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莉
摘要托育人才的巨大缺口是阻碍我国托育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然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却面临着由于托育专业标准不明确、师资队伍不雄厚、教学资源不完备所带来的困境,为有效提高高级院校托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加快顶层设计、明确专业目标,开展多方协同、打造混编师资,实施校企共建、整合资源配置。
关键词 托育 人才培养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25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lent Development for Infant Educare and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JIANG Xiaoli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Jiangsu 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Great insufficiency of educare talents is the obstacle of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our educare service industry. However, as the main force of cultivating th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re facing the predicaments such as indetermined criteria for educare profession, unsolid teaching staff, and inadequate teachingresources. Inorderto improve thetalent quality for educare, highervocational institutes cantake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suchas accelerating top-level design, clarifying profession objectives, evolving multi-partycollaboration, building a mixed faculty team, implementing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Keywordseducare; talent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文教事业的繁荣,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高水平大健康服务和高质量教育服务等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国家庭育儿理念日益科学化、托育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使得高质量、专业化的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相对于我国3-6岁学前教育事业已取得长足发展,0-3岁托育事业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庭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托育人才的极度紧缺严重阻碍了托育行业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回应社会民生关切,加强紧缺领域人才培养,教育部于2021年3月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并将专业归属调整到医药卫生大类的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归属、专业名称的变更,在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1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设是发展托育事业的迫切要求
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中国0-3岁婴幼儿群体超过5000万人,目前大部分0-3岁婴幼儿仍然由家长居家带养,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与技能、因繁忙工作或年龄老迈而精力体力不济,无法为0-3岁婴幼儿提供科学优质的照护与教育,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庭育儿矛盾的产生,因此高质量、专业化托育服务的市场需求极大。据2016年卫健委发布的十城市调查显示,35.8%的家庭有托育需求,其中69.7%的家長希望将孩子送往专业的托育机构。[1]然而,从国家2020年1月开始运行的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来看,全国仅有3000多家托育机构申请备案,[2]全国各类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有4.1%。[3]由此可见,我国庞大的托育市场需求和短缺的托育服务供给存在量的巨大矛盾。
对我国现有的托育机构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目前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有普惠性的托育机构、私立托育机构、私立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开设的18个月月龄起点的托班和小小班,其中后三者为市场主体,追逐盈利的商业化运营导致其收费较为高昂,与大部分家庭的托育服务购买能力不相适应。此外,目前托育机构提供的服务以线下的、婴幼儿生活照护的全日托为主,线上服务、亲职教育、临时托、计时托等服务内容和形式极少。可见,服务内容和模式的单一与广大家庭个性化、多样化的托育服务需求不相匹配。
我国托育服务发展的另一个短板是高素质托育服务人才的紧缺。目前,我国托育机构工作人员大多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持有的证书大多为幼师证、育婴员证、保育员证,其职业面向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或入户照护人员,难以适应托育机构岗位职责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为引导和规范托育行业的发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国家卫健委据此制定并施行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对托育机构的设置、硬件设施、人员聘用、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对于托育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可行的举措。
高素质托育人才队伍是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推广普惠制托育服务的关键,为加快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于2021年对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进行了更名及专业归属调整,形成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这一新专业,提高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对应性,并为高职院校托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2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困境
作为一个更名的“新专业”,作为一个有积淀的“新专业”,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困境。
2.1专业标准不清晰
托育行业从业人员缺乏清晰、明确的专业标准。专业标准规定了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所应达到的水平,指明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培养3-6岁幼儿保教人才——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为促进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规定了幼儿园教师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不仅为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管理部门提供了幼儿园教师准入、培训、考核的标准,也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幼师学院、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等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确保了全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水平、高质量。而托育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仅有两年多的发展历程,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尚未颁布专门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规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行业组织也未制定业内广泛认可并通用的导向性的专业规范,各托育机构往往受自身资本等实力的制约,从自身运营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开展员工聘用、培训、管理、考核等工作。这就导致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托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缺乏具有统一规范价值的专业标准为参考,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活动实施等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统一,使得各高职院校培养的托育人才在职业核心素养等方面缺乏同质性,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行业内工作岗位的广泛胜任力,也不利于发挥专业服务行业发展的作用。
2.2师资实力不雄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4]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是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最关键的要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一般为开设同一或相近专业的本科院校的硕博毕业生,而我国本科院校尚未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的专业,因此高职托育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来自学前教育专业,少部分来自英语、美术、音乐等其他专业,教师教育背景与托育专业的关联不紧密,导致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不强。此外,由于大部分教师既无托育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也缺少托育行业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甚至不了解托育机构运营模式、相关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导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较弱。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欠缺,使得目前高职托育专业缺乏技能胜任理论课程教学又能驾驭实践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托育专业的外聘师资方面,由于托育行业本身就处于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业内具有权威性和号召力的专家大咖相对较少,因此高职院校较多的聘请托育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外聘教师。由于不同的托育机构在理念、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托育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一般仅熟知本机构的工作、管理规程和要求,对其他机构则不一定熟悉,在教学内容的普遍适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并且,由于他们大都缺乏以高职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教学能力培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教学内容系统传授给学生的输出能力也有待提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高职院校托育专业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均存在双师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成了制约高职托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大绊脚石。
