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全面育人探究

2021-01-04 21:07高俊关鹏王海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武术教学

高俊 关鹏 王海峰

[摘 要]以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对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全面育人展开研讨,认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改革目标为新时期高等院校公共体育全面育人提供了理论之源;以享受乐趣为目标、增强体质为核心、健全人格培育为导向和以锤炼意志为课程目的,赋予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全面育人发展内涵。为此,提出改善教学环境、发展运动技能、优化教学和加强课程建设等全面育人实施对策。

[关键词]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改革赋义;全面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2-0092-03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是以发展大学生武术运动技能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养为核心、以发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精神内涵、以建立良好的武术体育意识和武德观念为宗旨,以教授具有民族特色武术技能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中国传统武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始延衍流传、以制止侵袭、停止战斗为导向的技术应用,既是兼具武术和武德的一门传统学系,也是引领修习者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一种教化方式。[1]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高校开展公共武术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以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同时丰富多彩的武术教学内容与传授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武术运动本质的认知。虽然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具有较好的教育作用和功能,但2019年教育部新一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又对武术课程全面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以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目标,解析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全面育人的本质和内涵,提出发展对策,为助力高等院校人才培育提供参考。

一、新时期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全面育人之源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学校体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彻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为改革目标,让体育成为锤炼意志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不仅吹响了学校体育进行革命性变革的号角,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全面育人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二、新时期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改革之武术课程全面育人赋义

(一)以享受乐趣为目标,促进体育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趣是最好的动力。以享受乐趣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不仅没有降低课程的标准、学生学习质量的要求,相反,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当代日益丰富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仅改变了大学生对体育简单肢体运动的认知、推动了学生对运动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促使大学生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由被动参与向主动选择的转变。要实现学生享受武术运动乐趣的教学目标,就要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课程设置失衡、教学手法低效”等问题进行解决,[3]既要拓展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武术内容的特点,创新教学形式,通过多样性的技术学习与运动练习,将学生的运动体验建立在武术运动技能获得的学习成就感之中。

(二)以增强体质为核心,促进武术课程的长效化发展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其实质就是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不仅说明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成效较低,同时也表明大学生体育学习与运动锻炼不足。[4]而要通过武术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就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水平低、运动技能弱”的教学境况,一方面设置恰当的武术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课内外武术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与练习成效,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构建多样化、专门化的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手段,以合理的练习数量、频次与强度负荷,形成对身体生理机能的应激和精神上的愉悦反馈,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以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认知,通过多种武术运动实现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将学生的体质健康获得建立在武术技能的学习与练习过程之中。

(三)以健全人格培育为导向,促进健全的人格寓于健全的身体

健全人格的培育之所以成为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在于只有健全的人格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才能承担繁重的工作,才能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社会、建设国家。体育作为一项专门化、社会化的身体运动,在技能传授、技术学习和运动练习过程中从不缺乏对健全身体的塑造,但却常常因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导致学生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并导致学生性格偏激、行为异常、乖张、情绪控制能力差、性格孤僻等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5]要在武术课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并将其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增加武德培养,通过武德健全大学生的人格,让学生通过武术运动的学习与练习、传统武术文化的阐释,实现健全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要通过身体形态的优化、运动技能的建立、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促进其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增强自爱、自强、自尊和自信,以知行合一的体育行为诠释健康体质与良好人格的融合发展。

(四)以锻炼意志为目的,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锤炼意志之所以成为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不仅在于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发展智力、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塑造坚强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和完善自我修养等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但良好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在教育的作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不是短时期就能形成的,是需要长久磨炼才能建立的。在体育运动中本不缺乏意志的锤炼,但教学的弱化不仅削弱了意志品質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在武术教学中进行基于意志锤炼的综合素质培育,就是要将武术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持之以恒与刻苦练习的教学过程上升为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意志锤炼和综合素养的培育过程。[6]一方面,以学生能够主动克服艰难险阻、畏难心理,积极投身武术运动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之中,引导其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持锻炼;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意志品质的锤炼置于长期的武术运动和人生发展之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内化为一种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三、新时期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全面育人发展对策

