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救阴防治思想分析

2021-01-05 22:42:39王宇僖王彤
环球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局方阴液养阴

王宇僖 王彤

宋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促进了新医学著作的编撰和新药品的研制,在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都有发展,对温病的认识也有巨大的进步,在理论和临床都有突破性进展[1]。宋代医学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反映了宋代主流的温病学观点,代表了宋代温病学理论的较高水准。其不仅记录下来众多经验良方、效方,还成为药局制造药品、医家防治疾病和临证用药的指南,在温病治疗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局方》记载了大量治疗温病的方药,其中很多方药在温病治疗过程中都体现出救阴思想。

1 《局方》温病救阴的治疗思想重在祛邪与扶正

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温邪,温邪侵袭人体,必定会导致发热,热炽则灼伤其阴,阴伤则水不制火,损耗阴液[2]。祛除温邪不仅能减轻温邪对机体的损害,还能阻止进一步病变的发生,在治疗过程还应注意扶助正气、顾护阴液。此外要根据感邪程度的轻重浅深和机体自身正气的强弱盛衰,采取合理、有效的祛邪与扶正的治疗方法。

1.1 祛邪的同时顾护阴液

温病的病邪无论是在卫在气,入营入血,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都多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邪热是温病伤阴的主要原因,若及时顿挫邪热,可避免发生伤阴或减少伤阴的损耗程度,此外,祛邪撤热对已伤阴者还有病因治疗作用[3]。《局方》柴胡石膏散记载:“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4]”方中柴胡、干葛、升麻解肌清热,石膏清热生津止渴,前胡、黄芩、桑白皮清肺化痰,荆芥穗发表散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此方的应用体现出祛邪撤热可以防止和减轻损耗阴液,并通过养阴治疗和自我阴阳调节恢复阴液。祛邪得以撤热,撤热得以保津,祛邪撤热是治疗温病的重要措施。

1.2 扶正的同时养阴增液

正气不足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素问·刺法论篇》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素体正气不足,出现阴液偏虚的证候时,温邪易侵袭人体,从而发病[5]。通过滋养阴液的治疗方法能补偿和恢复阴液,而达到扶正的目的。《局方》人参黄芪散记载“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忡,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黏,时有脓血”[3]。方用人参、黄芪、茯苓补气健脾,鳖甲、知母、生地黄、天冬滋阴清热,秦艽、地骨皮清退虚热,柴胡解肌退热,桑白皮、赤芍清泻肺热,全方有补气养阴、清退虚热功效。卫气分证的阴液耗伤主要以伤津为主,故滋养阴液得以补充阴液;营分血证的阴伤主要以耗血为主,故滋养全身阴液的同时滋养阴血,从而得以补血,正如《温热论》中记载“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2 《局方》温病救阴治疗方法重在调节脏腑

2.1 轻宣外泄肺卫之热而固护阴液

温病发热过程中的高低久暂,会直接影响阴液耗伤的程度,故及时轻宣外泄肺卫之热以祛邪尤为重要。《局方》白虎汤记载“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3]。方中辛、甘、寒的石膏配伍凉润知母,由于二者相配清热力过大,故用甘平的甘草、粳米,起到顾护胃气和生津的作用。白虎汤可适用于卫分邪热炽盛,且伤阴不甚,有清热保津的功效[6]。无论是新感温病还是伏气温病,只要有里热炽盛的表现都可使用清热保津的白虎汤治疗,白虎汤不仅可以治疗当时疾病所在阶段,更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变,只要用药及时、足量用药,即可防止疫毒内陷而出现的内闭阳脱或气不摄血、血热妄行的危象[7]。

2.2 清解胃肠邪热亢盛而保存阴液

温邪由肺顺传,自上焦而中焦,必归于胃,由于脾胃互为表里,当胃阴受损,必及于脾,继而肠燥津枯[8]。《局方》甘露饮记载“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脸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3]。方药组成为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胃喜润恶燥,甘寒药物既能生津,又能清胃热,深切病机[9]。全方有滋胃阴、清胃火、除脾胃湿热的功效[10]。

温邪在上中二焦郁而生热时,则可用通腑泄热攻下法除肠胃邪热以保存津液。《局方》凉膈散记载“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3]。方中君药连翘透散上焦无形之热;黄芩清泄胸膈邪热;山栀子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甘草通便泻下之意不在治疗便秘,而在泄上中二焦郁热;薄荷叶、竹叶清上焦之热,全方配伍,泻火通便,清上与泻下并行,“以泻代清”[11]。

