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梅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数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顽疾”,虽然各种减负政策要求不断出台,却始终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既成为义务教育“双减”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落实加强义务教育作业管理的政策要求。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加强对作业管理的重建,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切实为学生减负减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的管理工作。
学生作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对作业功能的高度认识,教师对作业缺少设计。教师需要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
学科学习方面,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连接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中间环节,也是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内容。作业在学科学习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等价值,在学习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具有业精于勤、积累提高等价值。
社会属性方面,由于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无法每天走进学校和课堂去了解学校教育的全貌和过程,所以,作业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直接接触和了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通过作业的质量来反观学校的教育价值导向和教育质量。因此,作业具有另外一个价值,它是社会和家庭认识和理解教育的“名片”。学校和教师要充分重视作业的这一层社会属性。
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后作业多的“顽疾”无法治愈,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家长通过加大作业量、加大作业难度来让学生取得“漂亮的分数”,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例如,《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王月芬、张新宇等著)中提出了小学语文作业三个突出的问题:
1.关于作业效果:主要问题一是功能片面,以巩固知识和能力为主;二是作业负担重,约80%的学生完成小学语文作业超时(以20分钟计算),教师报告的作业时间明显低于学生报告的作业时间和专家预估的作业时间。
2.关于作业设计:主要问题一是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平均每天28.2分钟),用于批改的时间最多(平均每天48.8分钟);二是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结构性和解釋性普遍不理想;三是教师对作业目标缺少整体思考;四是学习水平较高的目标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3.关于作业实施:主要问题是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批改的有效性、作业分析等关注不够。
以上问题其实不仅出现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同时也存在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因此,作业问题成为课程教学改革中难以攻克的“硬骨头”。
作业的出路在哪里?
艾尔菲·科恩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中,建议作业正当性的三种方式,也就是适合给予学生的三种作业:一是适合的家庭活动;二是通常不会被想成是家庭作业的家庭活动;三是阅读。
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师,设计与布置作业是教师重要的学科专业能力之一。教师把教学理念想明白了,观念更新了,行动跟进了,作业的出路也就找到了。
(一)树立课程意识
1.作业要体现学科课程的基本任务
作业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对学科课程有整体把握。
比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课程特点整合起来,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2.作业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作业相比玩乐,需要动手劳心,真是一件让学生很烦恼的事情。从情绪上讲,做作业是一件被动的事情。不仅被动,而且有负担。学生做的作业,还要及时上交,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
作业,如果是一件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或求知欲的事情,如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长和趣味,会怎么样?
台湾学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这样说:“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情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到乐园玩、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因此,小学的作业要内容丰富、形式有趣。
3.作业要达成综合性的育人目标
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些作业?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弄清楚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谈到“教师应该怎样布置家庭作业”的问题时强调,不能把课外作业当成课内作业量的追加,“课外作业应该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发现个人的爱好和多方面的智力需求。”
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布置作业的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和思维方面:通过作业对课堂学习进行必要的巩固,包括一定的强化、反复,促进知识技能的运用;通过作业延伸课堂学习,鼓励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作业进行阶段性复习,暴露问题,查缺补漏。
(2)技能和方法方面:通过作业让学生经历尝试、操作等实践,形成稳定的技巧和能力。
(3)情感和态度方面:通过作业对学生的情感志趣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内心体验。
(4)行为控制方面:第一,通过作业实现能级控制。即完全达标,满足学生双基达成的需要;基本达成,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部分通过,考虑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的需要;少数冒尖,推动部分学生的潜质的高端开发;整体推进,控制学生能力的循环上升。第二,通过作业达到态度控制。如了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寻找积极态度的维持和消极态度的转变的策略。第三,通过作业进行精力控制。主要是期望学生形成较为持久的注意力,学习得尽力一些,也包括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精力资源的控制,让学生更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
比较全面地理解作业的目标,可以使我们在布置作业时更加明确作业的针对性,更有效发挥作业的促进作用,也能减少非理性的作业安排,减少学生对作业的排斥。
(二)重视作业设计
教师要重视作业设计,依据作业可行性的考量指标来设计作业:
作业的内容是否值得做,教师对作业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否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作业是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否了解做作业的真正意义。
作业的要求是否清晰明确,作业任务是否具體,学生是否了解完成作业的方式,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方法和内容是否能被有效地利用。
作业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和个性特点来安排。
作业的数量和难度是否适当。
学生是否有完成作业所必需的背景知识。
(三)依托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不断跟进媒体技术发展,推进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作业布置的精准性、作业批改的快速性和作业反馈的针对性。
笔者上半年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上海市闵行区鑫都小学,学校实施的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绿色作业”设计。学校按照“分时、分层、分类”的“三分”作业设计原则,实践“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提升作业设计品质”,切实解决目前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作业问题。
1.明确“绿色作业”的含义
“绿色作业”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发展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预习、温习、反思、总结,以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并提高能力,以便于形成知识与方法的结构;能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能对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能让教师摆脱目前的“题海战术”的状况,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2.明确“绿色作业”设计的路径。
“绿色作业”的路径为:单元内容确定—单元教学核心目标和教学方法确定—单元与单课作业目标确定—单课作业的设计—单课作业设计质量评估。
3.绿色作业设计的类型。
在单元知识与能力点系统梳理、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教师须依据作业目标,分时、分层、分类进行设计作业。
(1)分时设计:教师可设计课前(起航)、课中(引航)、课后(远航)三个时间段完成的作业(课中的练习不作为作业);
(2)分层设计:分必做和选做的作业。
(3)分类设计:语数英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可设计分成不同类别的单元整体作业(如语文可分为阅读、作文、写字、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数学可分为计算、概念、应用等;英语可分为阅读、写作等);呈现形式可分成书面类、口头类、电子类三个大类;按照不同的三维目标可分成基础类、实践类、挑战类三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作业的过程管理,在过程性管理中加强指导和调控,加强监督和反馈,从而实现作业品质的持续提升。
1.落实作业控制责任制
实行备课组统筹,任课教师个性化调整,班主任协调,家长监督的制度。班主任统筹班级作业总量,对作业较多的科任老师予以提醒,努力做到各学段作业适度适量。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实行校内作业每天公示制度(定点公示)和校外面向家长公示制度(学生作业记录本)。
2.加强作业管理检查与评价
学校定期检查学生作业(每学期不少于2次),不定期抽查学生的作业。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全过程管理。把作业设计、批改、反馈情况纳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考核评价。召开学生座谈会等进一步了解学科老师的作业管理情况,对优秀的教师和班级进行表彰,对作业管理欠佳的老师和班级予以提醒。
3.落实教研组作业研究机制
学校鼓励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及相关课程指导意见,围绕作业选用与设计等主题开展校本研修,继续加强校本作业资源建设,不断完善本学科校本作业体系,增强作业的系统性、针对性。