(一)改善教学环境,满足运动需求促进体育参与

教学环境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武术课程育人的短板,要提高育人成效就要加快场地设施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设;通过完善教学环境,使其达到基本满足教会、勤练和常赛的标准与要求。首先,改善场地设施条件。通过在场地铺设缓震材料或增加地毯等方式,避免学生进行武术运动时发生运动损伤;还可以为学生建设或开放专业武术室内场馆,教授具有技击、对抗性的武术拳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满足学生终身运动的需要。其次,加强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聘请专门的管理维护人员,通过每日清扫、实时修缮等方式,实现对场地的有效维护,以高质量的场地保障课内教学与课余锻炼;还可以通过日常巡护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运动损伤,保障武术教学安全开展。第三,优化器材应用。教师应积极构建多种多样的武术教学内容,增加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武术器械,如功夫扇、太极球等,让学生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掌握技术动作。此外,还应该在课余对学生开放武术场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进行武术练习,将学生身体素养的培育和武术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发展运动技能,提高运动适应性实现课程育人长效化发展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要保证武术课程育人成效,就要通过“移风易俗”,将强化思想观念由强健身心向运动适应转变,让学生都主动参与武术运动。首先,强化专门性体能。应积极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安排专门的教学课时对学生进行专门性、多形式的体能训练。如,灵活运用重复和间歇训练法,通过变化运动负荷,达到提高机体乳酸耐受力的目的,强化学生下肢对技术动作的支撑,以此提升学生武术技术动作的专门性体能保障能力。其次,优化身体协调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用平板支撑、俯卧两头起、俯卧挺身、负重下腰、慢动作登山、弓步扭转等练习方式,强化核心区域对机体平衡姿态和协调移动的控制。第三,发展运动技能。根据武术运动技术的特征和肌肉、神经关节工作的特点,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完整练习、分解练习、重复练习等不同手段,让学生能通过多样化练习有效提升机体神经系统控制各肌群有效完成武术专项动作的协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低—高—低”“线性增强”“持续渐进”等不同训练模式,不断强化神经系统对动作模式的信息反馈,促进各肌群建立正确的运动工作模式。

(三)优化教学内容与理念,促进健全的人格寓于健全的身体

体育课程虽然教授运动知識,但其实质却是在培育人的正确体育价值观和良好体育行为习惯。武术课程要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技能,更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健全的人格寓于健全的身体。首先,优化教学内容。武术课教学要实现6个方面核心素质的培养,其教学内容不仅要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同时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运动技能提升、健全人格培育、意志品质锤炼教学实现进行改进与完善。教师要更加灵活地构建层次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武术课教学获得运动技能的发展,还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锤炼等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次,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实现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技能发展的实用性出发,主动创设运动情景,以一定的运动难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以持续的挑战和成功的体验锤炼意志品质、发展运动能力。第三,融合新型教育、教学理论。教师应依据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将武术运动技术以“技术链”的动作结构和“动力链”的力的有效作用过程详细讲述给学生,并通过动作体感的建立,让学生明确武术运动技术动作的外在表征、各主要肌群协同工作的效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自我的武术动作模式与运动技能。

(四)加强课程建设,补齐短板提升教学品质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育人成效的提升,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学校管理者和相关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只有国家、社会、学校、管理者、教师携起手,才能推动武术教学更好的发展。首先,提升课程重视程度。体育教学主管部门要成立督导组、督学组,监督、检查武术课教学开展的现状,及时纠正违反教学规定的行为,为高校武术课程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同时,学校主要体育教学管理者更要通过不减课、不占课、增资源、扩投入、强管理等实际行动,坚持贯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相关要求,扎实推动武术课程教学。其次,加强课程建设。武术课程作为大学生武术运动技能发展以及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学校可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运动需求增加诸如螳螂拳、通臂拳等具有地域特点的武术项目,促进传统武术运动与现代教学发展相接轨;同时也可以创新武术教学如武术三字经、武术操等,通过拓展武术项目内容和形式,满足高校学生的武术运动需求。此外,学校还要以课内外一体化的方式提高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武术活动或运动竞赛打造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武术文化平台,真正让继承和发扬得到落实,把高校群众性武术活动和竞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用比赛带动勤练、以勤练促进教学,让武术教学真正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第三,增加课程投入。武术作为具有较高危险性的公共体育课程,要补齐在教学开展中的短板,不仅要加大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经费投入,还要进一步完善在师资、管理、维护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在硬件方面,学校应寻求相关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齐抓共管加大对课内教学场地建设、器材购置等方面的投入,走出场地设施以及相关配套器材不足的困境;同时,对于课余武术活动应积极寻求社会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通过冠名、赞助的形式解决学生课余活动因场地、服务等受限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建营,黄康辉.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的立足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106-113.

[2]王登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体育革命性变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5-187.

[3]崔白帆.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5,4(11):111-115.

[4] 高俊,关鹏,付艳敏.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武德培育研究[J].教书育人,2021(15):65-67.

[5] 王晓娜.延长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体能训练——以王晓娜体能训练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5):114-118,131.

[6] 刘文武,戴国斌.武术教育改革三题:文化·兴趣·掌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138-147.

(责任编辑: 刘洁)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武术教学
民族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层次要点及其运用探析
对武术教学中采用音乐辅助教学的研究
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航海体育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的对比研究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海口市秀英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