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利用研究

2021-01-05 06:27张艳花陈淑英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分析类图书图书

肖 汉,张艳花,山 洁,陈淑英△

(1.青岛大学a.商学院,b.图书馆;2.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外国语学校)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对电子读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1]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加大数字资源建设比例。尽管如此,纸质图书仍是高校用户访问的重要资源,是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图书馆用户进入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的频率大幅下降,这种状况覆盖大部分种类的图书,这就需要图书馆积极探索,变革自身的流程与服务。[2]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从图书借阅原始数据入手,分析用户的阅读倾向、阅读习惯及图书流向,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借阅图书分布情况探究图书的利用情况,从而完善和优化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配置,创新馆藏图书借阅服务。

1 理论基础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是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绘制网络图,通过对于网络中关系的分析,探讨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研究个体到整体属性的节点关系特征。[3]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合著网络的研究。如,Newman用复杂网络方法对生物医药、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合作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介数的测量来确定科学合作网络中最有影响的科学家。[4]二是引文网络的研究。如,Leydesdorff利用Pajek软件以图谱的形式分别展现了三种期刊在引文环境中与其他期刊之间的引用关系。[5]国内的社会网络分析己被运用到合著网络研究、引文网络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及图书馆资源配置等众多领域。鲍杨等选取了CSSCI数据库中情报学领域近十年的论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对 “小团体” 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6]岳洪江等对管理学期刊同被引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网络的密度、中心性、k核、中心—边缘结构等量化特征。[7]包昌火首次将人际网络分析引入竞争情报工作的研究中,为人际网络在竞争情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8]王平研究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9]高凡等研究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图书馆资源配置中的运用,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分析图书馆联盟,从社会网络资源配置的角度得出联盟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0]关思雨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读者阅读选择风向标。[11]

本研究基于用户的图书借阅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图书借阅网络,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中对节点重要性的评价方法研究用户图书借阅行为。[12]以读者借阅图书类型为属性依据,挖掘用户学习期间的图书需求结构,并以核心地位属性为依据进行网络结构分析,获得不同活跃度的图书类别,从而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13]

2 研究过程

2.1 数据选取

本研究从某高校的本科生中随机抽取500人,覆盖抽样学校的全部专业。从图书借阅系统日志中提取用户从一年级到四年级8个学期的图书借阅数据,共计11,643条记录,具体包括读者姓名、专业、借阅日期、归还日期、操作类别、图书类别、题名等信息。

2.2 图书网络结构图

笔者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提取图书借阅数据,定量测度图书借阅路径和偏好,构建图书网络结构。图书网络结构是由不同图书(即点)和图书之间借阅过程中发生的联结(即线)组成的集合,反映了图书借阅的空间状态,体现了图书借阅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14]笔者根据借阅数据,构造数据矩阵,统计出22类图书(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间被相互借阅的次数,得到赋值矩阵(见表1)。在赋值矩阵的基础上进行二值化处理,对比分析后选择2作为断点值,得到二分矩阵,通过UCINET中的Net Draw工具绘制图书网络结构图(见图1)。图1直观地展示了个体间关系、 “微观” 网络(即一本书)与 “宏观” 结构(即整个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间的关系。用户的借阅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专业、性别、年级、兴趣爱好等紧密相关的,用户的借阅行为相互重叠,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图书网络结构图。由图1可以看出借阅高频类图书和低频类图书,且不同类型图书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图书馆从这些关联中可以分析用户的借阅目的与需求,从而为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表1 22类图书互相借阅矩阵

图1 图书二分矩阵网络结构

3 数据分析与讨论

3.1 整体图书网络结构分析

(1)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目与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数目之比,反映各点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则各节点联结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越多,网络效果越好。[15]图1可见,各类图书联结较少,图书网络密度较低,也就是说,各类图书之间借阅关系不紧密,用户所借阅的书籍种类较分散,阅读拓展空间较大,这也和抽样用户来自不同专业有关,因此用户所需图书种类不同。

