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乔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237)
睡眠障碍是一种典型的症状,主要是指大脑中控制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者生理功能紊乱,造成的直接症状是睡眠异常以及睡眠过度。社区老年人这一群体中罹患睡眠障碍的概率比较高,若是长期反复出现睡眠障碍,常会影响老年原发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加重部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威胁生命健康。现阶段,国内外的学者对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病及干预的研究逐渐深入,为临床干预提供有利参考借鉴。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1.1 生理因素。老年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此类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均是逐渐的老化,脑皮质调节能力降低,新陈代谢也减慢,这样就造成社区老年人在睡眠模式、睡眠结构以及睡眠节律上发生相应变化[1]。睡眠障碍的典型表现是同正常的群体比较,进入到睡眠周期的潜伏时间明显延长,在入睡的过程中,睡眠障碍者还出现明显的生理性感觉增多问题,影响睡眠状况。引起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时间过长、睡眠浅、入眠多梦、不自觉苏醒、睡眠规律变化等引起睡眠质量的降低,使得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心境障碍,如焦虑、抑郁及压抑等,这些情绪状态的出现,可造成身体的明显不适[2]。若是长时间处在睡眠障碍的情况下,患者可见各种不良反应情况,使得社区老年人在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上也受不良影响。
1.2 躯体及精神疾病因素。多数的老年患者群体,合并各种慢性疾病,常见疾病类型主要包括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冠心病、抑郁症等,此类疾病还常伴一些症状,如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瘙痒等,这些症状的出现进一步使得患者同时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面情绪。李宜翠[3]的研究中,剖析了老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诱发因素以及护理干预对策,通过研究调查了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诱发因素,显示老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1.29%,在睡眠障碍的发病诱因上,常见因素包括精神症状、药物、躯体以及环境因素等。长期睡眠障碍情况,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引起身心健康的逆向性改变,这样对老年自身原有疾病治疗以及康复造成明显影响,甚至也可能进一步加重部分躯体疾病。
1.3 药物因素。老年人这一群体,因为患多种疾病,针对此类疾病往往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在长期用药及联合用药的过程中,药物作用常可引起睡眠障碍的出现。在老年群体中,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抗抑郁药等,同未用上述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较,用药患者在睡眠障碍发生率上增加30%~50%[4]。此外,社区老年人用药上,长期并且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占比较高,药物相互作用引起副作用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睡眠障碍情况,因此对老年人就需关注用药所致睡眠障碍情况的出现,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1.4 社会家庭因素。老年人属于一类特殊的群体,大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常使得此类群体在活动空间上存在局限性,并且老年群体性格上可塑性也比较差,对新思想及新事物接受度低。老年人这一群体,年龄的不断增长还容易使得此类群体自然而然的出现失落、孤独及衰老感,加上罹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也使得老年人这一群体也常容易发生悲观、易怒、多疑及抑郁等典型表现[5]。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社会问题多样性、复杂性出现,这不断冲击老年群体陈旧的思想理念,比如子女离婚、习俗改变、子女工作压力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引起亲情上的明显刺激,若是老年人自身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就容易引起睡眠障碍这一不良后果,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5 居住环境因素。老年人入睡困难,若是环境不合要求,常容易使社区老年人出现睡眠障碍情况。对老年群体,居住的社区若是周边环境嘈杂,常会对老年人的日常休息造成不良影响。如居住社区人群集中、周围是各种工厂、社区周围是学校铁路,这些社区均会同时引起较大的噪音,在嘈杂的环境中使得老年人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情况[6]。此外,社区老年人的家中若是空气不流通、光线过亮以及温湿度过高等,均可影响老年人的优质睡眠,继而使得睡眠障碍情况出现。
2.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良好的的睡眠环境营造,可以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让老年人可以尽早的入睡,大大降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或者促进睡眠障碍情况的改善。因此针对社区老年人,专业的医护人员可进到患者家庭进行家访,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告知家属如何给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睡眠环境[7]。具体对睡眠环境的营造上,主要是要求家属以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小处着眼,对患者的需求细心观察,减少因环境因素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具体是在夏季调节老年人居住室内环境的温度在22℃~24℃,而冬季调节室内温度在18℃~22℃,室内的湿度则是控制在50%~60%,维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并且调节室内光线适宜。嘱咐家属需打扫室内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同时也要清洗床单被罩,在天晴时晾晒棉絮及被罩,让老年人可以感觉到适宜的睡眠环境,避免睡眠障碍发生及控制病情。
2.2 家庭与心理支持。睡眠障碍的群体,在入睡的时候,常是将精力以及注意力集中到睡眠上,并且还会在心境上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是常常会将白天出现的精神状态不佳、疲倦乏力以及注意力下降等归咎为夜间睡眠质量不佳[8]。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告诉睡眠障碍的患者,对于这一情况的出现应持自然态度,不害怕及不对抗,将注意力放在自身行为上。保持不在乎的观念,睡眠障碍对老年人自身的影响程度会逐渐的变小。家属对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需给予积极的开导以及安慰鼓励,理解患者难以入眠的痛苦感,可以让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在入睡前聆听舒缓的音乐,保持情绪的稳定以及心态平和,若是因为感觉不安全存在睡眠障碍的老年群体,可以让家属陪伴在旁,耐心倾听主诉,以便掌握内心的不安以及疾病所致疼痛,理解并给予老年人安慰与鼓励,提高睡眠质量。
2.3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老年这一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以及患多种疾病,在入睡上同青年与中年存在差异。为了帮助社区老年人良好的睡眠,可以指导其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具体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主要是可以建立作息时间以及建立睡眠日志,嘱咐老年人在每天睁眼就可以将自己前晚上床时间、大约入眠时间、中途苏醒次数、起床时间进行记录,通过持续的记录以提供给专业人员评估,方便做出针对性的干预[9]。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每天保持一定的午睡时间,但是注意控制午睡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长期坚持这样的睡眠习惯便于提高睡眠质量。鼓励社区老年人坚持进行阳光浴、户外活动,结合实际病情进行运动锻炼,锻炼方式包括散步、打太极拳等,积极的运动锻炼主要是让身体处在轻微疲乏的状态,这样便于老年群体顺利入睡。此外还应指导社区老年群体进食合理,三餐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在睡前也应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避免饮用浓茶与咖啡,在出现睡意时方可嘱咐躺卧床上入睡。在入睡的时候可指导合适卧位,如保持右侧卧位便于刺激血液循环,不建议保持左侧卧位,避免对心脏造成压迫,影响睡眠质量。
2.4 药物知识宣教。社区老年人应用慢性病治疗药物种类多并且用药时间长,并且在发生睡眠障碍时,多数的群体会应用催眠药入睡。针对这种情况,在给社区老年人发放药物治疗的时候,应做好对用药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可同患者详细介绍药物作用、服药最佳时间以及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等,告知遵医嘱科学用药的积极意义,避免擅自更改药物及停药情况的出现,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及有效避免睡眠障碍情况的出现。
2.5 运动与放松疗法。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情况,通过药物疗法及规模性的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睡眠障碍情况。对社区老年人经心理暗示的干预可帮助患者借助想象以放松心情,经身体放松训练让失眠者的肌肉放松及唤醒大脑皮质,让自身神经系统可达到松弛的状态[10]。放松疗法的干预上,涵盖音乐放松法、生物电反馈及放松训练法等,经放松训练的干预,以调节机体应激反应为切入点,保持身体放松及提高个体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睡眠障碍会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作为社区医务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合理评估了解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具体原因,并且应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显著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