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荣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的正常生理性止血功能异常情况,导致机体皮肤黏膜或内脏器官自发性出血和(或)受到损伤出血后不能正常止血的情况[1-2]。原因包括凝血小板功能和(或)数目异常、血管壁异常和凝血因子数量和或功能异常等,由此导致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4]。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以对症治疗和营养干预为主,患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较高,患者及其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恐惧心理,从而降低了患者的临床依从性,直接影响疾病的临床治疗疗效和后期的康复,容易加剧医患矛盾、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对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综合性护理,对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降低临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临床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入住我院血液科进行治疗的120例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6~68岁,平均病程(1.5±0.6)个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2例,血友病患者2例,过敏性紫癜20例,DIC 6例。对照组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4~70岁,平均病程(1.2±0.8)个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5例,血友病2例,过敏性紫癜19例,DIC 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者均无差别给予加强营养和对症治疗等临床常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护理,包括观察病情、记录生命体征、简单指导、基础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营造舒适温馨环境、饮食护理、指导活动、指导休息和预防感染护理等综合人性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缺乏认知,特别是出血性疾病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心理。患者病情较重且病程变换快,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担忧,影响疾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对此护理上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变换、情绪因素,经常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和信心、主动询问患者及其家属需求、减少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焦虑的心情,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感,赢得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度和尊重,从而加强患者治疗信心。心理护理就是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询问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采取有个体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护理方案,让患者及其家属熟悉、掌握疾病的发展和治疗,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让患者及其家属有被重视的感觉,确立必胜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
1.2.2 健康宣教
针对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护理人员加强人性化护理意识,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举止形象、仪容仪表,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与技巧,换角度思考问题;然后进行健康讲座或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一对一特殊的教学方式,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了解所患的疾病及其相关治疗知识、预后情况等,解答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的疑问。
1.2.3 营造舒适环境
保持病房整洁的卫生、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被褥等个人物品专人专用,定期换新、消毒。24 h提供热水,健康书籍、教育杂志等,满足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生活。
1.2.4 饮食指导
出血性疾病患者加强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应选择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猪血等;辅助有利止血效能的蔬菜水果;禁止食用油腻、质地生硬、辛辣的食物,忌烟、酒等刺激性食品,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流质饮食或禁食。
1.2.5 指导活动和休息
出血性疾病患者随时有出的可能,所以应告知患者尽可能卧床休息,减少下床走动,尤其剧烈的运动,同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态度,减少激动情绪,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病情平稳的患者可以适当下床活动,但必须有家属或护士陪同指导,避免剧烈活动、紧张激动的情绪等,若出现不适,及时返回病房。
1.2.6 预防感染护理
发生出血性疾病的患者通常伴有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免疫力低下在医院极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如果并发院内感染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使病情变化更为复杂,所以对出血性疾病患者要更加加强对感染的预防。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认识到感染预防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严格限定和控制出血性疾病患者的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减少病区内复杂人员的进入和外出。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域,做好日常消毒处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当加强相应的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措施。
临床治疗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以患者出院诊断为标准;护理满意度以调查问卷方式调查。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治愈55例、好转5例,无无效病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治愈45例、好转8例、7例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为66.7%,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护理总体有效率对比(%)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中的污染与辐射越来越多,受环境、遗传、理化等原因影响,血液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凝血小板功能和(或)数目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管壁异常,如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凝血因子数量和或功能异常,如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部分血液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朗,需要临床积极对症干预治疗[5-6]。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数量多,病种多种多样,每个病人的病情复杂多变,且出血性疾病患者极容易合并院内感染情况,所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护理方法、人性化护理在出血性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7-8]。结果表明,通过人性化的护理,让患者及其家属有被重视的感觉,减少或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和焦虑的心情,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感,赢得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度和尊重,从而加强患者治疗信心,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让患者及其家属确立必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了临床并发症,显著提升了临床疗效,可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