(2)中心势。网络中心势揭示的是整个网络中各个点的差异性程度,因此一个网络只有一个中心势,中心势大小反映网络结构的均衡性问题。[16]由表2可知:①程度中心势相对较高(内向程度中心势和外向程度中心势一致,均为47.166%),表明此网络比较对称,图书节点分散,较多图书节点通过部分核心图书节点发生联系;②中间中心势较低(14.87%),说明有图书节点为孤立点,这类图书几乎无人问津。

3.2 图书节点结构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图书网络进行分析,中心性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之一,通过计算节点的中心度来评价节点的重要性是对行动者具有权利或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的量化表示。[17]

(1)程度中心度。程度中心度反映某一图书节点与其他图书节点联系的紧密程度,衡量哪些节点处于图书的网络中心地位。表2显示,T、I、H、K、O、B类的图书内外向程度中心度均在13以上,远高于C、G、D、J类图书节点,说明这些图书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对其他节点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也就是说,这几类图书的用户需求相对比较大,这与抽样学校学科专业分布一致。

(2)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衡量某图书节点对其他图书节点的控制和依赖程度。表2显示,T、I、O、H、K类图书中间中心度均在20以上,说明这几类图书对其他图书节点的图书控制能力较强,居于图书网络的核心,是馆藏资源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部分。

(3)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衡量图书节点的通畅程度,接近中性值越大,则与其他节点的疏通性越好,联系越紧密。T、I、H、K、O类图书节点内外接近度较高,说明不同的图书借阅组合一般都包括这些图书节点;内外接近中心度相差较大,存在孤立点V(见图1);有些点的外向接近中心度的值大,内向接近中心度的值小,说明这些图书节点与核心图书类节点联结,较少依赖于其他图书节点。通达性较好。

3.3 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衡量整体网络的凝聚性大小,分析网络内部的子结构,[18]找到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度凝聚力的节点集合,判断哪些图书联系紧密,深层次透视图书组合的选择。分析表明,图书网络中存在7个凝聚子群及不同节点群的相关密度(见图2),图书网络中存在3个子结构的内部关系紧密。其中,第2节点群内部联系密度最大,为0.950,说明第2节点群内的各类图书借阅流动频繁,联系较紧密,被读者借阅的频次最高。第2节点群由I、T、F、K、B类图书组成,是中心性分析中的核心节点,与节点群内其他图书节点都有联系,在其影响和支配下,图书之间流动较多。第1节点群的密度为0.450,其内部组成的图书节点与第2群内图书节点近邻。此外,第3节点群节点间的密度系数为0.150,仅次于第l节点群。

表2 图书网络中心性分析

图2 凝聚子群组成

另外,群体网络中含有2个成分组成(见表3)。成分1由A、B、C、D、E、F、G、H、I、J、K、N、O、P、Q、R、S、T、U、X、Z类图书组成,成分2包括V类图书。也就是说,成分1内的21类图书组成的小团体内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组合,而V类图书与其他任何书不存在交流,处于独立的状态,这与前述研究结论一致。

表3 成分计算结果

利用UCINET 6对成分1作K—丛分析计算,设定子群中每个点都至少与除了K个点之外的其他点直接相连,找出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小团体,通过反复试验、不断判断,选择K为2,最小的团体不得少于7个节点,得到17组小团体(见图3)。①不同类型图书具有较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反映用户的 “图书足迹” ,用户阅读既有专业性,又有广泛性;②不同专业用户借阅图书和学习课程相关,专业不同借阅的图书类型也不同;③17组小团体中都包含B、H、I三类图书,说明不同专业用户有相同的课程,并且用户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养。综上,对用户借阅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关联,从而进一步挖掘分析用户的阅读倾向和需求。

图3 小团体列表

4 结果与启示

4.1 满足需求,合理规划

(1)依据读者需求结构建设馆藏资源。分析整体图书网络结构可见,该图书群体网络的密度和中心度较小,用户借阅图书较分散,所借阅的图书之间借阅关系较少,处于核心地位的图书显著性不够突出。这说明用户基本是以本专业图书阅读为主,专业图书交叉相对较少,图书覆盖面较广。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时应根据用户的专业、年级及性别等划分阅读需求,分析读者借阅行为,优化资源建设、资源组织、资源使用、资源管理,构建学科体系完整、重点与特色突出、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协调发展的馆藏资源体系,推进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科学化发展。

