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融合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策略探索

2021-01-05 08:17王勤芳
考试周刊 2021年96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历史

摘 要:研学旅行课程刚刚起步,大多数学校对于课程如何实施缺乏经验,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无从下手。文章就目前研学旅行的困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着手探索研究如何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等,采用“历史+学科融合”方式,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农村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的探索。

关键词:研学旅行;历史+学科融合开发;研学课程;溧阳1号公路

自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起,研学旅行呈现爆发式增长,社会研学机构野蛮生长,然而实施研学的主体——学校的反应却明显滞后且动力不足,这就使得当前的研学旅行活动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

一、 农村地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困境

随着上级推动,近两年当地学校纷纷开始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绝大多数学校只是简单地交给旅行社组织,使研学旅行课程成为闹哄哄的游乐活动,缺乏内涵和育人功能,课程实施极不规范,课程评价几乎没有。因此,当前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最大的困境就是急需研学旅行课程和专业研学导师。所以,培训专业研学导师和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 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和开发途径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活动,其本质是综合实践教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规范的实施过程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定位,是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根本,也是科学开发和设计课程,规范有效地实施课程的重要前提。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定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简言之,研学旅行就是“研”“学”“行”“育”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连续性和跨学科(即综合性)的特点。它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多学科融合开发。研学旅行目的地大多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采用历史+学科的融合开发方式。

研学旅行课程刚刚起步,大多数学校对于课程如何实施缺乏经验,尤其是农村学校。文章就目前研学旅行的困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探索研究如何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等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为开发课程,本人首先采取线上线下多管并用的培训方式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理论学习,掌握开发课程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假期亲自体验并考察精品研学旅行线路的开展情况,了解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现状;接着广泛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深入实地了解全市各地的研学旅行资源。最后结合当地资源和学科特点,选择以“溧阳1号公路”为纽带,串联起全市各个乡镇的研学旅行资源,采用“历史+学科融合”的方式,探索开发系列研学旅行课程,得到上级好评。

三、 以“带你走遍溧阳1号公路——走进上黄”为例谈谈课程开发策略

(一)研学主题的确定,以“铸魂育人,正面引导”为活动设计宗旨

皮亚杰把教育定义为连接双方的关系,“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使学生通过主动研究、学习和旅行亲历,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步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想首先应该从热爱身边的家乡开始。爱家乡就必须先深入了解家乡,因此,我把“带你走遍溧阳1号公路”的研学旅行系列课程的主题定为“我爱我的家乡——溧阳”,通过系列研學旅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自然美景和新时代建设成果,为身为溧阳人而自豪,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进而形成“三大认同”和“四个自信”,并立志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二)研学资源的选择,以“凸显主题,抓大放小”为活动设计策略

溧阳自秦设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本地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溧阳正在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依托原有乡村道路改进设计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彩虹公路——溧阳1号公路,全长365公里,连接全市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23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对外快速连通周边7个县市。初步构建起“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大旅游”格局,有力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以三山(南山、曹山、瓦屋山)两湖(天目湖、长荡湖)为中心,连接沿线的旅游景区、特色田园乡村,以路引景,为景串线,自然景观丰富,“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成为网红打卡公路。

《走进上黄》为课程之首,主要原因是上黄镇位于溧阳1号公路东北端,拥有人类历史上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一种——中华曙猿遗址公园,以历史发展为脉设计课程体系。上黄镇还拥有许多名胜古迹,本课程选择研学资源时以“凸显主题,抓大放小”为设计策略,以最具代表性且安全至上原则,另外选取拥有丰富的研学资源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南山后村,以此3个景点设计行程为一天的研学旅行课程。

(三)研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以“紧扣主题,突显课程特点”为设计原则

研学活动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题立意是整个活动的灵魂,它们决定了活动的方向与品质。研学旅行活动要从内容中心转为意义建构,要以学生的有效获得来体现研学旅行活动的意义。课程的目标制定和内容选择紧扣“深入了解家乡,我爱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同时又突显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内容选择及活动方式设计体现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走进上黄》为例,课程三维目标紧扣主题,如知识与能力目标突显综合性和学科的融合性。历史:了解上黄(南山后村)的历史渊源,知道中华曙猿及其重要历史地位,了解考古发掘的相关知识;知道与上黄相关的历史名人及其故事。地理:了解上黄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范围、区域内工农业发展概况。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南山后村为代表,了解新时代家乡新农村建设规划理念。生物:游览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南山后村,认识江南水乡的主要动植物,生态建设成果;参观水产养殖基地,重点了解螃蟹的习性及养殖技术和收益。美术,了解黄若舟对书画艺术作出的贡献,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体验学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建筑:以南山后村为代表,了解中国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特点,学习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策略原则。戏曲:以杨企雯代表,了解著名地方剧锡剧的前世今生,体验学唱锡剧名曲。语文:收集了解关于上黄地区的名家名篇,诵读欣赏并尝试创作歌咏家乡建设成果的诗词。劳技:了解上黄的特色美食,学做一道自己喜欢的美食;了解木工工艺,创制上黄主题文创作品。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文献资料、辅助制作各类数字影像作品。道法:了解家风家训建设等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新农村建设成果,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突显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收集资料了解上黄镇的乡土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概况、其他乡村旅游研学活动项目。2. 提出探究问题,结合资料分析整理信息,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假设:提出改进和创新建议。3. 亲自体验调研,修正问题解决方案。4. 归纳总结,完成调研报告。情感态度价值观紧扣主题,突显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研学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并树立从小为家乡建设发展做贡献的美好意识,体悟工匠精神,体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四)研学活动实施过程,以“渗透素养,服务学养”为核心任务

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在于丰富学习经历,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涵养家国情怀。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使命,真正做到有效“服务人生”。研学旅行活动的使命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据此围绕具体研学旅行活动任务和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研学资源,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真实的自然场景中学习知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汲取人类智慧、增强责任意识、涵养家国情怀。教师设计活动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研学活动方案,要指向全体学生,指向学生发展的所有领域,即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认知、能力、情感、德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行前准备、活动中和活动后汇报总结及评价,每个过程都以“渗透素养,服务学养”为核心来组织活动。

1. 初识上黄(行前准备阶段,上好行前课程)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特长选定探究课题,提出探究的问题;结合选题组建合作探案小组,做好分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师生共同讨论,选定研学资源设计好研学路线和安全出行方案,做好出行工具准备等工作。

2. 解密上黄(活动探究中)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研学旅行方案和自己的选题,进行学习探究活动,记录好探究活动的过程。各学科教师及时做好指导工作。

3. 研学课程评价(行后总结评价汇报)

《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評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原则: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另外要做好写实记录、建立档案袋和开展科学评价。

结合以上课程评价要求,设计以下3种评价方案:

(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学生评价分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置于研学手册本单元内,教师评价表在随队导师处。

(2)成果性评价:成果性评价由研学导师完成,以质性评价方式为主。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的总体评价,用描述性语言具体评价比较好,尽量少用量化数字评价。

参考文献:

[1]曹小芹.基于区域文化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探析——以南京为例[J].智库时代,2019(23).

[2]朱琼琳.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5).

[3]钟业喜,吴筱恬,熊小英,等.对研学旅行基础能力建设的探索[J].地理教学,2019(10).

[4]冉源懋,王浩霖.研学旅行的英国实践及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作者简介:

王勤芳,江苏省溧阳市,江苏省溧阳市汤桥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历史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