2.3 治疗重在肾之阴阳的根本

补益肾脏是治疗温病后期伤阴的核心与关键。《局方》五补圆记载“补诸虚,安五脏,坚骨髓,养精神”[3]。方药组成有地骨皮、白茯苓、牛膝、熟干地黄、人参,全方有补益肾脏、凉血滋阴功效。肾阴伤者,多发生疾病后期,有精血亏耗表现,病邪侵入下焦,涉及肾、肝、心等,病程较长;舌绛而干,或舌体枯萎、强硬,齿干齿黑,或齿如枯骨、脉象虚细等。伤肝肾者所伤为精血,“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故肝阴不足乃因“肾水本虚,不能济肝”,心阴受伤除温邪直接损伤和误治者外,后期多因肾精不足,“水不济火”之故[10]。

3 《局方》温病救阴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转归

3.1 权衡邪正以斟酌清养主次

热盛津伤、邪热尚盛者,用清热生津法,宜白虎加人参汤;气血两燔者,用清热佐以养液法,宜白虎加地黄汤;若阳明太实,热结伤阴,伤克肾水者,用急下以存津法,宜大承气汤;若邪热不甚,或邪热已去而津液未复者,用生津增液法,宜竹叶石膏汤[12]。

邪热盛衰变化和伤阴程度轻重,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权衡邪正注意治疗上撤热与养阴的主次顺序。吴鞠通说“在上焦以清邪为主,清邪之后,必继以存阴;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邪”,温病早期时,邪在卫分或初入气分,应以祛邪撤热为主;中期邪在气分或邪入营血时,应以祛邪撤热为主佐以养阴;后期恢复阶段,应以养阴为主[9]。

3.2 重视伤阳而养阴不忘益气

热厥严重者会出现全身苍白、四肢厥冷、心悸气促、汗出不止、尿少或无尿、脉细微等“失神”的症状,此为阴津与阳气俱伤重,若温病脱证不能及时救治,会迅致阴阳离决。对于阴脱者,用益气敛阴固脱法,宜生脉散;对于阳脱者,用回阳益气固脱法,宜参附汤;对于阴脱阳脱并见者,用回阳益气敛阴固脱法,宜生脉散合四逆汤[10]。温病后期恢复阶段伤阳多是由于阴伤所致,故在救阴同时还须顾阳,即在遣方用药时加入补气药物,益气以补阳。

3.3 注意继发兼顾标本证治

温邪伤阴会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继而产生其他继发病证,比如血行瘀滞、关门不利、虚风内动等,治疗上要根据继发病证伤阴的程度和素体邪正盛衰变化,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温邪热灼营阴、阴津耗损,致血运失常、瘀滞血络,继而血瘀,故治疗上除了清营凉血活血的药物,须再加滋阴养阴之品,以起到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宜失笑散加生地、麦冬等药物。

关门不利是由于肾阴受损、开阖失常的引发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尿少或尿闭、舌红少津、脉细数且无力、腰痛等。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湿浊水毒不能通过小便排出,重者会扰乱神明,肝风内动,出现恶心呕吐、昏谵、抽搐等症状。育阴通利相伍,可防养阴碍湿留邪,通利伤阴之弊,宜八正散或六味地黄汤合猪苓汤。

虚风内动是由于肾精亏损、肝体失养而引发的病证,临床表现不仅有手足蠕动、抽搐之热不剧、无壮热、眩晕、口角颤拌等,还有肾精亏耗的表现。治疗以滋阴填精,辅以熄风潜阳之品。偏于精血亏者,内风旁走四肢为多,以四肢蠕动为主,宜小续命汤;偏于阴液不足,风阳上扰者,眩晕常见,宜透冰圆、羌活圆、防风圆。

4 结语

宋代政府官修医学方书《局方》立方完备,配伍精当,修制讲究,疗效卓著,不仅在盛行宋代,也被宋以后的历代方书广泛引用,在中医方剂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对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3]。书中很多方药均体现出“治温之法,法在救阴”的温病防治思想,对于温病治疗可以祛邪顾护阴液和扶正养阴增液,同时调护脏腑得以保阴存津,此外,对温病及时、有效采取救阴防治措施是可以控制疾病转归的。

猜你喜欢
局方阴液养阴
浅析胞宫阴液与生理病理的关系*
光明中医(2024年4期)2024-04-02 03:10:48
睡觉时口干怎么办
康复(2023年10期)2023-07-31 15:37:40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1:46
立冬补冬 小雪养阴
C919机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 民航上海审定中心签发大型客机首个型号检查核准书
四十感怀
Y12F飞机噪声局方并行试飞适航审定技术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日本藏西夏文文献》收录汉文刻本《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残片考
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 09:08:16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