(2)加强资源建设规划,满足学科发展。总体上看,图书网络节点间分布不均衡,很多点之间没有连接,大多数图书节点需要通过核心图书节点发生联结,即专业不同的用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书需求,但其读书的重点较明显,也就是说T、I、O、H、K这五类图书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其借阅量较大,这也符合抽样学校学科分布和用户人数。这五类图书充当着集聚点、辐射点以及枢纽点的重要角色,这为T、I、O、H、K类图书购置提供了充分依据。因此,图书馆应建立科学高效的资源采访体系和机制,加强资源建设规划,根据学科设置不断丰富图书馆资源存量,并在兼顾各个学科需求的同时,重点建设服务 “品牌学科” 和 “优势学科” 的文献资源体系,使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种类、数目更为科学合理。

(3)关注零借阅量图书,合理优化资源。根据斯多利亚洛夫对零借阅文献概念的界定, “零借阅图书” 主要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图书馆馆藏中某种一次都没有被读者借阅过的图书,在本次调查中即为V类图书。[19]图书资源存在零借阅的情况,一方面与抽样学校专业学科设置相关,另一方面也和图书馆图书资源采购质量和流通策略等有关。图书馆应定期分析用户借阅数据,掌握热门图书和零借阅量图书情况,及时调整购置策略,合理优化资源。另外,可结合特定的宣传、讲座、学习阶段及双创项目等将零借阅量图书推送给用户,提高这部分资源的使用率。

4.2 以人为本,创新服务

(1)划分用户群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分析图书节点结构掌握用户借阅图书的特点以及图书流向,对于具有明显优势节点的图书采取更精准、可衡量、高使用回报的营销沟通,制定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20]分析用户的专业、年级、性别、职业方向,在普适服务基础上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建立以用户问题为导向的服务模式。[21]

(2)根据图书关联数据科学排架。由凝聚子群分析可知,通过挖掘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借阅数据能找出不同图书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发现用户借阅行为模式中的联系,帮助图书馆员做出更精准的服务决策。分析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小团体和凝聚子群而得到的关联数据可以帮助馆员在综合考虑用户的阅读习惯、兴趣偏向和各学科之间的纵横关联及新的边缘与交叉学科的基础上灵活排架,方便用户借阅。

(3)充分发挥技术支持作用,构建服务平台。图书馆应基于用户图书借阅数据,分析用户的借阅行为,掌握用户图书需求和借阅规律,根据借阅图书的流向以及图书之间的关联,搭建一个集知识、体验、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增强用户阅读体验。根据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小团体,融入多维度用户偏好的智能推荐,并加强与核心节点组合图书的推荐力度,实现图书的实时推荐,主动为用户推送精准的阅读资源,为用户创造个性化空间服务平台,深化图书资源阅读服务。

4.3 加强管理,提高馆员素质

(1)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图书管理水平。根据图书网络细分结果可以更细致地了解读者需求,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宣传营销,使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真正实现 “每本书有其读者,每个读者有其书” 。这就需要图书馆转变工作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建立一个高效、灵活、先进的图书馆管理体制。

(2)建立长效的资源使用评价体系,加强资源购置管理。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图书借阅网络的群体特征,对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利用进行分析,图书馆根据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学科支持度深度分析,评估图书使用情况,建立图书资源使用评价体系。同时,根据学科分布和评价结果,完善图书资源建设,加强图书馆资源购置管理,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图书资源创新服务能力。

(3)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培养,提高馆员智慧化服务能力。为有效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需加强专业馆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馆员队伍素质,逐步建设一支与高校 “双一流” 建设相匹配、与新型图书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①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查找、评估、获得、管理、综合使用图书的技能;[22]②具有图书馆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的专业背景,掌握新技术,能够对用户借阅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23]为用户提出更有指导性的建议;③基于用户借阅数据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决策和服务策略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猜你喜欢
网络分析类图书图书
基于交通运输业的股票因果网络分析
基于ISM模型的EPC项目风险网络分析
低轨卫星互联网融合5G信息网络分析与应用
图书推荐
谁是2019美国图书市场最大黑马?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脑网络分析:来自EEG和ERP的证据*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为生活加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