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长水
(确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确山463200)
受饲养密度提升和饲养规模逐步扩大的影响,各类鸭细菌性疾病不断涌现,这对鸭群健康生长繁殖造成了严重威胁。此外,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规范的临床用药也使得细菌的耐药程度日渐提升,鸭细菌性疾病的危害受此影响不断提高。为有效防治鸭细菌性疾病,该文从鸭常见细菌性疾病的类型、流行特点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仅供养殖户和同仁们借鉴和参考。作为我国传统养殖产业,养鸭业向来受到各界重视,鸭细菌性疾病则属于行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该文将简单分析常见鸭细菌性疾病,并探讨鸭细菌性疾病的诊治路径,仅供养鸭从业者参考。
作为一种典型的鸭细菌性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鸭葡萄球菌病的源头,其本质上属于急性(慢性)、败血性传染病。鸭群的周围环境大量存在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如饲料、空气、地面、羽毛等。临床上鸭葡萄球菌病的病型表现多样,如创伤感染、腱鞘炎、雏鸭脐炎、成年鸭趾瘤病等,在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感染鸭细菌性疾病的雏鸭一般会出现急性败血症,发病和死亡率均较高。感染葡萄球菌的成年鸭会出现趾瘤及关节炎,鸭养殖场户会因此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
作为鸭慢性或急性传染病,鸭沙门氏菌病也被民间称为鸭副伤寒,病原为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如鼠伤寒等,很容易导致鸭群的大批死亡,常呈地方性流行。鸭沙门氏菌病对雏鸭(1~3周龄)的威胁较大,存在约10%~20%的死亡率,特殊情况下能够达到80%,成年鸭一般会成为鸭沙门氏菌病的带菌者。鸭沙门氏菌病可细分为鸭伤寒、鸭白痢、禽副伤寒,鸭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很容易导致鸭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鸭大肠杆菌病属于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病原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具体涉及大肠杆菌急性败血症、生殖道感染、蜂窝质炎、腹膜炎等,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能出现鸭大肠杆菌病,雏鸭(2~6周龄)最容易感染,鸭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能够发生,商品肉鸭如感染鸭大肠杆菌病一般存在50%左右的死亡率。
鸭巴氏杆菌病同样属于常见的鸭细菌性疾病,该病也被称作鸭出血性败血症或鸭霍乱,属于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很容易导致鸭群的大量发病和死亡。鸭巴氏杆菌病一般会出现地方性流行,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同时拥有流行速度快、死亡急的特点,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鸭巴氏杆菌病存在较差的细菌耐药性,一般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显著,病鸭和其他细禽属于鸭巴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各种日龄鸭均可能感染鸭巴氏杆菌病,但在1月龄以上时存在较高的发病率。
一旦发现患有鸭葡萄球菌病的病鸭,应第一时间开展隔离治疗,具体可采用盐酸沙拉沙星可溶性粉(5%),采用拌料或兑水的方式,拌料应在40kg料中拌入0.2kg粉剂,兑水则需要在30~100kg水中加入0.2kg粉剂,需连服3d。也可以采用硫氰酸红霉素可溶性粉(5%)进行治疗,采用在饲料中拌服的方式,具体用量为50~100mg/kg(饲料)。
受广泛、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影响,耐药性较高的沙门氏菌往往会影响鸭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鸭沙门氏菌病用药前要做好药敏试验,以此对敏感性药物进行筛选,如没有条件开展药敏试验,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抗菌药物需保证平时未曾用过,同时保证药物剂量的科学控制且交替用药,鸭沙门氏菌病的诊疗效果可由此得到保障。
在鸭大肠杆菌病的诊疗实践中,氟哌酸、新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这类药物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同时各地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差异较为明显。为保证治疗效果,治疗性用药需基于药敏试验确定,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痊愈后还需要保证药物使用立即停止。此外,无法药敏试验时同样应交替用药并采用未用过的抗菌药物,并保证治疗早和疗程足,辅助治疗的科学开展也需要得到重视,如适当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各种应激也需要设法规避。具体治疗可采用甲砜霉素散(2%),采用内服方式,连用3~5d,每日2次,用量为400~600mg/kg(体质量)。
鸭巴氏杆菌病的诊疗需关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产生的耐药性,因此具体的诊疗同样需要做好药敏试验,以此基于敏感性药物进行治疗,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交替更换药物进行治疗。鸭巴氏杆菌病可采用土霉素预混剂、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10%)等进行治疗。如采用土霉素预混剂治疗鸭巴氏杆菌病,可在饲料中按照0.1%~0.2%的比例添加土霉素预混剂(50%),或按照0.25%~0.5%的比例添加土霉素预混剂(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