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方例释》探讨莫枚士对桂枝汤的认识

2021-01-05 22:42赵童颖郭华
环球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卫气桂枝汤经方

赵童颖 郭华

《经方例释》为清代医家莫枚士所著,载方342首,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莫枚士(1837~1907年),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人。现存其著作有《经方例释》《研经言》及《神农本经校注》。莫氏早年习儒,后改习医学,其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将训诂学、声韵学用于对古医籍的研究。广参诸家学说,尊古而不泥古,对先贤医家之言可取之处加以继承引用,对其不妥之处进行疏正辨析,结合其个人对中医理论独到的见解,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深入地研究经方,首次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按照以药类方,以方类方,以法类方的方式,由简到繁,由祖方到子方,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整理,并对每首方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于临床灵活运用经方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的第一首方剂,为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被后世称为“群方之冠”,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药物组成为: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伤寒论》中包含桂枝的组方有 60余方,而以桂枝汤加减化裁衍生的有 30 余方,可见桂枝汤适用范围之广泛[1]。关于桂枝汤的应用,前人多以风伤卫、寒伤营立论,认为风邪中人则伤于卫表,卫表不固而致自汗出,桂枝汤专为中风而设[2]。莫枚士在继承先贤之论的基础上对桂枝汤的认识又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通过研究《经方例释》中莫氏对桂枝汤的治法应用、用药法度、方剂类比、方剂来源、加减化裁、疏证辨析等方面的阐述,总结探讨莫枚士对桂枝汤独到的认识,以期对指导临床正确广泛地应用此方有所裨益。

1 桂枝汤治法应用及对成无己理论之疏证

《伤寒论》中共有21条桂枝汤的相关论述,条文序号如下:12、13、15、16、24、25、42、44、45、53、54、56、57、91、95、164、234、240、276、372、387。《金匮要略》中除与《伤寒论》中重复的条文有一条相关论述,即《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8条:“产后中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尔,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综合《伤寒杂病论》中的相关条文,可将桂枝汤治法概括为: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应用于:(1)太阳中风表虚证之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者;(2)营卫不和之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或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3)被发汗或下之后或经过其他疗法导致正气受损而表证仍在者;(4)身体本虚而复被风寒侵袭者。

在《经方例释》对于桂枝汤的论述中,莫氏对于成无己之论多有继承,将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卷四对桂枝汤的阐释附于方下,并详尽的指出其个人观点。根据《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成无己提出桂枝汤专用于风邪袭表而致卫外不固,皮肤疏腠而自汗出之太阳中风证,而不可用于麻黄汤所主的寒邪束表、腠理致密、荣卫邪实之太阳伤寒证。并指出桂枝汤专主解肌,麻黄汤专主发汗。成氏认为发汗、吐下后,身疼不休者,必与桂枝汤,而不与麻黄汤的原因为桂枝汤解肌为轻,麻黄汤发汗为重,故不与麻黄汤,以防汗出太过,重伤津液,只可以桂枝汤小和之也[3]。然莫枚士对其“解肌为轻,发汗为重”之说提出质疑,并发表了新的认识。

莫枚士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均为发汗之剂,并无“解肌为轻,发汗为重”之分[4]28,桂枝汤发汗祛风、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然其主表虚而其人非虚,相对麻黄汤主证而言邪浅而已,营卫不和是也[5]。此二方的发汗作用所主攻的方向不同。根据《伤寒论·平脉法第一》:“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可知桂枝汤为治疗风邪侵袭卫气所致卫不固表、营阴外泄的卫强荣弱之太阳中风证;麻黄汤为治疗风寒之邪袭表(但以寒邪为主),导致津液内禁之荣卫俱实(以荣实为主)之太阳伤寒证。《伤寒论》第53条言:“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中所言荣卫之气皆运行于体表,外邪侵袭卫气或荣气皆属太阳表证,荣卫之气通过协同作用而使人之表气和谐。风性开泄,风邪袭于肌表导致卫气不固而腠理开,腠理开则汗自泄,桂枝汤发汗作用主攻卫气之风邪,桂枝汤中桂枝辛温发汗以祛在卫之风邪而为君,芍药味酸以敛营阴故为臣,使卫气和而肌表固,则汗出自止,为“通因通用”之法,进而否定了部分医家桂枝止汗之说;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主攻荣卫之邪,荣卫之气被风寒之邪所束,麻黄汤中麻黄辛温以疏散在营之寒邪而为君,桂枝以祛在卫之风邪而为臣,麻、桂并用以散风寒。故太阳中风证不可用主攻于荣气之邪的麻黄汤,否则使其营阴外泄更甚而耗伤津液;太阳伤寒证不可与专和卫气之桂枝汤,否则寒邪不去而致肺卫郁闭而喘必加重。

莫氏认为《伤寒论》条文当中“桂枝本为解肌”其中的“为”字,当读去声,是指桂枝汤本为治疗肌表被寒风所解而设[4]28,因而用于“自汗出,脉浮缓者”之肌表被寒风所解之证,而不用于“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之寒邪束表,肌表被寒邪所闭之证,其中“解肌”二字与《千金》《外台》当中解肌汤中的“解肌”有所差别,前者指的是病证,后者则指治法。

2 桂枝汤用药法度及方剂类比

《伤寒论》第12条指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着,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灵枢·本脏》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侵袭卫表,卫阳与邪气相争而浮于外则发热;卫气失于温煦,腠理被风所解而恶风寒;卫表开阖失司,营阴失于固护而自汗出;营卫失和而致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莫氏认为桂枝汤中的桂枝发汗祛风以主发热,芍药酸收敛营主汗出,生姜主干呕,甘草、大枣以和诸药。因此在太阳中风证中,桂枝汤通过汗法以和卫气,从而自汗出乃止,与《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燥咽干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之法相同,均为通因通用之法。

