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难于就业是一个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计算机毕业生的数量过多或质量太差,而是因为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和结构不合理[1,2]。
从工作性质来划分,计算机人才可分为三类:计算机研究型人才、计算机工程人才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于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三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几乎还是空白。而从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来看,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然而,当前计算机人才的结构却呈现橄榄型。这个现象表明,高校等机构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供应还无法满足社会实际的需要。从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目虽然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仍然难以满足IT行业快速发展需求。
2 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在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针对性差。例如:课程体系设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未来获取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和重点,而是偏重于理论性或学术性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这种不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必能会与现实计算机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应用能力方面都无法适应计算机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需求[3]。
2.2 教学实际环节仍延续原有的学科体系
当前许多高校在计算机教育专业设置上,仍然延续或套用原学术型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改组或调整。特别对于那些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虽然表面上进行了改制,但由于转型不久,在专业设置和结构模式上,还是延续原有学术型本科的教学方式和学科体系[4]。即使是一直从事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而言,也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压缩饼干”,在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方面,基本上还是按照“三段式”的课程结构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式。这种课程结构模式适合计算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与计算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规律不相适应。
2.3 高校人才培养与计算机行业需求难以对接
笔者认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行业需求难以对接,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
1)计算机人才培养跟不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赶不上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速度,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滞后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方面,高校的实际培养脱离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2)学校与计算机公司企业缺乏深度的合作。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与计算机行业企业公司进行了交流和合作,但从合作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并没有进行实质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公司企业不关心办学育人,对教育参与程度不足,因此,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过程不了解,因此导致人才招聘中较为被动;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公司对计算机人才需求不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
2.4 师资建设滞后、缺乏“双师型”的师资
从目前众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背景来看,绝大多数计算机教师都是在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种模式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比较重视对学术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实际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5]。而且,这些计算机教师中,其中有不少教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背景,属985和211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虽然,他们有着高学历和丰富的学术经验,但大部分教师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实践经历。。他们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向讲台,即便已经从教数年,也从未曾到IT公司或企业进行实践。这种缺乏计算机行业的从业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师专业实践性素养不高。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从“教”方面就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3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框架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和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如何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上,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市场对计算机人才所需,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定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到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作为一个劳动者,首先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上,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将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结合。
2)培养理念: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应该综合“创新”和“市场”要素。在人才培养上,应该以“创新”和“市场”为人才培养的支撑点,做到“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柔性培养”的培养理念。
3)课程体系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计算机产业的特点,结合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构建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4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4.1 优化课程设置,建立“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建立“柔性化”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组模块、专业实践课程组模块、专业任选课程组模块和认证课程组模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课程学习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完成固定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以外,还需要完成专业选修课和认证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选修课和认证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毕业的去向,可以从中自由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我们学校推进的“2+2”课程学习实施方案,要求大学生需要在前2年时间内完成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的学习,后2年需要完成对专业实践课程和认证课程的学习。认证课程主要是与国际、国内知名IT公司或企业进行合作,开设的一些行业认证课程,课程的学习,将纳入到选修课的学分中。学生完成相关认证课程学习,进行认证考试,便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证证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纳入IT公司或企业的优质课程,构建合理的认证课程组模块,使学生的学习与市场连接,以此达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就业能力。
4.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6]。然而,要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教学实践平台。为了配合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给予必要资金的投入,并且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革新。
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大学实验室是高校师生进行科研工作和进行试验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的产出地。它对于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对于实验与实训室的建设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多个计算机专业类实验实训室,并且为每个实验实训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其中包括:网络安全实验室、软件设计实验室、高端动画设计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等。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更新频繁的行业。在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上,必须要与IT行业进行对接。目前学校还积极与校内外公司、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密切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多个。
这些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合作,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
4.3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在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方面,应以计算机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双向互动的合作机制。在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具体的做法为:
1)跟踪市场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动寻求与合作的IT企业或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做到适时调整;合作企业,也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协助学校进行课程体系的制定,从而形成校企双向的互动和培养机制。
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调整实践培养体系。学校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合作的IT企业或公司进行在岗实践,让学生与IT行业实现“零距离”的接触。或者,让合作的IT企业或公司,选派工程师将企业真实项目带入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3)以“市场”为导向,更新和调整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目前,我校的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均为学术型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虽然有着高学历和高学位背景,但是在项目实践和工程应用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学校也不定期的组织计算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祁鑫, 梁鸿, 苏兴.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4):84-87.
[2] 王付山. 基于市场需求的 IT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9):87-88.
[3] 游庆祥,邢会敏.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时代教育,2011(1):78-80.
[4] 段文秀. 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2(4):119-120.
[5] 孙冬,郭祖华. 基于市场需求的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66-69.
[6] 彭勤革, 薛克昌, 吕敏.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