2.3教学资源不完备
广义的教学资源涵盖能为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支持的一切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等一切要素,狭义的教学资源则指除了教师等服务于教育的人之外的要素。而AECT94则将教学资源界定为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5]包括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料、网络学习平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施场所等诸多要素。本文采用AECT94对教学资源的界定。高职托育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仍存在亟须改进、完善的地方。第一,在当当网、淘寶网等电商平台的网上图书商城以“托育”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相关图书寥寥无几,更遑论活页式、数字化教材了,专业教材的匮乏使专业教学内容缺少具体的载体,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和组织。第二,以“托育”“0-3岁婴幼儿”为关键词在中学大学慕课、智慧职教平台进行搜索,相关的课程、资源极少,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教学的需求。第三,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非常强,需要模拟职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室、呈现真实职场环境的校外实训基地来满足实践教学之需。作为新专业,托育专业的校内实训室仍在逐步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也在不断开发中,实训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实训教学在数量、类型、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成效。
3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策略
3.1加快顶层设计,明确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引领,要提升高职院校托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要务就是以托育行业人才需求为专业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专业标准。要改变目前托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标准各行其是、缺乏同质性的现状,必须由政府牵头,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吸纳发达国家建立托育师资培养体系的成果,参考制定并出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经验,加快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国家层面的托育师资专业标准和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对托育师资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技能证书等进行统一规定,确保高职院校在专业招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据可依,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对应性,为托育行业发展打造“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2开展多方协同,打造混编师资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度决定着育人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其师资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成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典范,与其由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共同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在高职托育专业师资实力提升方面,针对托育教师医护、保健、教养核心技能的培养,迫切需要院校、医院、托育机构多方协同,打造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混编团队。高职院校应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专兼结合、学科互补、理实相长”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实施团队教师任务分工、职责共担、主动沟通、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
首先,在教师团队的构建方面,高职院校应聘用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聘请学术权威来提升团队的理论水平,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来提升团队的实践能力并引进行业的新成果、新动态,促成专业建设的新发展。
其次,在教师团队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任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研修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通过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熟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并将对此的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称职务的晋升挂钩,激发教师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也应为兼职教师提供形式多样、时间灵活、自主选择的线上、线下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并为外聘教师配备由专任教师担任的“助教”,帮助外聘教师更快更好的适应教学岗位,熟悉管理规章,胜任教学工作。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采取专兼结对、新老拜师等措施,促成专兼职教师的学习互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最后,在教师团队的协作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特长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政府代表、学术权威、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动态修订、完善托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聘请企业精英与专任教师共同实施“双导师”教学,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课程、顶岗实習、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团队学科背景交叉、理论实践各有专长,互补短板、各扬特长、相互配合、协同育人,能极大的提高托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成效。
3.3实施校企共建,整合资源配置
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推进高职托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托育专业亟须开展以下教学资源的建设。
首先,应大力开展教材建设。高职院校应充分动员专兼职教师团队,发挥专任教师擅科研、企业教师强实践的特点和优点,组建校企合作编写小组,共同编写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重吸收托育行业的新发展、新知识、新成果,围绕托育师资的主要岗位职位,瞄准医、保、护、教的核心技能,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教材,并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反馈不断更新、完善教材。
其次,应积极开展在线资源建设。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日益深入,教与学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过疫情期的实践,线上教学的优势深入人心,再也不能沿袭传统的线下教学的模式,因此建设和完善在线教学资源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校企资源共享、内容持续更新、形式丰富多样的资源共享平台,并可以与卫健委、人社部等下属的职业技能培训部门合作,将平台资源用于面向社会的托育人才培训,发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最后,深入推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托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建设和完善也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然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时不我待。因此,高职院校可与区域内开设托育课程的同类院校、托育机构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差异化、互补式建设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高职院校应对标国内标杆院校的建设标准,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可以与同类院校、知名托育机构合作,扩大实训基地数量,丰富实训基地的类型,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练兵、校外实战的不同作用,满足学生多轮循环、不同层面实训实习的需要,实现学校和岗位之间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
4结束语
推进高职托育专业建设水平,提升高职托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要经过长期的探索、改进和完善。必须以专业标准的明确为前提、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推动托育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打造我国高素质的托育人才队伍做出贡献。
项目基金:本文受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早、幼教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的资助,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项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调查[EB/ OL]. (2017-11-29) [2021-04-17] .http://www.nwccw.gov.cn/2017-11/29/ content_186813.htm.
[2]洪秀敏,朱文婷,张明珠,刘倩倩.“十四五”时期我国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学前教育,2020(12):4-8.
[3]娄周平.中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21:99-100.
[4]人民网.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EB/OL]. (2013-09-10)[2021-04-17].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10/c64094-22864548.html.
[5][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教学资源/4429122?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