莫氏将桂枝汤与葛洪之葱豉汤进行对比,指出太阳主表、主上焦,故而桂枝生姜合用以发太阳,桂枝以治表之热,生姜以治上焦之呕;少阴主里、主下焦故用葱豉汤之葱豉并用以发少阴,少阴脉行于胸中,故以葱通下焦之阳,以豉治胸中之窒,与白通汤中用葱白,栀子豉汤中用豆豉之法同。桂枝汤用于伤寒新感时邪之太阳表证,葱豉汤用于伏气温病之宿热藏于少阴之证。莫氏着重强调学习桂枝汤不可不与葱豉汤对比学习,以区分伤寒发热与温病发热,以防错将桂枝汤用于温病发热而致患者出现口烂、舌干、咽疳、目赤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4]29。

3 桂枝汤来源及其加减法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收录了汉代以前的众多医学书目,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部分,其中医经部分所收书目,如《黄帝外经》《扁鹊内经》《白氏内经》等均已亡佚,现仅存其中的《黄帝内经》。然而目前对于其所载的《黄帝内经》是否为今本《黄帝内经》仍存争议。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正是以理、法、方、药俱全而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东汉与《方技略》面世的年代相去不远,张仲景在“序言”中也提到此书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撰写而成,虽然《方技略》中经方部分目前全部散佚无从得见,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来感受西汉时期高超精妙的方剂配伍[6]。正如莫枚士在其所著《研经言》中云:“经方传于仲景,而不自仲景始。”[7]莫氏认为《伤寒杂病论》当中的方子并非全是仲景所创,其中多为仲景继承前人而来。而伤寒第一方之桂枝汤便为仲景继承黄帝时期的方子。根据《外台秘要》卷一引晋代医家范汪之言:“黄帝问与岐伯曰: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对曰: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漐漐汗才出,连日如此,自当解也。”可以肯定,桂枝汤确为黄帝时方也。

莫枚士通过考证《千金·发汗汤篇》之阳旦汤方云“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又云“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原文脱“汗不出”三字,今从《经》补)者,不可与之”,与《伤寒论》第12条和第16条内容相吻合,发现桂枝汤又名阳旦汤,而《伤寒论》中没有对桂枝汤加减法的论述,故将《千金方·发汗汤篇》中阳旦汤方的加减法对桂枝汤进行补充如下:“若汗多,去桂枝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枝加栝楼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枝,加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内胶饴半升,再服。”由于桂枝善发汗,为防其重伤津液,故见津少症者,忌用之。加减法中的汗多者、渴者、利者皆亡津之症,故去之。根据莫枚士所著《神农本经校注》中言附子有温经发表之用[8]148,且炮附子可固卫气、温表阳,故汗多者去桂枝加炮附子;栝楼根可以生津止渴,故渴者去桂枝加栝楼根;由下利者去芍药、桂枝加干姜、炮附子可以推断此下利为胃气虚弱之寒利,由于芍药味苦酸而性寒,恐伤其胃气故去之加干姜、炮附子以温经散寒;心下悸者,为心气内虚,水气凌心之证,故去芍药以防其酸收之性敛水邪,而加茯苓以利水宁心;虚劳里急者,为中焦脾胃之气失和,《内经》言:“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加饴糖即小建中汤之法,用以缓急止痛。《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配伍非常严谨,即便单味药物的增减,亦可影响整张方剂功效[9],因此对于桂枝汤加减法医者不可忽视。

4 桂枝汤中桂枝为箘桂

关于桂枝汤原方中的桂枝究竟为何,目前现存争议较大。莫枚士经过细致入微的考察辨析,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根据《神农本经校注》言:“其实诸家本草所列诸桂名,不外箘、牡两种。”[8]52可知,莫氏认为桂只分为两种,即“牡桂”和“箘桂”。其中牡桂即为桂花树,“牡”与“木”为一声之转,《尔雅》:“梫,木桂。”故牡桂即指木桂、梫也,其为实心。莫氏指出《本经》中的“菌桂”中的“菌”字当为“箘”,箘桂圆而中通,其状如竹,其为空心[8]51。周冠武等[10]同样认为古代箘桂与桂为同物,指今樟科植物川桂、少花桂及野黄桂;牡桂及梫、梫木、岩桂、桂花,指今木犀科植物木犀。莫氏认为《伤寒论》中桂枝汤方药组成中专门指出桂枝“去皮”,而不云“去木”,是因为桂枝为箘桂,因箘桂本无木可去,故云“去皮”也。并在《经方例释》当中引徐灵胎之言指出假设其为牡桂,如去其皮但留其木的话,是不会达到《本经》当中所记之功效的[4]30。因此可知桂枝汤原方当中的桂枝当为“箘桂”,即今之肉桂。桂枝汤中的桂枝去皮即去肉桂表面之粗皮以发挥更强的药效。

5 结语

莫枚士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广参诸家之说,尊古而不泥古,在继承先贤之宝贵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对先人疏漏之处提出质疑,进行补充,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来“弥古书之残阙,辟异说之荆榛”,清代医家陆懋修在其为《经方例释》所作序中对莫枚士给予了高度赞扬:“仲景往矣,二千年后,升堂入室者,非先生其谁屿?”可见莫枚士对中医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作为后学者,应该对莫枚士流传的宝贵经验给予高度重视,并在继承其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卫气桂枝汤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千年“经方”祛病痛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从《桂枝汤》服药方法小议中药精细化管理
桂枝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妇女汗出56例临床体会
从脾胃论治慢性失眠经验举隅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