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波
(西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西华 466600)
猪细小病毒病在养猪业较为常见,一旦感染母猪将引发繁殖障碍,可造成母猪出现流产等问题。初产母猪由于身体较为虚弱,容易感染猪细小病毒,将产生死胎、僵化胎等情况,也可能产下弱仔猪,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为此,加强疾病综合防治研究,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在配种前感染猪细小病毒病,母猪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多表现为延迟发情、屡配不孕等症状。如果处于怀孕早期,感染后母猪胎儿会死亡,胚胎将被母体迅速吸收。怀孕30~50d感染,可能产出黑色枯萎样木乃伊胎。怀孕70d后感染疾病,母猪可以正常生产,但产出的仔猪带毒,将成为传染源。母猪身体较弱,也可能出现发热症状,情绪不稳、暴躁,食欲减退,甚至因营养不良发生死亡。
感染猪细小病毒病,通常死亡率不高,但将造成母猪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出现不孕症状。实施病理剖检,可以发现子宫内膜存在轻度炎症,胎盘发生钙化现象,胎儿呈现被溶解吸收症状。对受感染胎儿进行检查,发现畸形、骨质溶解、腐败黑化等症状,伴随着充血、水肿等症状。在诊断时,为了与猪伪狂犬病、蓝耳病等疾病区分开来,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采集流产、死胎的血液或体腔液制作样本,通过抗体荧光检测等手段进行确诊。
母猪细小病毒病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不仅可以通过交配和胎盘感染,患病猪排泄物对环境、食物造成污染后,病毒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未能及时、科学处置容易造成仔猪整窝死亡。在疾病治疗方面,首先应加强诊断,结合地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及时进行患病母猪隔离,将疾病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确诊后对患病母猪用药,由于目前尚未开发出特效药,治疗时以消炎为主,同时要求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产生。具体来讲,可以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每日用药2次,采取肌肉注射方式,连续用药3~5d。如果母猪延时分娩,可以注射前列腺烯醇注射液引产,以免因胎儿在母体中腐败引发子宫内膜炎和不孕症状。发现母猪出现机体脱水症状,需要及时补液,心功能差时需要使用强心药物。产下的带毒活仔猪不作留种处置,避免成为传染源。针对病死母猪和死胎,应实施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传播。针对带病毒饲料、粪便等,也应当严格按照规范处置。
3.2.1 实施免疫
考虑到母猪细小病毒病难以有效治疗,应通过实施免疫预防疾病发生。在疫苗选择上,可以选择弱毒活疫苗和灭活苗等商品化疫苗,前者可以使母猪长时间维持较高抗体水平,但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使用灭活苗免疫期短,但相对安全,需间隔20d后再次进行免疫接种,确保母猪体内产生较高抗体。为防止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干扰,可以实施两次免疫。在母猪配种前7~8周,可以进行首次免疫,2~3周时再次接种,确保母猪在怀孕期间保持较高的抵抗力。在产后15d,可以进行免疫接种。选择弱毒活疫苗,可以加强HI滴度测定,确认抗体水平超出1:20不注射。免疫进行到三胎以前,之后可以不实施免疫。根据地方疾病流行情况,可以将母猪配种时间推迟至9月龄后,确保多数母猪已经建立主动免疫。通过血清学监测,将阳性母猪投放至后备母猪群,能够起到增强后备母猪免疫力的作用。
3.2.2 科学引种
结合母猪养殖经验可知,猪细小病毒病通常由引种导致。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坚持自繁自养。如有必要引种,应做好调查,确认引种猪场从未发生该类疾病。按照规章制度挑选猪只,严格落实检疫工作,避免从外地采购猪只,以免引入情况不清的猪源。引种后,应进行隔离饲养30d,并开展血清学检查。确认效价在1∶256以下或呈阴性,才能进行混群饲养。此外,应安排专人对猪群情况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隔离,并采用过氧化钠等药剂对养殖场实施全方位消毒。
3.2.3 强化管理
在母猪养殖期间,并非是接种疫苗就可以杜绝猪细小病毒病发生。因此在日常管理方面,应定期对配种母猪、公猪实施免疫抗体检测。按照每半年检查一次的频率进行免疫抗体检测,按照总数量的15%进行采血抽检,能够合理判断猪群免疫状况。猪细小病毒可以被1%烧碱或0.5%漂白粉等药剂杀灭,因此,平时应严格落实消毒工作,建立科学消毒程序,定期进行猪舍及器具消毒。此外,应健全准入制度,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猪舍。在人员、车辆或器具需要进入猪舍前,应实施消毒,避免携带细菌、病毒。考虑到猪细小病毒也可能由蚊虫等传播,需要做好日常灭杀工作,消除潜在的疾病传播源。母猪在怀孕和产后身体较为虚弱,容易感染猪细小病毒。为预防疾病发生,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少量添加广谱抗菌类药物。
母猪细小病毒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感染后却会造成母猪流产、死胎等问题,给母猪繁殖带来障碍。而在疾病治疗上,目前无有效药物,因此应以预防为主,结合实际情况选用疫苗,严格落实免疫接种工作。为防止引种过程中引入病毒,应尽量坚持自繁自养,有必要引种应落实隔离、监测等要求。此外,日常应做好消毒工作,全方位消除各种传播源,为母猪健康生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