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燕
(广西梧州岑溪市人民医院,广西 岑溪)
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雄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胰岛素抵抗等为主要特征。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在发病后其发生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等远期并发症的可能较高于正常人。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中。临床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发生的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的治疗越来越关注,了解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特征的主要因素,并予以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关键[1]。下面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
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胰岛素促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导致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在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患者血浆中胰岛素浓度时发现胰岛素水平较低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较高,同时血浆中胰岛素较高的患者对胰岛素的产生并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可根据胰岛素剂量反应曲线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单纯曲线右移、单纯曲线高度降低、曲线右移伴有曲线最高度降低;单纯曲线右移是指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需添加更多的胰岛素剂量才可到达正常的反应值;单纯曲线高度降低是指单纯增加胰岛素剂量也不能将胰岛素反应值达到正常范围内,同时靶器官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曲线右移伴有曲线最大高度降低是指表示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反应性均存在降低现象。
在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情的发生以及发展,同时也相对增加了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性,包括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退、血脂紊乱、向心性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出现。在研究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因素并予以患者进行对应的急救措施后,可有效帮助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更有利于患者进行治疗。由此可见,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以及治疗方法十分关键。
2.1.1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受体是一个四聚体,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两个α亚基位于细胞质膜的外侧,其上有胰岛素的结合位点;两个β亚基是跨膜蛋白,起信号转导的作用。当胰岛素受体基因变化主要是由α亚基所引起的情况下时,患者出现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较轻;当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主要是由于β亚基引起的情况下时,患者出现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则较为严重。当胰岛素与受体的α亚基结合才可改变β亚基的结构,进一步激活络氨酸蛋白激酶,从而提高胰岛素的作用,而胰岛素受体中存在的17外显子的变化对胰岛素受体后产生的自我磷酸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如17外显子出现基因变化,则可能影响胰岛素正常自我磷酸化,降低患者体内胰岛素的作用,形成胰岛素抗体。
2.1.2 脂联素
脂联素是指脂肪细胞分泌时产生的一种内源性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患者体内代谢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由此发生。脂联素主要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能够有效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此外脂联素的使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的发展,临床作用价值较大。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脂联素可帮助促进葡萄糖等物质的分泌代谢,提高患者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症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时目前临床上发现的胰岛素抵抗下降物质之一,临床认为脂联素可作为治疗糖尿病以及缓解胰岛素抵抗现象的新靶点[2]。
2.1.3 肥胖
肥胖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调查显示,肥胖所致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发病率约在40%~50%,并且较为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的几率也相对增加。据相关研究表明,当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在减轻自身体重的情况下,患者的月经可随着体重的减少而恢复,另外,90%以上的患者可在减轻自身体重后降低血脂、体内激素水平等指标,甚至部分患者可正常进行妊娠[3]。因此认为,适当指导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采取适量的有氧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2.1.4 胰岛素降解酶基因
胰岛素降解酶基因含有25个外显子,属于巯基蛋白水解酶,胰岛素降解酶基因对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讲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胰岛素降解酶可对胰岛素产生高度特异性的讲解,帮助促进胰岛素受体的再循环能力,同时帮助胰岛素进行新的胰岛素分泌。据相关文献表明,在患者体内胰岛素降解酶基因出现变化时,导致胰岛素降解酶基因功能突变,可造成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生物学作用出现异常以及胰岛素降解能力异常,进一步造成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4]。
2.1.5 钙蛋白酶10基因
钙蛋白酶10基因属于依赖性非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钙蛋白酶10基因上在单位点、单倍型组合等水平上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等患者疾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钙蛋白酶10基因可通过对患者微血管功能的改变影响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影响脂肪细胞代谢等机制,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形成[5]。据相关文献显示,钙蛋白酶10基因中含有的15个外显子可产生最低8个钙蛋白酶10基因,且各个基因之间结构等表达和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钙蛋白酶10基因除在人体心脏处表达水平最高以外,其次在胰脏处的表达能力也相对较高,因此,在患者钙蛋白酶10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造成患者内分泌功能异常,进一步造成患者出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功能一查个,引起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出现,加重患者病情[6-7]。
2.2.1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临床上使用治疗单纯饮食控制以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将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进行治疗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胰岛素抵抗。二甲双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可有效帮助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抑制糖原分解现象,提高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可有效减少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对患者造成的卵巢活性,减少患者体内的雄激素,提高性激素和球蛋白之间的合成效率,降低雄激素在患者体内的活性[8]。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应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后,可改善患者体内的雄激素分泌状态,改善患者雌激素水平,缓解患者出现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提高患者妊娠的几率的同时降低患者出现流产的几率,更有利于患者健康[9]。
2.2.2 罗格列酮
罗格列酮是临床上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药物之一,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其作用机制与特一定过氧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剂的y型受体有关。通过增加患者体内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体内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患者血糖,改善患者胰岛素分泌异常以及作用异常现象,以此达到治疗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目的。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罗格列酮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少空腹血糖以及胰岛素和c肽水平,对餐后血糖以及胰岛素分泌升高现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此外,罗格列酮也可通过调节细胞来源因子的释放改善患者肌肉中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以此降低胰岛素水平,达到治疗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目的[11]。
2.2.3 奥曲肽
奥曲肽是由人工合成的天然生长抑素的八肽衍生物,奥曲肽的作用机制与生长抑素相似,但奥曲肽的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在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分泌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作用价值。据文献调查显示,奥曲肽半衰期较长,相较于天然生长抑素半衰期的三倍,在将奥曲肽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后,患者体内的高胰岛素明显呈现下降的趋势,性激素明显增高,进行糖耐量检验后恢复正常[12]。
2.2.4 联合用药
短效口服避孕药是有雌激素以及孕激素配置而成的一种复方药物,通过抑制患者排卵、改变患者子宫内膜环境等方式达到避孕的目的。且短效口服避孕药中含有的大量的雌激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一直雄激素的分泌,改善患者激素水平现象,改善患者卵巢功能,降解卵泡被膜机制,改善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缓解患者胰岛素抵抗现状,但是该类药物的治疗只是短时间内强行干预患者体内的内分泌现象,在短期的治疗中可起到一定的效用,不适合使用于长期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13]。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将短效口服避孕药联合胰岛素增敏剂进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后发现,该类患者在治疗后取得了较高的临床效果,同时患者在联合用药后,患者体重质量指数明显下降,在空腹下的胰岛素水平也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将短效口服避孕药联合胰岛素增敏剂进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患者可在一定程度帮助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改善患者体重指数,以此达到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14]。
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产生的主要病因包括患者体内胰岛素结构异常、胰岛素受体后基因突变、拮抗激素增多等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出现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后,如不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目前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的研究正进一步深入,临床认为,影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包括胰岛素受体,脂联素,肥胖,胰岛素降解酶基因,钙蛋白酶10基因等,可针对影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展开实验,利用二甲双胍等药物帮助提高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15]。而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更有利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